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置补贴的惠民影响及问题分析
2017-07-14李雪静
李雪静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体现,我国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机代人的机械化劳作,降低生产强度,增大经济效益,自2004年起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逐渐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项目、提高补贴金额。此政策是国家“三补贴”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国策,其效果明显高效,意义深远。
1.辽宁省补贴实施工作汇总
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中央一直贯彻“总量调控,定额补贴,优化结构,确保质量和公正、公开、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辽宁省也积极进行该项政策的宣传引导工作,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使农民朋友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动态,帮助农民朋友了解农机购置补贴的相关情况及程序,科学合理购置适宜的农业机械。截至2017年1月17日,辽宁省2016年度共实施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95亿元,实施率为95.48%,结算补贴资金4.26亿元,结算率为68.71%。
目前辽宁省结算率较高的地区有:沈阳市,结算率为90.8%;抚顺市,结算率为84.5%;锦州市,结算率为87.2%。
2.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惠农影响
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进实施,积极调动了农民朋友购买和使用农机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了农机化发展机制,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为我国尽早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提高了农机作业水平,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的基础,是农民增产增收所依赖的重要工具。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有效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节省劳动成本及生产成本,同时也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行业,拓宽了他们增收致富门路。其次,促进农机创新发展,提高农机装备水平。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农民可以接触了解并购买经济安全、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农机具,一大批新机具、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大量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投入生产一线,呈现出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使得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购置农机的农民越来越多,该项政策的信任度也随之高涨,农机销售也呈现了火爆的局面,再通过优机优选合理配机的导向筛选,优化了农机产品的市场结构,形成了保质量、优服务和强规模的良好运行机制,淘汰掉性能不良、技术落后的农机机型,大大提高了优势产品的竞争力,带动农机工业平稳快速发展。最后,企业获益,创造就业机会,惠农强工。农业机械化是一根绳索两头牵,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民朋友对农机产品的购买量大增,这也让一些生产企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维修产业、技术研发产业、售后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壮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是一项一举多效的好政策。
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行制度及管理体系较完善,操作办法基本规范,成效显著,但随着补贴资金规模、政策实施范围的逐步扩大,很多问题和情况也随之暴露出来。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农机购置补贴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拙见。
首先,补贴机具使用问题。有些补贴机具是新型机具,也有一些农民朋友首次尝试以机代人的生产作业,故免不了存在操作不熟练、保养不当和调整不到位等多种问题,这就需要生产厂家和当地农机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的地理状况不同,生产条件也就有所不同,在条件恶劣的部分地区,多方面因素无法保证农机具的正常使用,这就要求补贴机具的生产企业在重数量的同时要严把质量关,做到质量硬技术精,同时在产品流通环节上也应注意,确保让农民使用放心机具。
其次,售后服务问题。有些补贴机具生产企业只盲目注重抢占补贴机具的市场份额,而不注重售后服务和零部件的配备工作。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机具的零部件缺乏而供应不到位、机具损坏而修理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贻误农时,给农民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使供货商和购机农户之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机具的优势发挥,更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制约了当地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部分经销商为了获取利益,一些重要部件以次充好,使得购机的农户在售后问题上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针对此类问题,首先需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补贴农机具的质量监督,协调农机企业做好补贴机具的供货工作的同时督促企业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及时了解补贴机具的质量状况和农民的反映,安排专门机构受理农民投诉并及时处理,确保农民的权益;再者需要农机生产企业提高产品零配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水平,做好零配件及外协外购件的质量检验工作,降低损坏率,提前做好市场配货准备,切实解决购机农户维修及配件难等问题,免除购机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机产品市场的和谐发展。
再次,机械配置失衡问题。由于农民缺乏自主意识和产品分析及市场调研能力,在选择购买农机具时,因缺乏专业性引导,对农机产品的功能、配置等信息不了解,同时对本地区某种机械的占有量难以掌握,大多数民众随大流,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这样就会使某些机型在本地区饱和,而性能优、更适宜的农机具却无人问津,造成机械配置严重失衡得不良局面,阻碍当地农机化的正常发展。这就需要积极引导农机产业创新发展,扩大新机具和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加快农机化的步伐;同时当地部门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提高农机购置补贴的计划性,做到统筹安排,注重引导,因需配置,优化结构,避免盲目补贴和盲目发展,以保证农业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最后,定补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自2008年起,农业部开始推行定额补贴,也就是同类型农机产品,采用一样的补贴额。在无法掌握足够多的真实可靠的产品成本、价格和市场数据的条件下,定额补贴较定比补贴有更强的可操作性。采用定额补贴以来,确保了购机补贴政策实施的持续平稳,有效抑制了一度虚高疯涨的农机产品市场价格。但补贴额的确定,却难以做到精准。落实该项政策的农机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农机购置补贴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的工作方式,管好用好農机购置补贴资金,深入研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近年来,农业部、财政部明确提出“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的工作思路,其中补贴定额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最重要的一个政策要素。测准补贴额,严控高补贴,才能善用补贴手段,从而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公平公正公开、规范安全高效的基础上实现平稳、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新的有利时机,政府应重视和支持农机工业的技术创新,对已经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质量优良的农机产品给予工艺装备技术改造的支持,使基础好的农机企业及时得到技术升级,扶持骨干农机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