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点触动学生心灵的德育

2017-07-13林泉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0期
关键词:心灵德育学生

林泉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德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与时俱进的永恒课题,尤其是在今天大德育观形成的时代教育背景之下。反思我们今天的德育,我们在育人方面虽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相比较还相差甚远。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所做的很多工作是没有被学生所认同的,也就是没有内化为学生积极情感的无效甚至是弱效的工作,所做的工作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起到我们所期待的那种心理感应,没有使学生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共鸣,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可见做触动学生心灵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

关键词:学生;心灵;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42-02

营造优雅、和谐、奋进的校园环境文化,使之可以和学生面对面进行无言的审视和心灵的对白,成为学生受感染、受熏陶的心灵释放天地,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可以进行思想道德的洗礼。

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走进一所学校四处看一看,通常就会有一些感受,大家所感受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氛围。

为给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优雅、和谐、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学校需要对校园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力求达到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的统一。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处景观能育人”。不论是景观文化、楼区文化、廊道文化、甬路文化、墙壁文化,都需要充分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逐步形成一个校园文化体系。只有这样,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才能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浸润、熏陶和启迪,才能充分激发起其内心深处的爱校情怀和追求美的愿望,才能使学生在一天天的审视和感受中,心灵得到净化,心智得到改变。打造激情、动感、活力的课堂,使之成为渗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感悟人生的真谛,产生心灵的震撼,形成思想的共鸣。

德育内容宽泛,涉及到做人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照本宣科,生吞活剝的宣讲,学生是难以入耳和入心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道德因素,掌握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法,寓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积极打造激情、动感、活力课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依托课堂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灵的建构。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这样的论述:“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土壤”。一位教育学者也这样说过:“一个教师也许可以感受到我们教育生活中多了一些以往不曾有过的压力和束缚,偶尔也会有自己不快乐的理由,却不能失却为人师表者最初的激情和信仰,更不能拒绝自己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拒绝教师教育生活中给我们的每一滴感动和喜悦”。所有这些,从一个深层次的情感侧面告诉我们激情、动感元素在课堂教学与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富有激情,善于把乐观、热情、幽默的情绪带入课堂,用可亲可敬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活学生。同时,学生的激情又可以反作用于教师的兴奋情绪,从而在激情与激情的碰撞中,师生产生激情的共鸣。没有激情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没有激情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激情的课堂,学生思维的火花也无法助燃。只有课堂倾注了激情与动感元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真正涌动思维的浪潮,学生才能产生心灵的震撼,形成思想上的共鸣,真正落实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

创设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的校园育人活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体验中有所感悟和启迪。如何增强育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呢?笔者认为,有吸引力的一定是有趣的,有感染力的才是有效的。有趣、有效、可爱、实在是增强育人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出发点。

德育若是可爱、有趣的,不仅未成年人易于接受,就连我们这些成人也会欣然接受。如果我们设计出有趣而又让学生喜欢的育人活动,那么我们的德育工作便好做多了。学生喜欢,愿意参与,愿意体验,人多了就有人气,就有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内心也一定会有所感受,如果我们适时引导,学生的这种心灵感受就有可能变成促进其自身成长的强大动力。

我们每个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大量的育人活动,但反思一下这些育人活动的整体德育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根源,学生只是表面上参与,看似轰轰烈烈的活动并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更没能唤醒并激活学生道德潜能中的积极因素。原因在哪呢?主要就是我们组织的育人活动没有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设计上做系统考量,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或者去直接征求学生的意见。只有这样,才会使育人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德育教育效果才会好,学生获得的能力锻炼和人格感染才更强。

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追求近、小、实,避免远、大、空,让学生在协商疏导的适从过程中,在心灵的最深处进行自我感悟和调节。回顾并反思我们的德育方式方法,往往体现的是单一化、简单化与肤浅化,过多地运用了“居高临下式”、“我讲你服式”、“高压灌输式”或“无关痛痒式”的教育方式方法。一种教育方法可能适合某一个孩子,可能是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但是一种教育方法一定不适合一群孩子,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一个个能动的个体,因而切忌单一化;而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有起伏的,甚至是反复的,屡教不改的现象是存在的,因而切忌简单化;思想道德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因而切忌肤浅化。

做德育要从近处着眼,从小事细节做起,注重过程,讲究实效,而不能不着边际,好高骛远,讲大话,讲空话,脱离学生实际。泛政治化、说教式、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的德育,会造成学生的怀疑和反感,更谈不上让学生入脑、入心。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既要面向全体,更要注重个体。一个个有个性的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每个教育者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1)需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静下来与学生谈心。(2)对学生的教育要讲求方法,要适度,要合乎情理。(3)要指导学生制定适合发展的目标。(4)要懂得学会用欣赏的眼光与学生进行的交流。(5)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如果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能落实到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的那样:“思想道德教育要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青少年学生成长需要,既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针对他们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就一定能把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真正做到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德育,哪里有感动哪里就有德育。德育不是单纯的灌输和强迫,而是唤醒,是心灵深处的唤醒,因而做到触动学生心灵的德育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校都需要精心设计,需要耐心坚持,更需要适时反思。总有一种教育的方法适合一个孩子,总有一种尝试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让我们在德育追寻的路上,不断更新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工作,努力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心灵德育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唤醒心灵
学生写话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