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17-07-14刘锡龙梁庆杰罗灿荣

农家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发病原因防治措施诊断

刘锡龙+梁庆杰+罗灿荣

摘 要:猪蓝耳病又被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传染性很高,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疾病,猪场一旦传染到该疫情,其危害是很大的,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介绍了猪蓝耳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猪蓝耳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蓝耳病;发病原因;诊断;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对肉类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猪肉作为主要的肉类产品,成为大多消费者青睐的重要产品,一定程度上推动养猪业的发展,但疫病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猪养殖业发展。而这些疫病中,以猪蓝耳病最为典型,该疫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公母猪均会感染蓝耳病毒,尤其以仔猪、育成猪、繁殖母猪最易感。猪在感染此疾病之后,会出现繁殖障碍、呼吸困难以及耳朵蓝紫等现象,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并发或感染其他的疾病的一种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可以对其治疗,因此,做好该疫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十分有必要。

一、发病原因

1.猪生产过程中由于饲养环境限制,养殖生产者为增加单位面积的养殖效益,圈舍中的饲养密度增加,圈舍饲养环境变差,为疫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2.因生产需要从其它地方引入优秀猪品种,进入场区时隔离防疫工作不足,使得疫病被带入猪场,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猪只染病。

3.养殖场内的生物安全意识不强,没有规范的消毒管理制度或者没有严格操作消毒过程,使得疫病被带入生产厂区。

4.猪只生产过程中圈舍粪尿处理不当,圈舍环境差,加之管理粗放,潮湿阴暗,大量蚊蝇滋生,为疫病传播提供了温床。

5.生猪的买卖运输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防疫检查,使得疫病跨地区传播,增大了不同区域中猪只染病机会。

6.主治兽医对蓝耳病认识不足,盲目用药,大量滥用抗生素等药物,使猪的自身免疫系统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最终致使猪只染病死亡。

7.生产过程中免疫体系不完善,对母猪以及仔猪未能进行及时免疫,使得蓝耳病毒入侵猪只机体。

8.生产场区对病死猪只处理不彻底,从而导致了疫病的蔓延扩散,再次复发。

二、传播途径

蓝耳病的传播分为垂直传播和平行传播两种。患病妊娠母猪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仔猪,使分娩后的仔猪也会带有蓝耳病毒,从而得蓝耳病;患病的公猪未能及时发现并淘汰,蓝耳病毒混杂在精液中垂直式的传染给母猪和仔猪。猪群之间的传播是蓝耳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从外面引入的攜带有蓝耳病毒的猪只,进入场区中很容易将病毒在猪群中平行传播开来,另外,患病猪只在与健康猪接触的过程中,也会将病毒传染给健康猪只。目前空气是否是猪蓝耳病传播媒介尚没有定论。

三、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毒在猪体内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病程周期持续3~12周,猪只患病后,眼结膜出现潮红、眼眶颜色发蓝、眼睛流泪增加、伴有咳喘、体温升高,停止进食或食欲减退,精神状态沉郁等现象,患病后期易发生便秘。大多数患病猪初期皮肤、耳部、蹄肢端、胸腹部均会发红,随着病情加重,皮肤先会变成蓝紫色,之后慢慢变成蓝色。部分猪只还会伴有体型消瘦,皮肤呈黄白色,被毛没有光泽,呕吐、四肢无力,呼吸咳喘急促等现象。大、中型猪症状表现较轻,会出现体温升高、便秘、体型消瘦,母猪感染后除应有的症状表现外,还会出现并发性的流产、产死胎。

四、病理变化

病猪耳朵发紫、耳、背、腹壁皮肤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无并发症状的病例除有淋巴结轻度或中度水肿外,有时会有卡他性肺炎、肺水肿等病症,肺部灰白质呈棕色,表面透明,间质增宽呈胶冻样,切面湿润多汁。解剖检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死猪,眼观病变是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而且会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和肺水肿,在腹腔粘膜膜、肾组织周边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等处会发生水肿,鼻子黏膜上皮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变性,肺泡壁变厚。

五、实验室诊断

蓝耳病毒(PRRS)的确诊必须借助于实验室诊断,目前用于本病病原或抗体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标记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采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明显的病死猪的脑、肺、脾脏、肝脏、扁桃体、淋巴结、血清等组织及时冷藏送检,样品采集量要尽量大一些,采集的诊断样品要分开做好包装,贴上标签做好标记,附带采样登记资料及时送往当地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中心检测。

六、综合防治措施

猪蓝耳病给养殖生产造成了重大的危害,如不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必会造成大规模生猪感染和死亡,该病首次在我国发生后,给整个养猪业带来巨大打击。因此强化猪蓝耳病混染症防治手段,降低疾病发生率显得至关重要,有效的防治可保障生猪健康生长,促进养猪产业的持续发展。

1.科学选址。养殖场地址的选择不仅关乎猪健康生长,同时也关乎人类正常的生活。现代猪场通常是综合多个因素选择确定,良好的场址可给猪提供好的生活环境,保证猪健康的生长,增强猪只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猪场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交通、通风、疫病防疫等问题,良好的通风能有效避免细菌的滋生,此为对猪场定期的消毒处理,也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2.自繁自养。养殖场自繁自养,不仅可以保证猪群的稳定性,品种的纯正性和降低引种费用,提升生产效益,更重要的是其可以有效的避免外部病原体进入养殖场,在猪群中扩散。如必须引种,应严格按照引种操作流程进行,引回后须对其进行4~5周的隔离饲养,检查确定健康后方可混群。种猪的精液在引进之前必须要进行猪蓝耳病毒性检测。

3.严格消毒。现代规模化养殖场中猪的抵抗力普遍偏弱,严格的消毒,可以有效的对内外界疾病进行控制。场区内应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凡从外界进入猪场的人和物必须进行消毒,未经消毒不得直接进入场区。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一般是在圈舍猪全部出完,进下一批次猪前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并且要保证消毒后通风7d以上,这样能够将猪舍的病毒进行彻底的清理。

4.免疫接种。按照免疫程序为猪群接种疫苗,可降低疫病的发病率,提高猪群对疾病的免疫力,增强猪只健康。现代规模化养殖场建议使用猪蓝耳病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疫苗接种。种公猪要每隔6个月免疫一次,种母猪配种前免一次。母猪在产前12天首次进行蓝耳疫苗免疫,当仔猪生长到25~3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疫苗接种。

5.无害化处理。蓝耳病发病猪场应进行严密封锁,防止病原体扩散到周边猪场,同时猪场也应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疫病在本场内大规模扩散。对于猪蓝耳病母猪流产的死猪、胎衣以及产区内病死的猪均需按照相应的程序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对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之后,对产房以及仔猪所处的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清理,对于存活病猪隔离治疗,并可以考虑接种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6.加强饲养管理。规模化养殖应实行全封闭式,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采用现代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专业的饲养管理人员,饲喂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猪的粪尿应及时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激因素。饲养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猪的身体健康,因此其要全面渗透到猪养殖的各个环节中,不能偏废。

7.合理用药治疗。对猪蓝耳病兽医师应当仔细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适当抗菌类药物,对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严格把控,忌随意更换药。夏季温度较高,转群时容易发生应激,在此条件下对猪只进行免疫时,宜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等抗应激和增强自身免疫力的药物,以降低猪只因为此而发病的机会。

8.减少猪群流动。场区内猪只发病期间应暂停任何猪只的内外交易,对于场区中健康的猪只应尽可能减少并群以及合圈,减少病原传播给其他猪群的机会,对于病猪应采用特定的圈舍进行隔离饲养治疗,尤其是不能对患病的猪舍进出任何的猪只,密切关注猪群的生长动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9.建立健全安全体系。如猪场内发现疫情,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情况。对于场区内的猪只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按照相应程序做好疫病处理,对病死猪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同时积极的进行猪蓝耳病的防控知识宣传,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普及相关政策和防治知识。对部分落后的散养模式进行整改,向现代规模化养殖模式迈进。

七、结语

总之,猪蓝耳病是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对养猪业危害较大,也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做好猪蓝耳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豬蓝耳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并不明确,完全治愈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们应将防治重点放在预防上,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而猪蓝耳病的传染性强、流行期长,单一的防治起不到控制疫病流行的作用,只有从饲养管理、定期免疫、定期消毒,细化防治,制定合理有效的精细化养猪方案等工作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猪蓝耳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健.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15,36(3):24-25.

[2] 杨林丽,夏红波.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6(1):32-32.

猜你喜欢

发病原因防治措施诊断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究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