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文体风格的影响
2017-07-13王玉菡
【摘要】传统的翻译观要求译者甘愿做作者与读者的“仆人”,在翻译中尽量做到“隐身”,消除自身在语言及文化转换方面的操作痕迹,忠实完整地传达原文信息。然而这种传统的观点忽略了现实世界中译者作为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者,是翻译中最积极的因素,介入翻译时不可避免地要发挥其主体性,并带入其主观色彩,最终产生不同文体风格的译文。
【关键词】译者 主体性 文体风格
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译者既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同时也是目标语言的写作者。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时会做出一系列“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都会为读者提供所谓的“交际线索”(clue),决定了读者对原文本的理解。而这一个个选择堆砌起来,最后便形成了一篇译文的文体风格,即“style”。
下面,笔者将文学翻译课的作业入手,谈一谈文学翻译中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以及译者主体性对译文文体风格的影响。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理解是翻译过程的开端。此时,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判断、情感、想象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译者对作品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记。
例如翻译《瓦尔登湖》中的“With a little more deliberation in the choice of their pursuits,all men would perhaps become essentially students and observers,for certainly their nature and destiny are interesting to all alike. ”时,笔者对“pursuit”一词的语义产生了不解,“pursuit”有“职业”和“(人生)追求”这两种不同的含义,用在此处似乎都有道理,但却体现了作者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若译为“职业”,则表现出一种“务实”性,若译为“追求”,则显示出一种“哲理”性,可以说,该词义的选择可以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风格。通过搜索作者的写作背景,笔者了解到当时梭罗正隐居瓦尔登湖畔,试图远离尘嚣,在静谧中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再结合后文的“nature”、“destiny”等词,笔者认为此处的“pursuit”译为“追求”才与作者当时的心境相符。由于对文章的理解不同,不少同学选择将其译为“职业”,那么对这个词语选择还会影响到后续一系列词汇的选择,从而最终形成了风格不一的译文。可见,对文章理解的不同会造成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差异,而对文体风格产生相应的影响。
二、译者的翻译目的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的主要翻译理论之一,强调任何翻译都是有目的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由于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因此可以说,翻译目的直接影响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就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文体风格。
例如翻译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选段时,通过阅读原文,笔者发现这是一则凄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因此必须保留原文本纯情唯美的画面感。同时,笔者考虑到童话故事的受众主要为儿童,该群体处于语言的成长发育期,难以理解深奥晦涩的语言。因此笔者翻译时,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用儿童的口吻来叙述故事、多使用简单词汇、利用叠词和“歌儿”“花瓣儿”等儿化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童趣感、多用短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力求译文浅显易懂又生动有趣。
三、译者自身强烈的个人风格
每位译者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对赫赫有名的翻译大家来说更是如此。拥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译者在翻译任何作品时都能够做到“自成一派”,令人拍案叫绝。
许渊冲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在诗词翻译方面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翻译家。按照许先生的说法,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即“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即“音美”;还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形式,即“形美”,三美缺一不可。且看许譯版《鹿柴》
The Deep Enclosure
In pathless hills no mans in sight.
But I still hear echoing sound.
In gloomy forest peeps no light,
But sunbeams slant on the mossy ground.
该译本不仅重塑了原诗幽深寂静的氛围,并且在韵律和形式上跟原诗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王维这首《鹿柴》属于五言绝句,全诗共四句,每句五字,许先生的译本也为四句,每句字数尽量相等,保留了原文的对仗与形式美。音韵方面,为了保留原诗的音乐美感,许先生做了极大地努力,开头用“in”和“but”押韵,结尾用“t”和“d”分别押韵,自然而巧妙,真正体现了“三美”的融合。由此可见,译者个人风格也是影响译文文体风格的一大因素。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目的以及译者强烈的个人风格都会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促使译者产生不同风格的译文。因此,译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有效地发挥主体性,把握好文体风格,从而产生更优秀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张连兄,车琳.译者主体性在俄文电影翻译中的体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作者简介:王玉菡,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