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低年级课堂表演手段的有效运用
2017-07-13潘佳佳
潘佳佳
[摘 要]表演把抽象的文字和语言转化为形象的动作和表情,巧妙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能够促进儿童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低年级的课堂表演应合理安排角色,精心设计表演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及感悟体验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低年级;课堂教学;表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66-01
【案例一】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河与青草》“紧紧抱住”一词的教学片断。
师:如果你们就是小草,你会抱住泥土吗?我们来演一演吧!
师:你们面前的课桌就是河岸,抱住它。
(教师请四个学生戴着头饰上台表演)
师:今天是个大晴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小草在欢笑呢!(示意学生笑)不好,狂风来了……小草东倒西歪……泥土快要被吹到河里去啦……怎么办?大声提醒你的伙伴!
生:(齐)紧紧抱住。
师:雨来啦!小草的头都抬不起来了……泥土快要被冲到河里去啦……怎么办?快告诉你的朋友。
生:(齐)紧紧抱住。
师:风停了,雨住了,小草们挺直了身子,(稍作停顿)小河的水还是清清地流着。
【案例二】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河与青草》“紧紧抱住”一词教学片断。
师:小草是怎么抱住泥土的呢?小朋友们来演一演。
(两个学生扮演泥土,四个学生扮演小草)
师:风刮起来了,雨哗哗地下着,调皮的泥土很想溜到河水里去,可是小草把它抱得紧紧的……(生表演)
师:(采访生1)泥土,你有什么感觉?
生1:小草把我抱得很紧。
师:紧到什么程度?
生1:我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师:那你还能溜到河里去吗?
(生摇头)
师:(采访生2)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生2:小草紧紧地抱着我,我没法溜到河里去。
师:看来,你们只能乖乖地在河岸上待着了。
师:(采访生3)小草,你为什么把泥土抱得这么紧呢?
生3:如果我不紧紧抱住泥土,它就会流到河里,把河水弄脏的。
师:哦,原来,小河的水这么清,是因为小草把河边的泥土——
生:(齐)紧紧抱住。
【评析】
上述两个案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河水的清澈是源于小草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做出的艰苦努力,教师扣住“紧紧抱住”这一关键词,采用片段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但两者的教学效果明显不一样。
一、表演角色的合理分配
课堂教学中的表演应以促成学生最優的发展为目的,角色的分配要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表演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两个案例都由学生扮演小草,案例一中的教者选择课桌作为河岸,案例二中的教者则选择学生作为河岸,一个是死的物体,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前者的表演只能让学生体会如何去抱紧的感觉,为演而演,这种做法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而后者的表演,教者做了充分的考虑,为下面的采访说感受做了铺垫,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充当了知识的载体。
二、表演方式的巧妙多样
案例一中的教者仅通过情境渲染来创设“晴天”“狂风”“暴雨”等不同的天气,让学生来体会小草的根须如何“紧紧抱住”小河两岸的泥土;案例二中,教者不但采用了情境创设,还对学生进行采访,让“泥土”说说自己的感受,追问“小草”为什么这样做。这样的表演创设了一个理想的对话环境,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对小草根部作用的理解变得直观、生动、有趣了。
三、表演感悟的充分展示
案例一中的学生一直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被动地去感受小草紧紧抱住河岸,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心理状态,无法知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案例二中的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让学生深入角色当中,直接体验人物的情感、心理过程,并畅谈感受。这样的表演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经过大胆的推测和再造文本,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表演是无可厚非的。怎样的表演才是有效的呢?通过上述案例的对比,我想,只要我们在进行课堂表演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合理安排角色,精心设计表演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来提升学生的体验感悟,这样的课堂表演就是有效的,就会绽放异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