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引导,演绎语文课堂精彩

2017-07-13林丽英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引导课堂教学

林丽英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拨开重重迷雾,使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关键处、细微处、矛盾处和无疑处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课文的最佳途径,使学生深入对话文本,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39-02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出现疑惑的地方,有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各种意外……在这样的情形下,就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提升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才会更有效呢?

一、关键处引导——指明思考方向

所谓关键处就是指对揭示课文主旨或者文本内涵有着重要作用的地方。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对文本的关键处理解不透或者出现解读误区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帮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把学生引到正确的探究思考路径上来。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如,语文S版《放飞蜻蜓》一文的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咱们把它放了,好不好?”读到这儿的时候,好多学生对陶行知说话的方式不能理解,觉得作为著名教育家,他只需说一声“把它放了”,孩子们自然会遵从,根本不需用商量的口吻啊。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为了使学生对这一内容获得深刻的认识,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商量‘ 好不好这些词语一般用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才会用?”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学生说自己和同学在对某一件事做决定的时候,爱用商量的口吻,如“好不好”这样。这时,笔者继续引导:“那陶行知为什么要用商量的口吻呢?他还征求小朋友的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明白了陶行知这是把自己当作了孩子们的朋友,他与孩子们之间是平等的……到此,学生才真正明白陶行知这样做的用意。这样的引导,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对文本内容认识不够深刻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巧妙的引导。这样就导在关键处,不仅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抓住了文本理解的重点,有利于学生获得对文中人物最正确的评价,教学的效果显著。

二、细微处引导——启发探微发幽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一些名家作品,或者是一些经典之作。文本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是作者经过仔细推敲出来的,即使是一些细微处,也具有表达的艺术效果。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细微处往往毫不在意,或者采取简单处理的方法,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的深处。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要给予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价值所在。

如,语文S版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主要以生动活泼的笔调描写了春天的儿童、儿童的春天以及充满茂盛生命力的花儿,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都爱把阅读的目光停在作者与少年儿童的相遇以及儿童高兴快乐的一系列描写上,而对文中一些景物描写经常忽视,或者只是一读而过。课文第五自然段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院子里盛开着的海棠花。在读到这儿的时候,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使他们真正获得对文本语言的深刻感知,笔者这样引导:“这篇课文题目是‘只拣儿童多处行,就应该围绕儿童来写。可是,作者在这儿描写海棠花是什么用意?海棠花与儿童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文章后面“花儿开得旺”等语言描写,明白了作者把少年儿童比作竞相开放的花儿的真正用意,这对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由于文中的景物描写被学生所忽视,因此教师引导他们对这一景物描写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从不同方面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文本语言所流露出的情感。这样的引导,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矛盾处引导——促进积极思考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实践告诉我们,矛盾冲突一直都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矛盾处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获得对课文的深刻解读。

如,语文S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分别得到了母亲与父亲“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评价,正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声音伴“我”成长,從而使“我”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课文的最后一段有这样的描写:“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这句话中,“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是一对明显矛盾的词语。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笔者引导道:“作者为什么说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源于爱呢?请你结合课文谈谈‘精彩极了带给‘我的是什么?‘糟糕透了呢?”在矛盾处引导,使学生在再次细读课文中真正感受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针对文本的矛盾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笔者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发现矛盾、明晰矛盾的基础上获得对所学内容的真切感知,为学生阅读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四、无疑处引导——促进深入钻研

晋人张载说:“读书先要有疑,不疑处有疑,方是长进矣!”在语文教材中,文本中一些看似平常的地方却隐含深意,这些地方容易被学生忽略。对这样的地方,教师要在无疑处巧妙设疑,引导学生,从而促进学生深入钻研,获得与众不同的学习感受。

如,语文S版《理想的风筝》一文,主要以回忆的形式,描写了刘老师是怎样给我们上课的,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无比尊敬、怀念与敬佩之情。课文第五自然段有这样的描写:“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段描写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优美的语句,也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可是这些话凝聚了刘老师克服一切困难给我们上课的情感。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段话的含义,教师是这样引导:“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刘老师板书的动作是多么熟练,并想到刘老师课下不知做了多少次的练习,理解了刘老师上课的不容易,更显示出了刘老师精神的难能可贵。正因为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逐渐深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抓住文本中看似很平常的语言,有效设疑,燃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深入钻研,读出文本背后的意思。这样的引导,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化普通为特别,演绎出不同寻常的教学精彩来!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作为教师组织教学、引领学生深刻解读文本的一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深入对话文本,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作为一名教师,要抓住课堂引导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导得其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引导课堂教学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