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定市区普通高中生教育消费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7-07-14王妙英

神州·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对策分析高中生现状

王妙英

摘要:在对保定市区四所高中学生进行教育消费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教育消费意愿、原因、供给、费用和满意度等五个方面对现状进行了数据分析解读,发现存在学生教育消费意愿强烈但缺乏专业指导、学生教育消费支出差异较大且受家长特征明显影响、学生教育消费提升成绩功利性倾向显著等特征,在明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生就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及其家庭等社会参与主体基础之上对各自的职责进行了厘清。

关键词:保定市区;高中生;教育消费;现状;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学生教育消费呈现数量增长、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并且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造成各类社会教育机构激烈竞争,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如何进行引导、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面对此种复杂的局面,本文囿于自身限制特选取保定市区四所普通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其教育消费实际现状的调查来获取第一手的微观层面的数据,借助现代的数据统计方法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结构分析来揭示其内在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制定优化措施,为社会教育消费的宏观管理提供有益的对策建议。

一、高中生教育消费的调查现状分析

2016年9月至11月,笔者对保定市区的四所普通高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557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69.63%;剔除事实资料与态度资料填写不全,理解错误等不合乎要求的问卷,整理得有效问卷488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87.61%。本文利用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频数统计和显著性检验,客观显示出普通高中生教育消费行为的特点与趋势。

(一)教育消费意愿现状分析

在课外补习消费方面,大部分学生是认同课外补习现象且愿意参加补习的,如表1所显示,选择“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的共占了65.37%。在调查中发现重点高中参加补习消费的学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进行补习消费的学生比例,其主要理由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因学校性质的原因,家长和社会对其未来的成就期望值较高,加之重点高中大部分学生本身的对未来学业成就动机感强,使得学生对学业成就的自我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他们希望借补习来“培优补差”,提升自身的学业竞争力。

(二)教育消费原因构成分析

在参与课外教育消费活动的众多学生当中,虽然其目的呈现多样并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依然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和优先次序性。如表2所显示,其首要目的是“补习薄弱学科”,占60.86%; 其次是“提升成绩排名”,占14.55%;再次是“同学朋友结伴”,占11.68%;第四就是“自己的兴趣”,占8.81%;最后是“其他原因”,占4.01%。

(三)教育消费的供给选择构成分析

在课外补习消费领域,本研究项目的供给构成选择是指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从哪些方面来决定選择某一家课外补习机构。如表3所显示,选择“补习授课教师资质”的最多,高达51.43%;其次是选择“讲课内容全面充实”的,占28.28%;再次就是选择“补习环境氛围”的,占7.79%;第四就是选择“补习机构存续年限”的,占6.56%;第五就是选择“补习费用多少”的,占5.74%;最后是选择“其他原因”的,占0.20%。由上述数据高低的排序可见,前三项累积所占比例高达87.5%,这说明学生课外补习消费非常注重补习授课教师资质、讲课内容全面充实以及补习环境氛围。

(四)教育消费支出费用构成分析

在课外补习消费领域,教育消费支出费用主要通过消费金额和消费主体的主观感受来体现。如表4所显示,在课外补习消费领域每学期花费在在600元以下的有64人,占13.11%;花费在600—1200元之间的有124人,占25.41%;花费在1200—1800元之间的有173人,占35.45%;花费在1800—2400元之间的有97人,占19.88%;花费在2400元以上的有30人,占6.15%。学生的支出费用存在高低不同的差异性,伴随着支持费用具体金额由低到高变化所占人数与比例大致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基本态势,即支付费用金额处于低端和高端的人数与比例相对较少,而大部分集中在中间,正如表4所显示处于600—1800元花费区间的人数和所占比例分别高达394人和80.74%。

(五)教育消费满意度构成分析

在课外补习消费领域,教育消费满意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如表5所显示,选择非常满意的有72人,占14.75%;选择基本满意的有146人,占29.92%;选择不满意的有195人,占39.96%;选择非常不满意的有75人,占15.37%。通过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对于教育消费满意的人数仅为218人,占44.67%;而不满意的人数却达到270人,占55.33%;这说明当前教育消费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距,亟需分析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高中生教育消费特点分析

(一)学生教育消费意愿强烈导致市场需求旺盛但缺乏专业性指导

在本次实地调查样本数据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教育消费的学生仅占全部学生的15.16%,在剩余的84.84%的学生中除了19.47%的表示“无所谓”之外,65.37%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参加,由此可见学生的教育消费意愿强烈导致市场需求旺盛;但是在教育消费满意度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4.67%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和 “基本满意”,却有高达55.3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上述两组数据的对比表明:由于学生或家长对教育消费认知有限且缺乏专业性指导,可能导致其盲目选择教育培训机构进而造成不满意度较高的状况。

(二)学生教育消费支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且易受家长特征影响

在本次实地调查样本数据中,学生每学期教育消费的支出费用从低到高存在五个档次,最低的地低于600元,最高的大于2400元,二者之间相差四倍以上,这表明学生的教育消费支付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当然这笔费用是由学生的家庭来支付,确切的说是由学生的家长来买单,而学生家长的成长经历、学历程度、学识水准、从事行业、收入水平甚至是婚姻状况等特征因素就会影响这笔费用的支付意愿以及相关的额度水平。

(三)学生教育消费需求原因的倾向性与供给选择的集中性显著相关折射教育现实

在本次实地调查样本数据中,学生教育消费需求目的中为“补习薄弱学科”和“提升成绩排名”的学生占75.41%,呈现着明显的倾向性;在学生教育消费供给选择中选择“补习授课教师资质”和“讲课内容全面充实”的学生达79.71%,呈现明显的集中性;显然是学生或家长基于高考分数差别对个人未来发展路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现实应对,把解题技巧、教学经验、知识梳理等提升分数的因素等同于素质教育,于教育现实而言确实令人莫名而无可奈何。

三、高中生教育消费对策分析

笔者认为完善社会事务不仅需要明确参与主体而且关键是厘清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在高中生教育消费方面,涉及学生个体及其家庭、学生就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多方参与主体,因此在明确其社会参与主体基础之上关键是分析其承担的社会责任。

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予以明确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开办资质、业务范围和相应的收费标准,积极履职制定并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社会监督辐射范围与力度,维护公平合理的社会教育发展环境。

其次,学生就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允许的范围内开展业务,明确各自的社会责任,树立教育消费服务理念,确立自身的战略定位与品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沟通,特别是教育培训机构要整合旧有工作程序,创新开展学前咨询、选课指导、学中抽查、学后跟踪评估的机制,并且为消费者构建学习档案,协助消费者立足实际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以期达到相互满意实现共赢。

第三,学生特别是家长应保持理性,一方面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可盲目的追求分数,注重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锻造未来发展潜能;另一方面应立足家庭实际,合理筹划家庭收支,教育消费支出务求实效,避免盲目攀比。

参考文献:

[1]杨天平、汪玉霞.普同高中学生家庭选择性教育消费研究——基于浙江省金华市四所高中的调查[J].教育与经济,2014(1):10-16

[2]高金环.家长对教育消费选择的经济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7):105-1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策分析高中生现状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