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茎泽兰传入赫章县危害的风险分析
2017-07-13夏光旭成凯
夏光旭 成凯
摘要 按照林业有害植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从紫茎泽兰在赫章县的分布状况,传入、定植与扩散的可能性,潜在危害性以及危险性控制的难度等方面入手,对紫茎泽兰传入赫章县的危害性进行了风险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结果表明,紫茎泽兰传入赫章县后的风险综合评价值(R)为2.45,属于高度危险的风险等级。
关键词 紫茎泽兰;危害;风险分析;赫章县
中图分类号 S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2-0170-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forestry harmful plant risk analysis index system, we studied the invasion, colon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upatorium adenophora Spreng in Hezhang County, as well as its potential risk, potential harm targets and risk management difficulty. We also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evolution regarding to this invasive plant,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risk countermeasures. The R value of Eupatorium adenophora Spreng was 2.45 in Hezhang County at present, and it presented high risk to ecological system.
Key words Eupatorium adenophora Spreng;Harm;Risk analysis; Hezhang County
赫章县于2016年首次在与邻县交界处的刹界河发现紫茎泽兰侵入并呈零星分布,紫茎泽兰虽未在赫章县形成较大危害,但一旦扩散蔓延,将对赫章县农林生态安全构成较大威胁。鉴于此,笔者对紫茎泽兰在农林生产中的潜在危害进行了风险分析,旨在为赫章县除治紫茎泽兰提供理论依据。
1 风险评估
1.1 分布情况
紫茎泽兰于20世纪40年代通过越南、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南部[1]。就我国西南地区而言,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西藏均发现有紫茎泽兰分布,而且正向北和向东蔓延,蔓延速度为10~30 km/a。
1.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紫茎泽兰繁殖能力强、抗逆、适应能力极强、传播途径广,属于强入侵性物种。赫章县周边邻县均有紫茎泽兰分布,其对赫章县已经形成包围之势,而赫章县河流众多,交通通畅,并与周边邻县相连相通,紫茎泽兰由于具有种子数量多、粒小而质轻的特点,可随气流、水流、物流、牲畜等自然和人为因素传播。赫章县属暖温带温凉春干夏湿气候区,是紫茎泽兰的适生区,其定植的可能性极大[2]。
1.3 紫茎泽兰天敌分布情况及制约能力
紫茎泽兰侵入我国后,由于是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缺乏天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曾在20世纪40~90年代成功利用泽兰实蝇防治紫茎泽兰。1984年7月,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研究者在我国西藏与尼泊尔、布丹、印度边境处发现泽兰实蝇并引进到我国昆明,经过繁殖获得成功,并在我国云南各地释放,经过观察, 被泽兰实蝇寄生的紫茎泽兰,生长高度显著下降, 种子发芽率降低, 并不断出现植株死亡,但部分植株还能生长产生种子进一步繁殖,泽兰实蝇对紫茎泽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1991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从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引进泽兰实蝇,经过定殖获得成功。而赫章县目前尚未发现泽兰实蝇的分布,紫茎泽兰一旦在赫章县定植成功,只有靠人工清除或者引进泽兰实蝇进行防治。近年来研究发现,链格孢菌、泽兰尾孢菌对紫荆泽兰有防治效果,但不理想。根据云南和贵州其他县区紫茎泽兰天敌防控情况,紫茎泽兰天敌制约能力有限,不能阻止紫茎泽兰扩散蔓延。
1.4 紫茎泽兰的危害性
紫茎泽兰的繁殖力和萌发力强,一旦在某地定植后,易形成单优种群,排斥群落内其他植物生长与演替,破坏生物多样性及园林景观,影响农林业生产。牧草地一旦遭受紫茎泽兰侵害,3年便失去放牧功能;紫茎泽兰能为害动物的健康甚至导致其死亡;紫茎泽兰利用水、肥、阳光和空间的能力强,同时分泌化感物质抑制其他物种生长,对农田、林地有极大的破坏作用;紫茎泽兰所含的一些有毒物质会引起部分人头疼、头晕,甚至出现中毒症状[3-4]。
1.5 檢疫和铲除的难度
由于紫茎泽兰种子颗粒小,容易混入其他运输载体中,在检疫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容易被漏检,检疫封堵难度大。从紫茎泽兰传入我国至今,各地均投入大量资金,采取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治理,仍未能有效阻止紫茎泽兰向北和向东扩散。可见,紫茎泽兰一旦定植,铲除难度非常大。
2 定量分析
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植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表1),采用有害植物危险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初步确定了紫茎泽兰对赫章县林业危害的风险性评估指标体系(表2),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2]。主要指标包括:有害生物在赫章县分布状况(P1),传入、定植和扩散的可能性(P2),潜在危害性(P3),危害对象的重要性(P4),危险性控制的难度(P5),各指标下设若干2级指标。把各指标的判定等级分为4级,确立每个等级的评判尺度。
2.1 有害生物在赫章县分布状况(P1)
赫章县在2016年4月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过程中发现古达乡与纳雍县和七星关区交界处的刹界河有紫茎泽兰分布,面积超过13 hm2。
2.2 传入、定植和扩散的可能性(P2)
紫茎泽兰繁殖力强、扩散性好,人为传播和自然传播容易,相关职能部门在检查运输和携带紫茎泽兰繁殖体时难以开展工作,紫茎泽兰传播过程中种子成活率大于70%,赫章县99%以上的国土面积属于紫茎泽兰的适生区,因此,传入赫章县的紫茎泽兰定植概率较大。
2.3 潜在危害性(P3)
紫茎泽兰潜在经济危害性较大、繁殖力强和适应性广,对侵入地的植物表现出强排挤性。自1970年左右发现紫茎泽兰侵入贵州省黔西南州以来,紫茎泽兰从最初的零星分布已经发展到布满河谷、荒山及荒坡。在紫茎泽兰发生区,禾本科牧草的生产量下降91.6%,完全失去放牧价值。在兴义市、册享等地,被紫茎泽兰侵入的地块,紫茎泽兰覆盖率高达60%~100%,有的幼桐林被毁。安顺市镇宁县有2万hm2桐林遭受紫莖泽兰侵害,严重受害面积在50%以上,几乎绝收;中度受害面积占20%,桐籽减产150 kg/hm2左右。被紫茎泽兰危害后,桐树长势普遍减弱,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4]。研究表明,土地遭受紫茎泽兰入侵120 d后,土壤中的速效氮、钾、磷均有所降低。据估算,我国每年由外来生物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5%~10%,水果减产20%~30%,棉花减产15%~20%。赫章县目前尚未发现大量紫茎泽兰分布,但是该植物一旦传入定植,将对其他生物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由此推测紫茎泽兰入侵赫章县将对该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4 危害对象的重要性(P4) 在进行
人工拔除紫茎泽兰等作业时,人们会出现头疼、头晕甚至中毒症状。根据调查,紫茎泽兰发生区接触紫茎泽兰的群众发病率为0.4%。紫茎泽兰对环境破坏性强,一旦入侵,能在生长环境中排挤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形成相对单一的优势种。
2.5 危险性管理的难度(P5) 在紫茎泽兰运输传播过程中,只有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才能识别紫茎泽兰繁殖体,且采用常规除害处理效率低于50%,因此,根除效果差, 成本高,难度大。
2.6 定量分析结果
根据指标评价体系及上述分析,将紫茎泽兰的各项分析作为评判指标进行赋分(表2)。根据有害植物危险性定量分析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各项指标(Pi)的风险综合评价值(R):
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2.50≤R<3.00为特别危险;2.00≤R<2.50为高度危险;1.50≤R<2.00为中度危险;0≤R<1.50为低度危险。有害植物危险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R=2.45,表明紫茎泽兰在赫章县属于高度危险生物。
3 风险管理对策
根据紫茎泽兰危害的危险性,要建立完善检疫制度,采取分类指导、综合治理、严控传播、积极扑灭的防治策略,同时还要加强综合利用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的基础研究,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储备[5]。
3.1 完善检疫制度 职能部门加大对紫茎泽兰的阻止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调运紫茎泽兰及其附属品的行为。加强林业森防检疫与农业植保植检的沟通力度,建立会商平台,实行联防联治,推行“谁审批,谁负责”的检疫追溯制度。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 对未发现紫茎泽兰传入的地区,应加强监测力度,做到一旦发现,立即清除。紫茎泽兰零星分布的地区,要在大面积普查的基础上确定其分布范围,采取各种综合防治措施重点扑灭,控制其传播蔓延,同时要在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加强监测力度,彻底铲除紫茎泽兰残留植株。对紫茎泽兰危害严重、分布范围广的地区,要持续采用化学、物理、生物以及人工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几年的持续防治,达到缩小分布范围、控制传播蔓延趋势,减轻紫茎泽兰对农林业生产的危害。
3.3 加强紫茎泽兰防治基础科学研究 要积极开展化学、物理、生物、人工等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寻找最佳的科学防治措施,为防治紫茎泽兰提供技术储备。同时应加快紫茎泽兰的开发利用,如利用紫茎泽兰生产有机肥料、化学原料、生物质能源、人造板、饲料等方面的研究,以合理开发利用紫茎泽兰。
4 结论
紫茎泽兰在赫章县的R为2.45,在赫章县具有高度危险性。如果不加以控制,极有可能扩散至赫章全县境内,引起严重危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各级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有效方法阻止其传播扩散,降低其危害和风险。
参考文献
[1] 孙娜娜,潭永钦,周兴苗,等.紫茎泽兰在湖北地区的入侵风险评估[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4):264-269.
[2] 徐洁,邓洪平,宋琴芝,等.紫茎泽兰对重庆市农林业危害的风险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5):794-797.
[3] 宝珠鸣,陶红飞,柳爱华,等.紫茎泽兰的危害、控制及综合利用进展[J].科技与企业,2012(1):168-169.
[4] 夏忠敏,金星,刘昌权.紫茎泽兰在贵州的发生危害情况及防除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12):34-35.
[5] 陆辰晨.中国重要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研究现状[J].杂草科学,2007(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