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体质落实策略的研究
2017-07-15张长青
张长青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体质落实策略的研究
张长青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我国各高校正在全面深化进行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最终的目的应落实到提高学生体质上面。纵观各高校现今的体育教学改革,在宏观层面上已经就体育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和改革,但在微观落实层面上不少学校的体育新课改仍然存在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落实策略。因此,本文探讨的重点是具有推广意义的体育新教改对学生体质提高具体落实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学生体质;落实;策略
我国当前各高校正在深入进行的体育新教改,较旧课改而言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以明显看出,现今的体育教学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结构设计上较以前更加注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合理化,而且广大教师还对提高学生体质这一教学目的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并制订了一些个性化及课外活动等行之有效的落实策略,在落实提高学生体质教学目的上,我们看到了各校不懈的努力,可以说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史上的重大教育成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观察中不难发现,就各高校在策略落实和具体执行层面上,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新教改具体到提高学生体质落实策略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也值得探索。
1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学生体质提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设置上仍以分项制为主,对学生个体缺乏综合关照,学生体质提高难以落到实处
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授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技巧,通过课堂内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体质。因此,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不能偏离这一根本目的。而学生体质不仅体现在诸如身体形态、心肺机能、耐力、柔韧性等等身体素质指标上,更要兼顾其心理健康,因此新课改的课程设置应该更为全面和综合,对学生体质的要求也更趋向综合和全面化。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在设置上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少院校的教学活动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表面看更为活泼、多元,但在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在实质上却缺少成效,使新教改的成效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现今仍然多采取分项制教学,分项制教学总体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但就学生个体而言,学生处和任课教师在制订选修和必选课程时对学生个体缺乏相应的运动处方设计和指导,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和心智水平的制约,他们难以认识到自身的身体素质问题,在选课上仍然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时尚、运动量较小的项目,而特别需要通过田径项目等大运动量来提高心肺机能的学生往往避而不选,不少学生经过一两个学期身体素质并无改观,造成学生体质不能朝着均衡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1.2 缺乏动态评价机制,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形成教学合力,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缺乏落实策略
学生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更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一个直观体现,因此学生体质的提高不只是体育教学部门和相关体育教职员工个体的事情,需要全校的教学资源和部门的充分配合才能实现。我们在实际走访和常年的课堂观察中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开展长达十年之久,但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我国高校的学生体质却没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1)学校针对师生层面都缺乏动态评价机制。每学期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只是横向考察不同班制、年级、院系之间学生的体质差别,在纵向上缺乏对教师和学生个体进行关照,不少教师和学生虽然经过努力但实际上在等级制的评价机制中成绩等级差别不大,使之看不到身体锻炼的良好效果,也等于大大打击了其健身运动的积极性。(2)由于现今的高校各院系和各管理部门实行权力分制模式,不同院系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碰撞并被巧妙融入到学生体质健康提高上面。例如,心理专业与体育运动专业如果能够结合,则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层面上更好地了解一些运动原理和运动过程中心理障碍产生的缘由,并能在实际锻炼时得到释放,提高运动效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由于各种人为因素难以实现,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学校的后勤部门,由于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课下,因此学生下课后这一时间段是对体育健身场馆、设施需求最多的,而各高校往往在这个时间段后勤部门已经下班,导致大量场馆和设施白白闲置,不能为学生服务,要么就是使用手续复杂,难以协调,给教师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开展及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愿带来了不利影响。
2 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体质落实策略分析
2.1 在课程设置上细化课程健身功能,对学生个体缺乏综合关照,将学生体质提高落到实处
学校体育主管部门要熟悉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其开展的单项运动项目,并对教师所开展的项目能够有充分的认识,明白该项体育项目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些基本的认识基础上,组织专家对体育课程的主要健身功能进行打分,学校课程设置主管部门可根据各运动专项的得分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细化该课程的健身功能,使教师加强对本项目的理性认知,使学生在选课前就对本项目有基本的认知,能够在选择的时候多些理性分析,而非单纯出于一时兴趣。在学生处和教师层面上,一方面要从入学之初就对学生个体的体质健康建立分级档案,并在后续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根据学生主要的运动缺陷和身体素质问题建立体质档案并实行分级、分层管理;另一方面要对学生个体给予综合关照,及时发现并认可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良好表现并就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即时评价和指导。
2.2 加强对学生个体身体素质进行关照,加强选课监督,帮助学生选课更加合理化
学校主管部门及任课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个体身体素质进行关照,加强选课监督,帮助学生选课更加合理化,便于学校主管部门和体育教师在学生的选修课和必修课的选择设计上打好组合拳,尽可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运动技能强项和运动能力缺陷,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把好课程选择关,而合理化设计本学期的体育必修及选修课程,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运动能力缺陷,更能够使学生从内心强化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真正喜欢上体育运动,而不是迫于分数和学分压力。从而为新课改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落到实处提供良好的学生基础和良好的校园氛围。
2.3 建立体育课程课上课下一体化发展机制,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提供全方位服务
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绝对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学生体质更不只是体现在每学期一次的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上,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这需要一个长效机制的建立,更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得到落实。学校顶层设计再好,也离不开全校各部门的积极密切配合,一是学校需要针对师生层面分别设计学生体质动态评价机制,不仅在每学期横向考察学生的体质差别,更应该在纵向上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关照,可根据健康档案查阅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横纵向变化,积极肯定任课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努力,实行差别化评定,从而真正从人的层面上使之看到身体锻炼的良好效果,大大提高其健身运动的积极性;二是高校可通过建立课上——课下一体制的发展机制,打通各院系和各管理部门的权力藩篱,鼓励创新合作,让不同院系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碰撞并被巧妙融入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上面,加强不同的专业与体育运动专业相结合,特别是加强对学校后勤管理部门的领导,可根据学生和教师对场馆使用时间段对员工实行分时上班制,或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并尽量简化借调手续,使学校的体育健身场馆、健身设施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方便教师课下组织学生体育锻炼和学生自主锻炼需求,从而为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从而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的锻炼意愿和教师的课下体育活动开展意愿。
3 结 语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至今的一个必然趋势,关注、关心学生身体素质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归宿。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上不仅要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合理化,更要从各个层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协调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体质落实策略上,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状况为最终落实点,并就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和优势积极寻求本校体育课程改革设置与结构的优化和创新,有针对性的提高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这样,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最终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质健康。
[ 1 ] 李淑清,姜盼.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J ].中国外资,2013(5).
[ 2 ] 刘军,邢蕾,李柏忠.浅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质状况的影响[ J ].体育世界,2010(8).
[ 3 ] 杨韩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影响问题探讨[ 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
[ 4 ] 王光军,梅进松.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J ].学校体育,2015(5).
[ 5 ] 唐月香.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1).
G807.4
A
1674-151X(2017)15-06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5.033
投稿日期:2017-06-28
张长青(1971—),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