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阅读体系,培养高年级学生素养
2017-07-13楼艳艳
楼艳艳
[摘 要]阅读能培养儿童的语言、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处在较高的水平上。因此,教师要抓好高年级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可尝试进行“三读” “三类”“四本”的阅读体系构建,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阅读体系;阅读素养;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30-01
从学生阅读的认知发展水平、情感发展水平和行为发展水平来看,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处在较高的水平上。因此,抓好高年级的阅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尝试在班级中进行“三读”“三类”“四本”的阅读体系构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落实阅读“三读”时间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行为。”要培养学上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得从时间上保证孩子有充实裕的时间进入书的世界中。因此,笔者规定了“三读”时间。
一读:课前经典诵读时刻。熟读,是言语习得的法宝。“熟读唐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熟了,自然就读通了,读出味儿来。因此,每节课的课前两分钟,就成为我们班经典诵读的时间。
二读:中午快乐阅读半小时。阅读要想有质的飞跃,就得有量的保证。孩子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远远要高于课内阅读。笔者在班里设置了读书角,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保证。每天中午的快乐阅读时间,成为孩子自由放飞自己的时间。
三读:睡前静静读书半小时。阅读是基于个体对于生命厚重感的更高追求,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每天睡前拿出半个小时,静静地徜徉在书的海洋之中,能让孩子看到一个纯美的世界。
二、开辟阅读“三类”形式
杨振宁先生少年留洋,大半辈子在异国他乡度过,但他写的文章,无不语言典雅、文采斐然。为什么?原来,杨振宁先生在少年时期饱读经典,汉语言的精华篇章烂熟于心。可见经典的魅力!
一类:课前的经典诵读。每节课,我们都有两分钟的经典诵读时刻。在这两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们诵读《论语》《孟子》,唐诗、宋词、元曲……每两到三天在黑板上抄上一到两首诗词,让他们放声诵读。
二类:经典小古文学习课。五年级人教版教材的《杨氏之子》一文,短短的几十个字,语言幽默,生动感人,孩子们很感兴趣。笔者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小古文,鼓励他们和同伴分享阅读感受。《陋室铭》《画蛇添足》等小古文,孩子学得津津有味,并乐于和同伴交流分享。
有了经典的熏陶,孩子们能从祖国优秀的文化中汲取营养。但这是不全面的,尤其是对男生来说。他们更喜欢军事、历史、科学、哲学方面的书籍。因此,班里就有了第三类阅读形式的产生。
三类:读书分享时刻。据调查,超过半数的孩子喜欢同学推荐的课外书,54%-68%的孩子很高兴上阅读分享课,有40%的五六年级孩子喜欢经常和同伴讨论课外书中的人和事。可见,阅读分享对孩子们来说既是兴趣使然,又是必然要求。因此,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我们规定是孩子们的读书分享时刻。
三、形成阅读“四本”体系
新课程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为此,我们班里初步形成阅读“四本”体系。
一本:阅读积累本。“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时,要养成积累的意识与习惯,把看到的精彩句段记入阅读积累本中。无论是快乐阅读半小时还是睡前静静阅读半小时,都要让孩子把自己看到的、欣赏的语句摘录到积累本中。
二本:阅读“存折本”。读书就像在存折里存钱一样,日积月累,有一天你就可能成为“百万富翁”。阅读“存折本”记录孩子们读过的书,记录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当孩子把每个月的阅读“存折”拿出来对比的时候,他们都激动万分,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本:经典摘抄本。我国有那么多的经典,那么优秀的文化。一个人,只有在生命的初期,扎根到母语最深厚的土壤中,才能不断地成长。班里开展的经典诵读、小古文学习,都是在经典的海洋中拾贝。我们要求孩子把诵读的内容以及小古文都统一抄在经典摘抄本上,并让小组长检查,使学生不断养成阅读的习惯。
四本:日记本。研究表明,高年级的学生已开始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开始注重展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要活用阅读交流和读书笔记推进深度阅读。撰写读书筆记是给孩子们展示自己阅读成效的机会,也是他们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阅读教学这条道路,还很长很长。唯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立久行远。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