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阅读教学中靓丽的风景
2017-07-13汪海玲
汪海玲
[摘 要]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组织串联教学环节的线索,同时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形象的语言、得体的语言和丰厚的语言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范例的价值、突显文化韵味,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内在意蕴,同时理解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教师语言;阅读教学;文化韵味;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35-01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只是口头表达技巧的体现,更承载着引领学生掌握语言规律,进行实践运用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组织串联教学环节的线索,同时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借助形象语言,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语言,应像一根魔法棒一样,能牢牢地“粘住”学生的内在思维。著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如此繁杂的装饰,如此精妙的雕琢,原本会造成沉重累赘的效果,却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就是语言表达的美妙。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精雕细琢教学语言,以鼓起学生思维的羽翼,让他们在阅读的蓝天上自由飞翔。一般而言,语言的生动在于其情感的充盈。如,在执教《船长》一文时,当哈尔威船长目睹轮船即将沉入海底时,笔者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你所关注的是每一个乘客、每一个船员,可就是没有你自己;本来可以全身而退,但你却没有选择逃离,而是选择了与船共存亡。因为,在你的心目中,还有一位挚友没有得救,这就是你的‘诺曼底号……”真挚的情感、精妙的语言,让所有的学生都被哈尔威船长的所作所为感动,使船长的形象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之中。
于永正老师说:“激情是成功教师的灵魂。”不管激情是以怎样的形式外显出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对语文深深的爱。用语文独有的方式来精雕细刻教学语言,用自己的情感来激荡学生的灵魂,这样整个课堂就能充满激情与活力。
二、借助得体语言,彰显范例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充满情感、形象生动,而且要得体。 “得体”不仅指语言内容的准确妥帖,更是指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场合,对语言形式进行选择,使教学语言既符合教师的个性,更符合文本人物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的教学要求,运用最匹配的语言方式和风格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笔者曾参加过骨干教师公开课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使我对教学语言有了更深的认识。公开课上,笔者执教《安塞腰鼓》一文。參与磨课的专家、同事对教学语言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学语言要随着文字、随着腰鼓的表演进行相应的变化,做到疏密分明、张弛有度。自身的语言要紧扣文本内容的特点,像后生们一样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真正地感染学生……”
如今回想起来,的确是如此。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就应该体现这些文体的内在风格,使教学语言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形成有机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借助丰厚语言,突显文化韵味
教学过程是教师在文本的串联下和学生在精神层面的邂逅。具有魅力的教师,让学生在多年之后回想起来的,不是教学的内容,而是教师这个人。有人说:“站在讲台,教师就是语文。”这句话不无道理。如果一位教师满腹经纶,在课堂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语言就会呈现出精妙独到的特点,给予学生充足的语言滋养。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即将结束时,教师补充拓展了萧红的生平资料,让学生意识到萧红童年生活的悲惨,与祖父在园子中相处的快乐是她整个童年唯一幸福的源泉。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其实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悲惨的,但他的祖父用他全部的力量把这些不幸、悲伤挡在了外面,用爱为萧红营造了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那就是‘我和祖父的园子;长大后的萧红,虽然生活极度艰难和坎坷,但她的内心仍然拥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地方,那地方就是‘我和祖父的园子。今天,我们透过文字,70年前那个可爱的小姑娘似乎仍在那个无拘无束的园子里玩耍,她的一举一动依旧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那个园子,就是‘我和祖父的园子。”
排比的句式、真挚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向萧红童年生活的真实境地逼近。这样的语言,不仅渲染了氛围,澄明了学生的心境,而且使语文课堂流淌着浓郁的文化味。
总之,教师语言的特点绝不止以上这些,比如语言的聚焦性、启发性、逻辑性等,都值得教师关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得体有效、文化韵味,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