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综艺节目“乌云现象”备忘录

2017-07-14王秋硕

艺苑 2017年3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王秋硕

【摘要】 通过舆情扫描与案例审视,观察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当下概貌,可见在激烈竞争与繁荣发展的背后潜藏着同质化、浮躁化、奇观化、泛娱乐化、愚人化等诸多症候。这些症候如同一片片乌云,遮挡了电视综艺节目优质生态的持续建构,亟待厘清、警惕与反思。

【关键词】 电视综艺节目;“乌云现象”;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媒介融合、受众细分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市场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自《中国好声音》2012年开启综艺节目大片化趋势之后,《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真正男子汉》等一批现象级节目呼啸而来,奉献着视听盛宴,也催生了收视竞争,推动电视综艺节目开始真正迈进大片时代。在经历了市场培育与模式探索之后,电视综艺节目在2016年迎来白热化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全年共计播出400余档节目,人均日收看时长创近年最高(超25分钟),网络播放量超800亿次,以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为代表的多个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播放比突破历史记录(超50%),双季播的联排模式也随着《王牌对王牌》《24小时》等节目收视率的走高而被市场认可。但在激烈竞争与繁荣发展的背后,一些潜藏的问题开始凸显并集结成为症候,如同一片片乌云,遮挡了电视综艺节目优质生态持续建构的前进道路,亟待厘清、警惕与反思。

一、同质化:大产量不等于高质量

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类型多样与产量繁丰。在类型方面,除传统的综艺晚会及棚内游戏之外,户外游戏、旅行体验、音乐竞演、团体养成、语言演说、体育竞技类等类型纷至沓来,甚至婚恋育儿、健康养生、美食家装等传统生活服务节目也纷纷转型。在产量方面,一年400档的播出格局与超800亿次的网络播出量已然开启了综艺“霸屏”的观看模式。

遗憾的是,类型和数量的激增并未带来电视综艺节目质量的提升与原创的突围,反而进一步诱发了严重的对抗性竞争,同时版权引进与本土改造的常规模式也加剧了这一情况,导致整个综艺节目市场陷入同质化的泥淖之中难以自拔。因此不少节目不仅模式核心抄袭/借鉴、内容设置相近、叙事形式雷同,甚至连名称、场地、布景、舞美等都细节元素也大同小异,一些粉丝粘性高的嘉宾更是频登多档节目。喜剧类综艺《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跨界喜剧王》以及竞技类综艺《了不起的挑战》《极限挑战》《挑战者联盟》《我们的挑战》等多个同类型的节目的激烈竞争成为同质化发展的典型例证。

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不仅会导致受众审美的疲劳、节目市场的喧闹,还会造成至少两种不良的后续反应:一方面,一些节目尽管借鉴了“爆款”创作的基本模式,也请来了粉丝效应高的明星嘉宾,但是却没有精耕节目内容,更加缺乏自体创新,只能沦为少数优秀节目的“陪跑”,严重浪费了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同质化促使新的现象级节目“难产”,所以尽管2016年的电视综艺节目竞争极为激烈,但却并未真正诞生一档能够被称为是现象级的新节目。

毋庸置疑,在行业内外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之下,唯有规避同质化创作、放弃对抗性竞争,从制作理念和价值内核的角度观照原创力/创新性的提升,才能催生收视率、影响力、创收力“三高”的现象级节目的出现。

二、浮躁化:重市场而轻内容

在宏观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电视综艺节目面向市场,采取商业化的创作取向无可厚非,但过分注重商业价值的追逐和市场热点的拼凑,容易导致创新与诚意的欠缺,并形成重市场而轻内容的浮躁化倾向。

当前,电视综艺节目的播出格局依旧以受众熟悉的“综N代”为主。在节目模式既定的框架内,唯有内容生产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化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是歌手第四季》的“首发阵容”“补位阵容”及“踢馆阵容”是四季以来最弱的一季,且竞演曲目类型单一、节目编排的编剧成分多、营销策略的套路重,影响了节目内容的精彩程度。《中国好声音第五季》——《中国新歌声》为应对版权制约,大幅度地调整了外在形式,但其本质层面的内容未有明显突破,品牌主持人的更换也影响了节目的内容粘性,关注度和影响力较前几季相差甚远。《中国好歌曲第三季》虽更新了赛制,但内容安排乏善可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新鲜感。“综N代”在经历市场狂欢与受众崇拜过后的新一轮市场转型中,由于内容的渐显疲态,已有后继乏力之势。

新播出的节目为期一战成名,必然会在嘉宾定位、节目模式、营销创意等商业层面加大资源调配,但过分追求认可、迎合市场而生的“综新秀”滋生了细节不精致、亮点不突出的通病,浮躁之气弥漫。《24小时》是一档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冒险连续剧式的综艺节目,内容设定杂糅明星、异域、穿越、游戏、狂奔、猜忌、卧底、搞笑等一系列极具市场热度的消费元素,但实际呈现的叙事效果更像是一场喧闹的户外游戏,没有紧抓节目定位进行内容生产,缺乏自身特色的吸引力。同时,编剧设置的消费元素太多,却又缺乏人物搭配的细致刻画,弱化了团队效应,每期类似的剧情也使得内容缺乏遞进关系而流于平淡。

《旋风孝子》以传统孝道为题材,找到了创新叙事文本与根植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在“奔跑”的游戏大潮中另辟蹊径,着力于“慢”综艺,难能可贵,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限制了节目的升级。重用明星元素历来是综艺惯用的市场策略,而《旋风孝子》的“明星牌”只看到了潜在的商业价值,却没有注重明星与节目叙事之间的匹配度,以至出现了“油嘴滑舌/过于抢镜”“默默无闻/缺乏存在”的尴尬配置。此外,节目中对“家乡”的选择更像是委身于市场的刻意设定,虽强化了的荧幕的表现力、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但却弱化了本应存在的熟悉味道和真正的居家温情,架空的环境也限制了嘉宾情感的自然流露。

可以说,内容生产与用户体验是一切注意力经济的逻辑起点与归宿,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理应紧抓这一二元核心,真正做到以内容服务受众,而不是以市场聚焦收视。

三、奇观化:节目形式大于叙事逻辑

视觉化的效果呈现是当前电视综艺节目新一轮“圈地”的必备技能,但由于消费主义膨胀、视觉文化扭曲,导致审美需求偏转,导致许多节目一味追逐技术升级,普遍陷入盲目的技术崇拜与视觉偏执,以致形式新奇,却逻辑不通、叙事混乱、价值空洞、精神涣散,化叙事景观为形式奇观。

《跨界歌王》是一档歌唱竞演类真人秀,主打“明星跨界+创意制作+技术扛鼎”的模式,具备“高概念”综艺的潜质,却未收获预期口碑与效益。其中,节目形式与叙事逻辑的脱轨,是与现象级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歌唱竞演类节目应以音乐为主,但《跨界歌王》的音乐元素更像是创意点缀和营销噱头,节目叙事类似于体验类的明星访谈秀,故事化、情景化的表演设计与繁杂的竞演规则有损音乐本质,而华丽绚烂的灯光布景与升降调度的两重舞台创造的视觉奇观也有喧宾夺主之嫌。此外,在模式成熟的竞演类节目中,技艺更佳者会进入新比赛,赛程会随之不断营造出更为精彩的竞争和观感,但《跨界歌王》却一反常态,每期技艺更佳者直接晋级半决赛,其余嘉宾继续参与竞演,并全程使用“复活赛”机制,使已淘汰的嘉宾又多次重新登场,另受众难以感受到紧张的赛程体验和日益提升的歌艺比拼。同时,单期节目设有三轮环节,但决定嘉宾能否“升台”的首轮“试唱间”较为“鸡肋”,评委点评不够犀利、商议结果缺少悬念、试唱透支受众期待,影响了竞演类节目的叙事节奏和比赛氛围。

《我想和你唱》也存在形式大于逻辑的奇观化病症。节目中环绕演播室的大屏幕滚动播出“全民嗨唱”的宏大场面,视听效果十分震撼,但“鉴客团”的设计却造成了节目叙事的层次断裂与内容失色。“鉴客团”鉴定选手演唱优劣的标准随意荒诞,其角色设定的最终呈现多为插科打诨与刻意搞笑,有悖于节目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取向,显得多余空洞。形式的剑走偏锋并未赢得普遍认可,叙事的眼花缭乱挑战了受众的审美经验,延滞了节目的升级换代。

毫无疑问,视觉文化背景下,高品质的视听体验与新奇特的呈现效果是节目模式与受众群体共同渴求的荧屏叙事景观,匠心独运的节目编排与精益求精的制作水准是综艺大片化的标配,唯有在注重节目叙事逻辑的基础上创新形式、追求技术,才能正真打造电视景观。

四、泛娱乐化:感官刺激但精神空洞

电视综艺节目的泛娱乐化症候在当前尤为明显。这种表征的常态化存在是产业发展、审美变化、创作迎合的共谋,虽然能够带来视听感觉的刺激消费,也能因此斩获收视率与点击量,但却损伤了综艺节目的娱乐精神与价值内蕴,消解了电视文化的引领职责。

虽然几乎每一档电视综艺节目都或多或少地会潜藏有泛娱乐化发展的不良倾向,但一些披着体育竞技、生活服务等“外衣”的亚综艺节目则成为泛娱乐化发展的重灾区。亚综艺生硬的类别融合造就了模糊的节目定位,市场化的创作转型决定了浅薄的内容安排,自然会成为滋生泛娱乐化病症的温床。

从《星跳水立方》《中国星跳跃》到《报告!教练》,体育竞技类综艺一路勃兴。但受制于体育竞技的特殊性,此类节目缺少内生的娱乐元素,普遍依靠拼贴噱头、视觉刺激、炒作话题、明星效应等泛娱乐化策略制造看点,并鲜有开启“N代”模式的可能性,结局往往是感官消费过后的“潇洒走一回”。“综新秀”《来吧!冠军》加入了明星选手与体育冠军的比赛对抗,但是依然没有彻底摆脱此类节目的“怪圈”,泛娱乐化症候消解了推广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精神定位,笑点的牵强、定位的模糊、创意的贫乏使节目叙事更像一场揶揄体育的消费杂耍。

《透鲜滴星期天》《星厨集结号》是创意美食类综艺,但都成为泛娱乐化的典型代表。《透鲜滴星期天》占据整面墙的食材布景,极具视觉震撼效果,看似是高端的景观展现,却潜藏浪费粮食的病症。节目中,名为“厨房神技能”的首个环节是“大厨”指挥“小白”烹饪一道菜肴,一些嘉宾缺乏对生命和食物应有的尊重,处理鱼蟹等生鲜时挥刀乱砍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浪费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为恣意放大所谓的娱乐效果,节目叙事放弃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挑战了伦理情感的接受底线,也会给青少年造成误导。《星厨集结号》标榜原创,但模式与其他的同类型节目十分相似,棚外录制的形式也并未真正找到美食和综艺的平衡点。节目中,凡与做菜相关的内容都需要游戏,但游戏设计雷同且与节目的互文性不够,掩盖了主环节/做菜的存在感。此外,嘉宾表现缺少“弧光”,广告植入生硬,制作水平简陋,内容安排混乱,总体呈现出游戏为娱乐而娱乐、节目为娱乐而娱乐的尴尬,偏离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尽管“对于一档电视节目而言,让观众真正感觉‘有意思着实很难;而让观众在感觉‘有意思的基础上体悟‘有意义,则难上加难。这需要电视人的担当情怀与创新智慧”[1],但这一准则正是电视综艺节目杜绝泛娱乐化倾向,实现收视价值与内涵精神之间相互平衡、彼此统一的有效策略。

五、愚人化:技术失灵、仪式缺位、表现失真

娱乐精神是电视综艺节目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若不能真正传递娱乐蕴藉甚至变相愚人,既是对受众的不尊重,也是挫伤综艺产业升级的利器。当前电视综艺节目愚人化的問题可从技术失灵、仪式缺位、表现失真等角度去观察。

其一,技术失灵。大片时代的综艺技术是庞大的集合体,任何细微的技术处理都会牵动叙事元素、情节安排、节目走向的改变,最终影响播出效果的优质呈现。非不可抗力所导致的技术失灵是不应出现的严重失误,更是对受众不尊重的表现。类似于《旋风孝子》这类拼盘式综艺节目的拍摄策略普遍是先按照每人一条主线拍摄,再通过交错剪辑形成看似时空对位的完整节目,以深入展现嘉宾特质。《旋风孝子》约90分钟的时长理应能合理完成6位嘉宾的塑造,但节目后半段的叙事却被剪辑成类似于预告片的讲述形式,缺少有效的人物形象呈现。很明显,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源是因为素材的不足与缺失、拍摄过程中单条主线的情节断裂等技术问题。此外,《我想和你唱》中“五毛钱”特效的“小黑人”从侧面显示出后期制作的诚意欠缺;而《梦想的声音》中则运动镜头太多,展现导师表情的GoPro摄像机的拍摄角度诡异、画面构图奇特,破坏了画面美感。

其二,儀式缺位。“综艺节目是一种由演员、现场观众和节目主持人共同参与的电视文艺节目形式。”[2]587仪式感是节目独特的品牌标志与版权体现,是互动的记忆点,是粘性的构成元素;也是一种复杂的节目效果,需要具备仪式化的叙事流程,需要有意义的元素积累叠加而成,如《中国好声音》的“转身”、《奔跑吧兄弟》的“撕名牌”、《我是歌手》的“投票”等。仪式感一旦缺失之后,就容易形成节目叙事的平淡无趣,折损内容的可看性与持续性。《梦想的声音》主持人在潦草开场后,便直接进入第一位选手的献唱、选导师等环节,全程没有节目规则的有效介绍,缺失了仪式化的叙事安排,令受众一头雾水。同时,尽管节目现场的整体视觉观感十分惊艳,也有很多符号化的标志性设计,但这些具有景观意义的设计仅仅成为舞美装饰,鲜被提及或凸显,错失了叠加仪式感的可能;而所谓的重要嘉宾只为登台献唱,与节目关联性不够,也欠缺应有的出场意义。可以说,仪式缺位是《梦想的声音》与现象级节目擦肩而过的关键因素。

其三,表现失真。由于戏剧化是叙事艺术持续产生吸引力和代入感的重要手段,所以编剧已成为了电视综艺节目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叙事架构者。戏剧化的设计使节目时空和嘉宾身份不再拘泥于真实,也使节目情节跌宕起伏。但戏剧化的编剧手段一旦使用不当,便会造成节目叙事与人物设计的失真,特别是真人秀占电视综艺“绝对多数”的当下,表现失真必然带来观看的“跳戏”、“吐糟”和“弃疗”。在剧本先行的创作套路中,嘉宾拥有节目需要的人物设定是必要的,但“综新秀”《花样男团》中嘉宾的表现普遍失真,尤其是刻意浮夸的表演以及制造矛盾、对抗导演、出走、粉丝送行等“老梗”令该节目一度饱受诟病,最终折戟市场。《一年级·毕业季》不仅未能挽回《一年级·大学季》的低迷口碑,反而延续“用力过猛”的策略,在首期节目中轮番上演吵架、罢录、气哭等桥段,硬生生地将一档正能量的教育养成类综艺节目变成了“狗血”的青春偶像剧,饱受各方诟病;同时表演系毕业生的表演成分过多,演技又拙劣浮夸,失去了真人秀本应具有的“真”,再次发酵了节目叙事的失真表现。

想要改变电视综艺节目愚人化的问题,不仅需要主创群体的诚意表达,也需要情怀坚守。一方面,主创群体对于节目的设计与把控,无论是拍摄环节还是后期剪辑,无论是嘉宾选择还是节目定位,“无论是视听语言还是舞美设计,方方面面都与电视节目自身的定位风格契合,方能营造合适的节目氛围,进而助力节目效果”[3]73-76。这是主创群体最基本的诚意所在,也是治理和规避愚人化病症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主创群体的情怀坚守是对电视文艺价值应有的尊重,能够给予电视综艺节目以鼓舞人心的叙事动力、真实可知的情感能量、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从而慰藉受众心理、关注社会现实、歌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正真发挥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内涵。

结 语

观察电视综艺节目的“乌云现象”,并非是否定穰穰满家的丰硕成果,而是希望对“综艺热”做出相关的“冷思考”,以期未来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见字如面》《朗读者》的播出,赢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共赢,为日益焦灼的电视综艺节目市场注入一股“清流”,预示着在经历激烈的白热化竞争后,具备融媒气质、彰显文化自信、传承精神文明的原创综艺迎来发展的风口。可以说,这样的节目以简单真挚的叙事方式展现了电视综艺应有的本职、诚意与担当,不仅成为电视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价值引领的创新尝试,更成为未来“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好故事”的典范与标杆,有望成为吹散乌云的清风,带领电视综艺节目的产业发展迎来新拐点。

参考文献:

[1]闫伟.电视真人秀:声色喧嚣背后的文化隐忧[N].光明日报,2016-07-30.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高贵武.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承与技术呈现[J].新闻与写作,2017(3).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