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体育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7-14李瑞珍

运动 2017年9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智慧体育

李瑞珍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智慧体育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瑞珍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本文通过分析智慧体育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发展现状,发现智慧体育在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上存在信息资源不全面、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建设不合理、智慧体育管理与运营不完善、智慧体育人才缺乏的现象,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智慧体育的建设,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

智慧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完善措施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人们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随后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再次提到:“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不断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水平。可见,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健康中国已成为我国政府及民生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近几年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社会各行各业逐渐向着“智慧地球”的目标发展。健康中国,智慧体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重点分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智慧体育建设的现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

1 智慧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

1.1 智慧体育的内涵

“智慧体育”是指充分利运用计算机、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体育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服务内外一体的体育发展新模式。“智慧体育”是参照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模式而提出的一种包括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及设施等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的一种现代体育新模式,它主要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定位导航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途径来实现其智慧化。这不仅可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智能化、便捷化、安全化的发展,也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健康中国建设。

1.2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体育服务是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在供给人们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市民的基本体育生活需求为目的的向市民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特色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组织、体质监测网络、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健身信息平台等内容。目前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尚不完善,应用性研究与服务机制改革研究较为薄弱,虽然“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本格局已经确定,但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大力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2 智慧体育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发展现状

2.1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智慧体育信息资源

通过浏览体育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如各省市体育局网站,发现这些网站内容大多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体育政策性文件、政府信息公开、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静态信息,缺乏相应的音频与视频信息。此外,关于群众体育的内容也极为缺少,一般是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报道,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健身需求的场馆设施、健身指导、体质检测等方面更是寥寥无几。同时,许多网站只是简单的将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源连接到网站上呈现给公众,没有对公共体育服务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忽略了对广大用户的需求,既浪费了体育资源,又降低了体育公共信息服务的质量。虽然一些体育信息网站已经开启线上场馆预定、体质测试、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栏目,但实效性和实用性较低,专业性差,不够系统。

2.2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建设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5 m2,远远低于美国、韩国和日本。同时,我国的场馆社会化程度和利用率都很低,场馆使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国的体育产业迅速升温,群众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在这种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各种运动类智慧服务平台应运而生。例如,无锡的e动锡城智慧健身馆,是“e动锡城”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和集自助化体质测试、数字化器械训练、远程健身指导、智能流量监控为一体的智慧成果,通过向大众提供高质量的健身服务外,也为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此外还有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做的一款智慧场馆的操作系统—“呼啦管家”。研究发现,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建设都只是局限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一线城市,中部和西部地区涉足较少。政府应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改善产业布局与结构,促进东、西、中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2.3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智慧体育管理与运营

智慧体育管理与运营是实现体育资源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智慧体育资源的整合与管理上,我国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相关的立法建设及保障体系,而且体育信息资源多样,很难有步骤、有层次地实现整合。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公共信息服务供给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供给模式,缺乏健全的绩效评估与监督机制,所以就很容易忽略公众真正的公共体育需求,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导致大量场馆设施闲置荒废而群众却无处锻炼的现象。由此可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智慧体育在管理与运营方面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2.4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智慧体育人才

体育信息人才是推动“智慧体育”的中坚力量。智慧体育人才应包括体育信息人员、社会指导员、运动员、运动专家、运动康复师等。我国在体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体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也相去甚远,体育信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体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性体育院校学生都是进行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方面的学习,较少进行信息化课程学习,所以体育领域中的信息专家甚少。而目前从事智慧体育平台建设的人员大多是一些“外来户”,运动健身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针对健身人群制订可信可行的方案,可能会在平台建设与健身指导上发生错位现象。因此,加快培养紧缺的集网络技术和体育健身知识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

3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智慧体育建设的对策

3.1 提供及时、有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

通过浏览各体育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发现,大多网站都缺乏相应的群众体育信息,仅有小部分内容是一些全民健身活动或赛事报道,活动视频与音频极少,这就影响了公众的健身参与。所以,体育管理部门应在网站的设置上增加相关的全民健身板块,包括健身活动赛事的发布、健身知识的指导等。所有板块的内容不仅要有文字和图片,还要有动作技术视频或音频等。为满足不同健身人群需要,还可适当增加互动咨询板块,更好地为公众解决健身问题。实际操作时所有内容要尽量做到知识专业、权威,内容精简、通俗易懂,内容更新要及时等。

3.2 促进智慧场馆建设的多元化

面对我国体育场馆与运动人群供需严重失衡的现象,智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现实,国家与体育类企业应注重对智慧体育场馆的技术研发,加大对智慧型场馆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一般的智慧体育场馆,不仅可以实现智慧体育场馆和健身指导服务预约功能,还可以根据健身人群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还可以存储一个家庭的健身信息,成为一个家庭的“私人教练”。在高端的赛事智慧场馆,每个角落会装有智能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来测试场馆各区域的湿度和温度状况,然后调节至最适宜比赛的环境参数,不仅使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比赛环境,也能使观众更投入地观赏比赛。此外,高校的体育场馆也可以进行智能化建设,既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体育课的教学,又可以在寒暑假闲置期体现社会效益,更好地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

3.3 完善智慧体育管理与运营体系

完善的智慧体育管理与运营体系是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政府与市场是其建设中的主要驱动力,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加快智慧体育管理与运营的标准与规范建设。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智慧体育的安全体系是重中之重,既要确保智慧体育资源数据的安全,又要确保智慧体育内部基础网络传输、第三方接入系统的安全。同时,政府与相关体育类企业或组织要认识到信息资源的多样性,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然后对其进行定位,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重新配置体育信息资源,这既为智慧体育的管理运营提供了便利,也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公共体育服务管理机构创造了可能。

3.4 加强体育信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为让智慧体育更好地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体育信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政府与体育类企业要把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扶持作为建设智慧体育的重点工作,要鼓励和吸引有想法、有激情的体育信息人才,包括信息科技人才、体育类院校毕业生、退役运动员、康复营养师、体育类专家等相关人才。其次,要鼓励发展产学研的合作形式,在体育类院校开设信息课程,企业可以与学校签订相关协议,共同培养体育信息化人才。此外,还可以开设退役运动员信息培训班,学习运动健身知识的同时加强信息课程教学,既可以利用退役运动员的明星光环来引导大众参与健身,还可以解决退役运动员工作难的问题。

4 结 语

智慧体育的发展,势必会推动整个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已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体育发展迅速,人民健身需求也日益强烈,而我国的智慧体育建设还很不完善,智慧体育的相关研究也极度缺乏,希望学者能够从各个角度加快对智慧体育建设和发展研究,为智慧体育的建设提供有效地解决措施。政府与体育类企业也应加快对体育信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健康中国早日实现。

[ 1 ] 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EB /OL ]. http: //www.sport.org.cn / p-new s /2011. 04. 01 /348735.htm l.

[ 2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S ].2016-05-05.

[ 3 ]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S ]. 2016-10-25.

[ 4 ] 王琳.解析体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体育[ J ].电子测试,2013(19):158-159.

[ 5 ] 叶强,魏宁.智慧体育-体育信息化必然趋势[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17-119.

[ 6 ] 戴永冠,林伟红.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结构及人本思想[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0).

[ 7 ] 王兴才.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 J ].体育科研,2008(2).

[ 8 ] 戴健,郑家鲲.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述评[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 (1).

[ 9 ] 张阳,宋旭.信息技术在全民健身公共

服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34-137.

[ 10 ] 谢雨航,李显良,陈志辉.智慧体育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2016(25):177-179.

G812.4

:A

:1674-151X(2017)05-148-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9.073

投稿日期:2017-03-20

李瑞珍(1991—),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专业。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智慧体育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建设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我们的“体育梦”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