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表达,探寻学生言语生长的秘密
2017-07-13苏云霞
苏云霞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语文课堂上除了要关注文本的情感传达,更要聚焦文本的表达形式,探寻学生言语生长的秘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文体分类,聚焦特色表现形式,善于运用比较阅读,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语用能力。
[关键词]文本表达;言语形式;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48-01
反思阅读教学,我们常常偏重于文章写了什么,以及理解感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写、是怎样写的,往往视而不见。这样的现状呼吁我们要以更高的视角,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探寻学生言语生长的秘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准确把握文体分类,确定教学的主体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很明显,课标对小学阶段不同样式的文本提出了所要达成的目标,也对文体样式进行了分类处理,即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入选教材的文章,都发挥着它们自身的功能性作用。作为教者,必须准确地把握其特点,这样才能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别有用心”。
二、聚焦特色表现形式,化言语知识为言语表达能力
解读文本,我们要有关注特色言语表现形式的强烈意识,因为它们是文章的灵魂,是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价值所在。
(一)学习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对于方法的习得,需要借助文本,深入理解,从而获得表达技巧,并潜移默化存储于心。例如,《草原》第一自然段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对草原的喜爱之情。作者除了抓住对天空、小丘等具体事物的表象描写外,还通过“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無限乐趣”等词句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对此,教师可指导学习进行迁移运用,让他们写春天的校园、秋天的田野……作文的指导在阅读课上完成,使得学生的言语能力在阅读课堂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得以茁壮成长。
(二)追寻文本行文思路
叶圣陶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到了高年级,我们就要培养学生深入文本背后,琢磨作者布局谋篇的本领。
课例——《黄果树瀑布》
师: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游记散文,作者是按什么游览顺序写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
师: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一边观赏,一边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移步换景”,它使得文章脉络清晰。
教师引领学生寻着文本的写作思路,一同揭开了言语表达形式的面纱。
三、善于运用比较阅读,提升语言鉴赏的能力
小学阶段,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鉴赏语言的能力,而比较阅读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与小古文的比较阅读
《杨氏之子》是一篇简单的小古文,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将它翻译成一个小故事,然后比较它们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从中就能看出,小古文更显凝练精准,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在这样的鉴赏比较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情趣,也使言语生长的根扎得更深了。
(二)与同主题的作品比较阅读
同主题的不同作品在文体样式、情感表达侧重点、写作背景、表现手法上会有所不同,学生弄明白这些,阅读文本时就会有新的视角,也能为今后的写作锦上添花。《第一次抱母亲》和《秋天的怀念》同是表达母爱的,但写作背景不一样。前者是写母亲在病床上,“我”在床前尽孝;后者是写母亲去世之后,“我”在秋天看菊花时对母亲的怀念。在情感的表达上,前者侧重于对母亲的感激;后者侧重于对母亲不理解的懊悔、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以及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语言的表达是语文教学的精髓,而它们往往隐秘于文本的背后,这需要我们带着专业的责任感、专业的视角去探寻。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快乐成长在文本表达的沃土里,倾听自己言语生长拔节的悦耳声音。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