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让单篇教学走向整体
2017-07-13胡多苗
胡多苗
[摘 要]目前,语文教材文本有较大的独立性,这使得阅读教学的内容相对零散,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整体性和序列性。因此,我们采用整合策略,将原本分散的教学内容聚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我们要统整相近的教学内容,提炼教学主线,并根据主线来激活资源, 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统整;整体;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73-01
当下,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一篇篇相对独立的课文架构起语文教学的内容的。但由于文本自身并不是为教学服务的,加之又有着较大的独立性,这就使得阅读教学的内容相对零散,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整体性和序列性。鉴于此,我们要进行整合,将教学的关注点从一篇向一组拓展,以期在关联统整之中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
苏教版五年上册《黄山奇松》一文,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展现了黄山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的特点,其隐藏的教学价值点很多:词语的感知、语段的积累、修辞方法的掌握、详略得当写法的运用……面对如此多的教学价值点,只有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统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统整相近内容,生发关联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基本学情、洞察学生的认知需要,对课文的主要教学价值点进行必要地整理、甄别与梳理,遴选出几个最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从而将具有共性特征的事物整合到具有本质特性的板块中。
而对于《黄山奇松》一文,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感受黄山三大名松特点的同时,探寻出作者在描写过程中都使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而不同点则在于采取的详略处理不同;第二板块,对比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探寻出语段内部总写与分写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分写所选择事物的典型价值。如此统整,将文本最具相似性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在对比中展开学习。
二、探寻表达特质,提炼教学主线
文本的创作需要主线勾连,以使原本零散的内容、情感形成具有逻辑意义的整体。阅读教学也應顺应作者创作的内在思维,紧扣文本的“文路”来安排学生解构文本的“学路”,为学生探寻各个教学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坚实的支撑。
游览过黄山的人,其实都有这样的感受:黄山松树虽然独具特色,但所有的黄山松树外形基本都大同小异。可为什么在作者的描绘下,它能生发出万千姿态呢?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作者描写松树的语言也是不断变化,并呈现出不同姿态的。细读文本不难发现,《黄山奇松》一文写作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变化。紧扣这一表达主线,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知“扣典型”与“取详略”这两个价值点,他们就会豁然开朗:只有紧扣典型,黄山松才能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只有详略得当,才能真正凸显迎客松在黄山的独特地位。
如此教学,看似孤立,但在文本内容的浸润下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即作者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变化。首先,作者描述语言的变化,让每种松树呈现出独具风韵的魅力,令人读来毫无重复之感;其次,写作方法的变化,使同样都是写松树形态的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展现出不同的语言气息,让读者从更多的维度感知了松树的特点。
三、紧扣核心主线,激活原始资源
围绕着教学主线,可以与其产生联系的价值点绝不仅仅只局限于上述案例中的两处。如描写三大名松形态时,作者选用的词语也有变化,都将松树比喻成人,但不同的形态选择的具体人群也各不相同;而在写陪客松时,作者就没有正面描写其形态,而是直接运用比喻,在语言结构上也与其他两种松树的描写不同。这些原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被教师无情舍弃的教学内容,在统整理念下又重新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
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将其依附在课堂教学的线索——感知作者语言变化的层面中。这样,在教学内容的统整过程中,教师只需集中讲授一点,学生就能触类旁通,顺势理解其他的价值点。
一个简单的变化,却将整篇文本的教学价值点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彼此关照、相互映衬的关联之势。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开掘文本中的教学资源,更要善于从文本内容着手,探寻出可以串联、整合课堂教学的认知主线,释放出更多的教学内容,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向简洁而充实的境界。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