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红高粱》看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

2017-07-14李静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电视剧红高粱改编

李静

摘要:小说《红高粱》具有极高的文学精神和审美价值,在小说转变为电视剧改编过程中,实现了媒介由文字向影像的方向转移,探索文化经典在不同语境下所包涵的文化内核,使之在不同的语境之下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基于小说《红高粱 》向电视剧改编的视角,重点分析其传播价值、叙事视角及风格,更好地顺应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趋势。

关键词:《红高粱》;文学作品;小说;电视剧;改编;价值

莫言创作的小说《红高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和话题,他创作的小说《红高粱》也由小说转变为电视剧影像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突显出文学作品向电视剧改编的文学价值,也使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之下,更为全面的感知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

1 小说《红高粱》改编为电视剧的基本概况

莫言创作的小说《红高粱》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视角,以抗日战争时期为历史背景和线索,描述中国高密东北区域的英勇而悲壮的故事,小说之中还穿插描述了“爷爷”和“奶奶”的爱情故事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故事内容。在将这部知名文学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以下内容:

1.1 情节上的改编

在小说《红高粱》之中,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表现出故事中的内容,而在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中,则以前任高密的吴县长被杀、新县长朱豪三的上任为序幕,以顺叙的方式,从两条线索交叉展现,其中一条线索是余占鳖以土匪身份的抗日故事;另一条线索是余占鳖与戴九莲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红高粱》之中没有“祭酒神”的描述内容,而在将其改编为电视剧的创作中,则唱响了激动人心的《酒神曲》,展示出令人震撼而热血沸腾的“祭酒神”片段,这里表达出人们对酒神的尊敬之心,也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之意。

1.2 人物形象塑造的改编

在对人物余占鳖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电视剧与小说相差无异,而对戴凤莲的人物形象塑造则有新的创意。在小说《红高粱》之中,戴凤莲性格泼辣而风流,是个性解放的先行者,也是抗日的民族女英雄。而在电视剧之中,改编者用“九九”这个乳名称呼电视剧中的女主角,一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戴凤莲这个女主角流露出单纯、善良的性格的一面,也使人产生亲切之感。对于“九九”这个女主角的人物形象塑造,也着重于描写她对感情的忠贞不渝之心。

2 小说《红高粱》改编为电视剧的叙事变化

小说《红高粱》改编为电视剧,从叙事的视角来看有极大的变化,叙事者是孙子“我”,并没有在电视剧中出现,而是以一个客观的叙述角度,从女主角“九九”的视角,进行全新的阐述和诠释。

2.1 消解了叙事主题的复杂化

莫言小说《红高粱》有其深邃而多元化的思想主题,作者在这部小说之中竭力表达对生命、历史、人性、情爱、文化等方面的解读和理解,在如此深厚、恢宏的思想主题和内蕴之中,在电视剧的改编之中得到了淡化和消解,电视改编者采用了以简驳繁的策略和手段,尽力使小说中的深邃复杂思想主题简单化、直白化,而是着眼于纯粹化的电视剧主题——生命,揭示电视剧中人物的人生态度和顽强不息的生命精神,在强烈的死亡与爱情的电视影像渲染之下,极其生动而完美地表达了电视剧的主题意旨。在电视剧之中,改编者竭力弱化狂野的人性和情感表达内容,致力于呈现出一个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文化主题,颂扬豪爽热情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也使“九儿”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沛和立体化。

2.2 叙事风格的民间化

在小说《红高粱》之中,以一种纯民间的视角,表达出一种诗意的浪漫情调和魔幻般的现实情境。在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则更侧重于叙事风格的写意化表达,它以“九儿”的叙事视角,将文本与观众置于首要的地位,聚焦于人物关系的搭建和处理程序,尤其在杠夫颠轿片段和烧锅出酒片段,突出选用了故事化、叙事性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手法,发散性地搭建人物关系和情节描述。同时,也创设出具有浓郁民间烟火味的叙事场景,流露出极其典型的山东味。

2.3 叙事内容的改编

小说《红高粱》的电视剧改编内容让人目不暇接,涵括了兄弟成仇、三角恋爱关系、女人心机、家庭秘史等故事内容,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弱化了文学作品原有的文化深度和力量,而是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其内容更为贴近消費和娱乐性,电视剧的叙事内容的改编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编导以“九儿”作为全篇的叙述主线,与当代女性的消费心理颇为吻合,使观赏者将视角聚集于“九儿”这个人物之上,不仅再现一个女人的生命历程,也与观众渴望冲突、纠葛的心理相迎合,使电视剧作品成为了时代的代言人,具有与时代相契合的特色和审美层次、价值取向。

3 电视剧《红高粱》改编的艺术价值

3.1 与时代相契合的大众文化价值

小说《红高粱》改编为电视剧,是在文学作品阅读日益边缘化时代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具有较高的大众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摒弃了文学作品中深奥的写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使影像作品更具有故事性、生活化,成为大众喜爱和认同的一种媒介。

相较于经典文化的文学作品原著来说,小说《红高粱》的改编具有更为震撼的大众文化冲击力,它以其形象化的主观印象创设,使人们对文学作品经典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感知。

3.2 独特的媒介视角和相对传统的叙事方式

在小说《红高粱》之中,采用“内聚焦叙述”方式和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受到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的限制,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框定在一定范畴之内。同时,也由于“我”的视角,使读者可以任意进入到人物形象之中,穿透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变化,了解过去,预知未来。

在电视剧《红高粱》之中,采用了客观、直白式的叙述视角和方式,采用“外聚焦叙述”的角度,以第三人称的客观角度呈现故事内容和情节,叙述者并不参与剧中的语言和行为,这就使观众可以完全投入到故事的情节之中,逐个感知不同的人物形象。

3.3 大容量的故事化

在小说《红高粱》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中,显现出更大的容量,也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动人,如:女主人公“九儿”的少女时期经历及性格形成,在小说之中并没有过多展开和涉及,而在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则详尽描述了“九儿”的少女身世和生活经历,为后续的“九儿”的敢于向命运抗争、不依赖于他人的独立勇敢的品格作了铺垫,也使“九儿”冷静而顽强地找寻自己的出路变得顺理成章。

另外,在电视剧的改编之中,也增添了文学作品所没有的人物,如:九儿青梅竹马的恋人张俊杰,这个人物对“九儿”倾注了一片痴心,是有理想和抱负的进步知识青年,然而却有着与时代不可分割的性格上的懦弱和妥协,他不敢追求自己心爱的女人,具有悲剧性的色彩。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莫言的小说《红高粱》的电视剧改编之中,我们看到文学作品的再度推广和普及,在“浅阅读”时代席卷而来的背景下,文学作品向电视剧的改编具有极其重大的文化传播责任,如何呈现出文学作品的内在文化精髓,是电视剧改编的重大思考课题,在电视剧《红高粱》的改编过程中,突显出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审美价值,成为了故事性和民间性兼具的成功代表之作。

参考文献:

[1]《红高粱》:评剧舞台上的国魂重塑[J].米原.当代戏剧.2017(01)

[2]分析电影翻拍为电视剧——以《红高粱》为例[J].刘燕.新闻研究导刊.2015(09)

[3]从“影视有别”看《红高粱》的电视剧改编[J].李贺.鸡西大学学报.2013(12)

[4]对电影《红高粱》色彩张力的分析[J].王猛.大舞台,2013(04)

[5]《红高粱》的忘年兄弟[J].王一川.电影艺术.201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视剧红高粱改编
红高粱
莫言自称再也写不出《红高粱》了
走近红高粱
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编排与发展出路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