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研究
2017-07-14许世保徐美琴谭酉群
许世保+徐美琴+谭酉群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得出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为膝关节、踝关节、腰、髋部和大腿;常见运动损伤的种类为关节损伤、软组织挫伤、韧带损伤、肌肉损伤以及腰肌劳损;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为局部负担量过大、技术要领不正确等,針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竞技太极拳运动员避免损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索有关太极拳、运动损伤等相关文献,查询《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等相关书籍,为本文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及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
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发放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问卷并收回。发放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37份,有效率为92.5%。37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只有4名运动员没有过运动损伤的经历,占总数的11%。其余的33名运动员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占总数的89%。专家问卷发放8份,回收8份,全部有效,回收率为100%。
数理统计法
本文的调查所得数据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归纳,作出分析。
太极拳运动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保健养生的重要手段。太极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新形势下的推广具有很大意义,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以及太极拳本身丰富的内涵、良好的健身益智效果、优美的动作,同时,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群众不断了解和喜爱太极拳。竞技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分支,竞技运动员在练习中,由于对太极拳运动特点不了解、技术动作不正确、练习方法不得当、准备活动不充分等一些原因造成运动的损伤,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如何避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避免运动损伤已成为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
二、结论与分析
1研究对象运动技术水平情况分析
本文对北京体育大学20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和上海体育学院17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共37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的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武英级运动员占32.4%,一级武士运动员占48.6%,二级武士运动员占18.9%。
2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次数共计64次。其中最常见的3种运动损伤类型分别是:关节韧带损伤占损伤发生率的28.1%,软组织挫伤占损伤发生率的21.9%,韧带拉伤占损伤发生率的20.3%。竞技太极拳运动员最常见的3种运动损伤的类型分别是:关节损伤、软组织挫伤、韧带拉伤
关节损伤居于第一位,关节损伤是指由于该关节活动度异常、关节面位置发生改变,导致周围组织受到挤压而出现局部疼痛的现象。关节损伤主要由于在外力作用下,关节突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容易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撕裂。在长期的竞技太极拳套路训练中,完成难度动作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如在起跳后完成难度动作落地时单腿支撑不稳,关节超过正常活动范围就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软组织挫伤居于第二位,软组织挫伤是指肌体皮下软组织遭受钝性暴力的直接作用而导致的闭合性损伤。主要是因为长期练习竞技太极拳套路时,做各种高难度动作中,错误的落地方式引起的。
韧带损伤局于第三位,韧带损伤是指当撞击力超过韧带的承受力水平,导致的闭合性损伤。当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在完成某一动作时,外力超过关节承受能力,产生非生理性活动,导韧带被牵拉而超过其耐受力时容易会发生损伤。
3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
调查数据得出,竞技太极拳常见的运动损伤的部位按损伤发生率的排序如下:膝关节,踝关节,腰、髋部,大腿,肘关节,手臂,胸、腹部,头部,颈部,手腕,小腿,手指、脚趾,肩关节。其中最常见的4种运动损伤部位分别是:膝关节的损伤次数最多,占损伤发生率的46.4%,其次是踝关节,占损伤发生率的占总19.6%,而后是腰、髋部,占损伤发生率的14.3%。
研究发现竞技太极拳运动员最常见的3种运动损伤部位分别是:膝关节,踝关节和腰、髋部。其中,膝关节损伤在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中占损伤百分比最高,由于竞技太极拳动作要求膝关节始终处于屈曲半蹲状态,膝关节在屈曲状态下支撑全身的重量并完成全部动作时,它的负重量比膝关节直立时的负荷大,易产生疲劳导致相关损伤发。另外,身体姿势不正确,下肢肌力不足,重心降得过低,都会加大对膝关节的压力,从而引发膝关节损伤。
踝关节损伤在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中所占百分比仅次于膝关节,竞技太极拳运动中常用到跳跃动作,而跳跃动作本身对技术要求高且难度较大。如果腾空落地时重心不稳定,会使得着力点偏差失去平衡,从而导致踝关节损伤。
腰、髋部损伤居于损伤发生率的第三位,竞技太极拳套路在完成高难度动作时,对腰、髋部的要求较高,动作较难掌握,容易用力不当。如旋子、涮腰、腾空转体等动作就很容易导致相关运动损伤;再加上如果腰和髋的力量相对薄弱,腰和髋在运动训练中承受的负荷过重,也容易致伤。
另外,在竞技太极拳套路中各种提膝独立动作的腾空和着地,都是借助关节的屈伸或韧带的伸缩来发力或缓冲,使得膝关节、踝关节、腰、髋关节承受了过多的硬性牵拉、挤压,导致局部负担过大,如果不注重训练后的拉伸放松,久而久之容易发生劳损性损伤。
4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致伤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得出,竞技太极拳运动损伤的致伤因素居前4位的分别是:局部负荷过重、技术要领不正确、运动强度过大、运动疲劳。其中,局部负荷过重占损伤发生率的18.2%,技术要领不正确占损伤发生率的15.6%,运动强度过大占损伤发生率的13%,运动疲劳占损伤发生率的7.8%。自我保护意识差、伤后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积极调整分别占损伤发生率的6.5%、65%;准备活动不合理、身体素质因素、带伤训练和比赛分别占总数的5.2%、5.2%、5.2%;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强忍训练、场地器械和恢复的时间及措施安排不合理分别3.9%、3.9%、26%。此外,体力不佳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运动损伤分别占总数的1.3%、2.6%。
局部负担过重,竞技武术套路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对武术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竞技太极拳运动员把大多数精力花在难度上,运动员为追求单个动作完美的片面训练方法,导致关节局部负担量过大、超过承受能力,从而引起了运动损伤。
技术要领不正确,竞技太极拳专业技术要求较高,技术要领掌握较困难。从生理学角度上看,当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分化抑制的能力较差时,运动员学习动作往往较难掌握,容易发生各种错误动作而造成损伤。错误动作违反了人体本身的结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规律,从而引起相关损伤。
运动强度过大,运动负荷安排不当,尤其是运动量过于集中,局部关节运动强度过大,神经、肌肉系统疲劳,容易引起运动员在训练中发生损伤。
运动疲劳,竞技太极拳运动要求运动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刚中有柔、动中有静、变化莫测地高难度动作。运动员在训练中大强度地练习高难度动作,再加上训练后机体得不到很好的恢复,长期处于这样疲劳状态下进行训练,就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避免运动损伤的建议
1加强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和理解
对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首先要加强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损伤防范意识,其次从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类型和运动损伤的原因等方面出发,针对性的对运动损伤进行预防,从而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率,提高运动的质量和成绩,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年限。
2重视运动技术的分析和研究
正确技术动作的掌握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在运动员学习新的难度动作时,在技术要领不清,动作不正确时,就违反了身体结构与机能特点,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教练在教学时应合理运用正确地技术动作和准确地语言进行教学,同时学生也要认真地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和理解动作的内涵,这样不仅能有效、经济地完成专项技术,而且可以降低运动损伤。
3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
训练计划的制定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存在主观性、盲目性。训练内容及负荷的制定要因人而异,合理安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符合训练者的实际能力和接受能力。同时练习强度增大时就应缩短练习时间,当练习时间延长时就要降低负荷强度。要防止局部负荷过重,避免过度的练习,也要加强运动员的防范意识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4加强身体全面训练和易伤部位的力量练习
重视身体全面训练,提高各方面身体素质也是预防损伤的一个重要途径。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应加强全面的力量训练,增强专业身体素质,尤其是易受伤的部位,更应进行专门性、全面性的力量强化训练。发展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练习,以增强肌肉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特别是参与专项技术动作的小肌肉群加强练习,提高身体各部位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
5加强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充分性
准备活动要做充分,应根据竞技太极拳运动員常见运动损伤的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教练员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气候和季节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在内容上要尽量多样化,既要和专项技术学习相结合,又要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而运动员自身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来预防运动损伤。整理活动中,应注意相关肌群的拉伸与放松,使得机体恢复能力加强,肌肉张力均衡避免相应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