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人家书”读腻了?快来看孩子美德养成的N种方法!

2017-07-14周公子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7年7期
关键词:家书美德玩儿

周公子

近日网上流传一封家书,据说是奥巴马写给女儿的,从“不要在外面吃饭”这类小事,到“不要自私”这类普世价值观,每一条都细腻、感人,因此在父母圈中广为流传。

然而,也有父母表示,“名人家书”孩子早就读腻了;关于美德的道理,平时对孩子也没少说,“但说来说去,他就是不听你的呀!”这让父母有什么办法呢?

父母的无奈,折射出“名人家书”的局限性。这种读物,其中太多说教。如果要父母拿这些条条款款,每天要求孩子“应该这样,不要那样”,孩子不烦才怪呢!美德的养成,绝大部分在亲子的每一个互动之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品格产生深刻影响。换句话说,掌握了互动的技巧,孩子的美德养成,也会事半功倍啦。

你成长了,孩子就成长了

孩子的品德养成是以父母的言行举止作为模板的。所以,父母的性格是否成熟将会成为关键。如果父母是巨婴,孩子的成长就会障碍重重。如果父母坚持自我成长,孩子也会不断进步的。

曾有一位母亲咨询我说:“孩子今年才两岁,但已经玩儿手机上瘾。他非要打高难度的游戏,一输就会崩溃大哭。我劝他不要打,他也不听,每玩儿必崩溃。我很担心,不知道怎么办。”我问:“你和孩子在一起是怎么样的?”她说:“我一边陪他一边玩儿手机,他可能看在眼里。一次,他爸教他玩儿了一个游戏,他就上瘾了。一见我玩儿手机就要,我傻乎乎给他。这可能就是对我的惩罚吧。”说到这里,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过了一段时间,她反馈说,现在她陪孩子更走心了,孩子一要手机,她就陪他玩儿一阵子,转移他的注意力。于是她惊喜地发现,孩子和她玩儿得开心,就不会缠着要手机了,“突然效果就显现出来,觉得他短短的时间成长了很多。我也成长了一些,不再花那么多时间去看手机了。现在我发现,和家人在一起也挺好的。”

这就是一个母亲自我完善,然后孩子迅速成长的例子。成功的秘诀,不在于母亲苦口婆心去劝说孩子“别玩儿”(毕竟两岁也听不大懂),而在于母亲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做出调整,陪孩子时,从不大走心改为更加走心,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拉回到亲子之间。如果没有这种调整,孩子也许至今都会被困在小小的屏幕里无法自拔。

一个问题,考验家长的美德基因

在你眼里,孩子是否满身缺点,没有半点儿长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只能遗憾地说,你也许缺乏美德基因,难以让孩子获得优秀的传承。就算他们偶尔露出一点儿良好的苗头,恐怕也很难成为习惯延续下去。

我这么说,是因为美德需要被发现,被鼓励,然后才能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被固定下来。如果孩子做了一件好事,父母积极地肯定他,那么孩子就会乐意做下去。但如果父母缺乏发现孩子优点的眼力,天天只会挑刺儿,孩子就会觉得表现好也没什么意思了。篮球明星林书豪就说过:“我最感谢父母的是,他们与我谈论篮球时谈的不是输赢。”他说,父母更关心他的打球习惯、态度、举止、礼仪等,会指出他的优点,也会鼓励他面对问题。所以,当投入到篮球场激烈的竞争时,林书豪总是很清楚自己的优势,也懂得怎样应对困难。关键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

让孩子尝到美德的甜头

为什么我们一直倡导美德呢?是要对孔孟圣贤交代吗?还是要政治老师打高分呢?显然,都不是。我们倡导美德是因为它有好处。比如,无私会为我们赢来友谊,合作会让我们力量大增,开源节流会增加我们的资源,等等。我们要培养美德,最终目的是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活得更好。

由此可见,我们在养成孩子美德的时候,同样要让孩子尝到美德的甜头,这样更利于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很多父母所做的那样,想培养孩子储蓄,就交给他一个扑满,教他把每个月的余钱存上,年底就可以为自己买一份心爱的礼物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实实在在体验到储蓄的乐趣与好处,自然他也更容易养成相应的习惯。

孩子行善受挫很沮丧,家长要这样做……

有位妈妈说,孩子在幼儿园看见别的小朋友鞋带松了,就热情地上去帮忙系,没想到小朋友正打算自己系,于是一口拒绝了他。孩子不解其意,再次企图动手,结果又被拒绝。孩子感到十分挫败,放声大哭起来。她问我应该怎么办。

行善受挫的情景,对孩子会构成打击。如果父母处理不当,的确会影响孩子养成美德的积极性。遇到这种事,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排解情绪,让他哭,听他说,好好安慰他,陪伴他度过那些不快的时刻。直到孩子的心灵不再被情绪“塞满”,才能腾出“空间”,听得进更多的话。

等孩子平静下来,父母就可以帮他分析情况了,顺便还能传授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例如帮忙系鞋带之前先说明自己的来意,尊重对方的意愿,获得同意之后再动手……孩子掌握的方法越多,行善时的掌控感就越强。当他知道应该怎么做,就不那么怕挫折了。

孩子身上几种美德的养成

1.分享:前提是尊重孩子的物权

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体验过强迫性的“分享”教育。比如说,熊孩子来我家,看中某件玩具,我就活该倒霉了。父母准会要求我“分享”,不肯就是“自私、吝啬”。他们会将我的最爱一把夺走,转身拿去讨好别人,弄得我至今想起来还是有心理阴影。

这样的教育很不妥当。因为它意味着对孩子物权的粗暴践踏,会让孩子丧失安全感,对自己的物件看得更紧,而不是变得更加乐于分享。

真正的分享教育,应该先尊重孩子的物权。如果他深爱维尼熊、自行车、机器人……那么,无论熊孩子如何索要,父母都应该保护好这些爱物。只有让孩子保得住自己的财产,他才会愿意把多余的东西分享出去。

其次,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看到分享的好处,让他感受到“把你不玩儿的小兔拿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这样会更开心哦”。当孩子体会到这一点,分享就会成为一件乐事了。

2.勇敢:婴儿探索阶段就要锻炼

有位爸爸说,女儿9个月大,刚刚学会爬。因为怕她发生危险,他试图训练女儿待在地毯中间。方法是:每当她要爬出地毯边缘,就丢出一只她害怕的小布狗,把她吓回去。后来,他感觉女儿好像比其他小朋友更胆小,就不敢再吓她了。

然而,孩子毕竟被吓了几个月,会不会影响日后的勇气,实在很难说。“勇敢”這种品质,形成的阶段非常早,当孩子学会爬行,他就开始尝试到处探索,并从父母、环境的反馈中体会“我的探索是否安全”。这时,如果父母一直陪伴他,鼓励他,孩子就会感觉有人撑腰,因此无畏。

然而,如果像上文的女婴那样,爬两步都要被吓唬,还吓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个关于“世界不安全”的观念就会开始形成,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始终笼罩着她。如果这个印象无法改变,你找来再多的“名人家书”,再怎么教她“要有勇气”,她终归还是怕的。所以,如果要教孩子勇敢,首先要允许他探索和尝试。

3.守规则:游戏是绝佳课堂

守规则是一种美德,也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必备条件。一个人的规则意识,早在1岁半~3岁半就开始形成。当父母要求孩子“尿尿要告诉妈妈”的时候,规则的概念就已经进入孩子的心灵了。

童年时期,集体游戏是锻炼孩子规则意识的好机会。每个游戏都有特定规则,孩子必须遵守才能参加玩耍,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个过程,会让他感受到规则对于人际连结的意义。但有时孩子打破规则,又会获得额外的成就和快乐,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创造力,在处理规则时,他将因此变得更有灵活性。

父母想锻炼孩子的规则意识,就要鼓励他走出家门去参加集体游戏,在真实的互动中增长体验。平时,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讨论这些游戏的过程:守规则有什么好处,不守规则有什么结果,让孩子对于规则的认识变得更具体。

4.独立:要重视孩子的判断

谈起缺乏独立意识的人群,很多人会想起“妈宝”。他们通常拥有一个强势而有主见的母亲,事事替孩子做主,代替孩子思考和做决定。最终,这个孩子成年后就会变成“妈妈的大宝贝”,性格依赖,六神无主,离开了别人的照顾就简直活不下去。

要防止“妈宝”出现,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平时要鼓励他思考,尊重他的判断;当孩子判断失准时,要帮助他自己去找出正确的答案,获得“我能,我可以”的成就感。只有这样,他才会有足够的独立意识,昂首踏上自己的人生路。

猜你喜欢

家书美德玩儿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玩儿
色彩玩儿起来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家书( 连载一)
意外收获
还远着呢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