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力牛业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

2017-07-14桂成

农家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

桂成

摘 要:宣汉位于四川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幅员4271平方公里,辖54个乡镇,人口132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代畜牧重点县和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唯一试点县。近年来,依托“蜀宣花牛”和“宣汉黄牛”两大优势品种,唱响牛经济,做大牛产业,有力助推现代畜牧业发展。

关键词:牛业发展;转型升级;现代畜牧

一、牛业现状

2016年底,全县牛存栏19.8万头、出栏10.2万头,实现牛业产值8.2亿元,养牛户户均增收3万元,成为全省农区养牛第一大县、全省新一轮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初步形成了“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具体做法

1.坚持政府推动,夯实牛业基础“硬底子”

(1)强化规划引领。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大力发展牛经济的意见》、《加快蜀宣花牛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目标,细化技术推广、产业延链、品牌打造等具体举措,规划布局了蜀宣花牛保种繁育区、肉用发展区、乳用发展区和宣汉黄牛保种区,为本地优势牛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明确了方向。

(2)强化基础配套。按照“整合项目、集聚资金、集中投放、精准扶持”的思路,五年来打捆各种项目资金4.5亿元,完善牛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特别是2016年,全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9亿元,集中投向预脫贫的58个贫困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基本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3)强化政策扶持。县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标准化牛舍建设、政策性保险等关键环节;建立了总规模达5000万元的扶贫专项基金、产业扶贫信贷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为群众养牛发放贷款达2000万元;出台了《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从项目支持、财政补助等6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吸引工商资本1.5亿元,充分激发了牛业发展活力。

2.坚持创新驱动,激发牛业发展“好点子”

(1)注重品种研发。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成立了省畜科院川东分院、蜀宣花牛研究所,建立了专家常驻开展研究和推广机制;在宣汉黄牛品种改良基础上,历经33年科研创新,成功培育出中国第6个、南方第一个乳肉兼用牛新品种—“蜀宣花牛”,填补了我国南方无培育牛种的空白,《蜀宣花牛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注重技术推广。建立健全了“首席专家+县级科技特派员+乡镇技术专员+村社技术骨干”四级联动的科技服务体系,广泛推行良种繁育、人工冷配等关键技术,建成大成锦宏蜀宣花牛种牛场1个、明月蜀宣花牛等扩繁场25个、人工授精站(点)56个,每年向全国推广蜀宣花牛冻精15万支以上,8头蜀宣花牛种公牛纳入全国良种补贴名录。

(3)注重机制创新。出台鼓励政策,打破身份和地域限制,鼓励在职农业科技人员带薪离岗,三年内保持身份、职级、待遇“三不变”,承包、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或开展技术服务;设立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2016,全县已有31名农业科技人员和15个科技团队申报牛业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课题研发及创新推广项目32个,其中县改良站领办的明月蜀宣花牛养殖场已成为全县蜀宣花牛科研基地。

3.坚持三产互动,拓展牛业市场“新路子”

(1)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三大片区”规划布局,将特色牧草、牛新品种等资源集中到优势区域,适度壮大养殖规模,建成市级以上特色标准化示范场16个,特别是七里生态牧场采用了国际先进养殖技术,配置全混日粮自动饲喂设备、犊牛自动饲喂系统等先进养殖设备,实现了标准化养殖;同时,加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目前,成功培育养牛专合社37个、家庭农场12家,建立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小区41个,牛业基地初具规模。

(2)龙头引领增效益。积极引进龙头加工企业,促进产业链条向纵深拓展,努力构建产、供、销一条龙产业体系。目前,已成功引进达州康奕达、四川佳肴食品等省市龙头加工企业8家,年屠宰肉牛2万余头,发展了牛肉松、香油牛肉片等牛肉制品五大系列,灯影牛肉等30余个品种,有效扩展了产品覆盖面。

(3)产销对接拓市场。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互联网+牛产业”发展,通过电商服务体系,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目前,建成牛文化展厅2个、牛类产品体验馆1个、特色牛文化餐厅3家、专卖店130余家,实现年销售收入5.8亿元。同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蜀宣花牛”、“宣汉牛肉”注册为工商地理标志,《蜀宣花牛养殖技术》等专题片在央视七套成功播放,《蜀宣花牛赞》登上第四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舞台。2016年9月,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杨兴平副省长亲自为“蜀宣花牛”代言,向全国推介“四川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引爆活动最大高潮,切实提高了宣汉牛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4.坚持利益联动,唱响助农增收“主调子”

(1)探索养牛扶贫。将牛作为脱贫奔康的支柱产业,坚持贫困户散养与大户集中饲养相结合,探索推广了 “养殖场供牛、贫困户领养、利润2:8分成”的牛寄养,“贫困户供牛、养殖场养牛、利润5:5分成”的牛托管,“贫困户共同出资、合伙经营”的联合养殖等模式,切实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实际问题。贫困户通过养牛,年户均增收1500元,实现脱贫1.8万人。

(2)坚持种养结合。宣汉作为全国整县制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大力推行“粮改饲”, 全县种植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面积达到23.6万亩,修建青贮池4050口,处理秸秆34.86万吨,建成裹包青贮示范点100个,裹包青贮1.5万吨,标准化养殖场和适度规模养殖户配合饲料运用率达100%,实施种养结合模式达67.8%。通过青贮玉米秸秆养牛,年增加产奶4000吨,新增出栏肉牛1.5万头。同时,全县规模养殖场建设了农村沼气集中供气系统,同时,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处理后的粪水经提灌处理还田,帮助周边农户年户均减少支出约500元。

(3)拓宽增收渠道。坚持“企业+基地+农户”的牛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保底分红,成功探索出“127”(即专合社占纯收益的10%、农户占20%收益、公司占70%、)、“136”(即村委会占纯收益的10%、农户占30%、业主占60%)土地入股分红模式。目前,全县在牛业发展方面共流转土地10万余亩,流转金额近5000万元。同时,依托牛业龙头企业、专合社和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2000人就地务工、增收脱贫。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试论集团公司如何实现财务转型升级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