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初探

2017-07-14王璐

商情 2017年18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乡城镇化

王璐

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今后二三十年,城镇化将继续是带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战略选择和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制约因素思路对策

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和战略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提高他们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创造稳定就业的条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不是只是建楼房、广场等城市硬件设施。所以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摊大饼”式发展,转变为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文化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人居之所。

(二)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有利于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要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使城镇化从外延扩张转向品质提升。通过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使农民能在城镇立足和发展,切实改善他们的居住、就业、医疗、子女就学等基本生活条件。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特色

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就是由原来的重城市轻农村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也就是说要由原来的重单项突破,改变为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地区实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布局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

发挥政府在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特大城市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功能,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活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划定生态红线,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仍偏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57.35%。由于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城镇化人口中有2.6亿的农民工,他们人在城市,户籍却在农村,因此按户籍统计的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而且由于这2.6亿人口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如果他们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这种城镇化只能说是“伪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目前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已经成为扩大内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突出问题。由于城市的规模和发展不平衡,进入门槛提高,运营成本以及劳动力生存成本也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产业转移的渠道不断收窄。在部分企业中,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速度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不断下降趋势,这样发展下去,最终会使城市化进程全面减缓,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甚至令经济增长停滞于较低水平,既制约了城镇化对扩大内需和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也带来社会风险和隐患。

城镇化发展滞后导致消费结构升级受限。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占了重要地位,消费结构升级是现阶段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意愿迅速膨胀,但是消费渠道狭窄,汽车、房产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方面。受城镇化发展缓慢的影响,汽车、房产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限行限购,这必然影响消费增长速度,影响扩大内需的潜力,进而制约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管理能力明显不足,形成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管理能力方面的瓶颈,制约了城镇户籍的放开速度,也制约了城镇化步伐。

三、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统筹步伐,探索出一条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过程也是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现阶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将二、三产业的协调、高效发展作为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要根据本地实际将城镇化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合理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制造业和現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要同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农业人员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和素质,推动全社会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应加大现有大城市的基础功能建设力度,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平台,提高其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流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和引导大都市区人口和产业向周边城市和城镇扩散,在更广阔空间内提升大都市综合承载能力。

改善公共服务,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新型城镇化过程也是农村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要坚持改革,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创新和完善政策措施,使新型城镇化从“外延式扩张”转变为“内聚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生产生活功能。政府应通过提供更多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进城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将土地收益中的一部分纳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为他们提供更有保障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刘中奎.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发展,2014(12).

[2]陈诗波,李伟,唐文豪.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探讨[J].理论月刊,2014(4).

[3]诺金.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中国商论,2015(17).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城乡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