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效
2017-07-13殷玲
殷玲
[摘 要]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作为学生学习课文的首要环节,是学好第二课时的基础。教师唯有把务本、求真、有度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的首要目标,才能在此基础上真正提高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58-01
在平常的教学或是一些公开课上,经常见到一些教师把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上得有声有色,而对于第一课时,却鲜有教师重视或者理会。这就导致了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只是停留在自由读的层面上,不能真正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提供必要的服务,也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怎样才能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务本——基本内容,夯实到位
书不读通不开讲。在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第一课时教学的主旋律。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注重学生朗读形式的不断变化,以及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等。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服务。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水》这一课,这篇课文较长,笔者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熟练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以及简要地进行阅读批注。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第一环节,笔者主要让学生自读课文,在生字、新词下面画上横线,并且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等要做好标记,为第二课时的质疑问难打下基础。在第二环节的熟读课文部分,为了使学生达到熟练朗读课文的目的,在教学的时候,笔者主要采取了范读与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匯报展示读等相结合的朗读方法。这样教学,在多次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与把握也更好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本着“务本”的教学原则,教师把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作为第一课时的主要训练内容。这样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所得、有所获。
二、求实——个性内容,彰显突出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教材文体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有着明显差别。对于第一课时来说,教师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文体特征,并据此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以凸显不同文体的具体区别,避免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教学现象发生。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我爱你啊,中国!》作为一首儿童诗,显然与学生学习的其他课文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凸显出文体特征,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儿童诗呢?笔者是这样教学的:首先,引领学生对以往学过的儿童诗进行回顾;然后,结合本首诗歌,让学生说说它与学过的诗歌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学习这类课文的重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尽情地在儿童诗朗读的海洋中徜徉,以使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儿童诗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学,有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就显得更为轻松自如,效果显著。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针对儿童诗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上,教师主要把引领学生习得课文的文体特征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这样教学,凸显了儿童诗的本质特点,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习得了语文能力。
三、有度——未尽内容,留有悬念
在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大致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是要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教师一定要做到合理有度、浅尝辄止,给学生留下悬念或者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为了给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笔者引领学生就“这是一头怎样的大黑骡子”“彭德怀喜欢这头大黑骡子吗”展开阅读。在学生阅读完毕以后,教师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汇报或者讨论,而是对学生说:“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吗?他爱战士们吗?他为什么要发火呢?作者写这篇文章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就让我们下节课再去一探究竟吧!”在这充满悬念式的结尾中,学生对即将学到的知识充满了期待。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针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教师只是大致地提出了阅读的方向,并鼓励学生尽情地去阅读。然后,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又通过悬念式的结尾去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阅读期待。这样教学,达到了“课已终,味还在,趣更浓”的效果,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
总之,在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目标明确,区分好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具体区别,做到心中有数,切忌越俎代庖,把第一课时教学与第二课时教学等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效。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