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课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作用
2017-07-13张萦
张萦
[摘 要]微课主要是为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等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是教育领域新兴的事物,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如何让微课为教学服务呢?微课设计要“微”“准”,形式要生动有趣,融入时机要适合,这样才能让微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打破传统教学的格局,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微课;设计;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18-02
目前,在教育界有一个热得“滚烫”的名词——微课。在教学中,微课的运用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教师打破传统的格局,把新技术、新理念、新内容、新思想大胆地、有机地融入课堂,构建课堂的新格局,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忧的是,有的教师由于没有真正领悟微课融入课堂的目的、作用,把微课使用当成课堂教学的一种时尚。因此,让微课成了教学中可有可无的课件、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微课的雏形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一名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一名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后来,莎尔曼·可汗推出了可汗学院,提出了“颠倒课堂”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广东的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
纵观微课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国外提出的“一分钟演讲”“60秒课程”“翻转课堂”还是国内推出的“微课”,无不围绕着学生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好的微课,就应符合这一理念。微课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制约,只要有移动终端就可以观看视频,随时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还适合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不僅让基础好的学生能“吃得饱”,还能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得着”。如何让微课真正地为学生学习服务呢?
一、微课设计要“微”要“准”
“微”顾名思义就是“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应有如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时间短。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因此,微课的时长一般以5—8分钟为宜。二是内容少。微课主要是为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等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过程,和传统的一节课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的内容显得更加精简。不论是辅导视频,还是学科教学视频,其特点都是短小精悍。比如,作文教学《一个小伙伴》,有位教师设计的微课用时7分半钟,讲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如何审题。
2.如何列提纲。此环节告诉学生提纲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写的是谁,二是那人有什么特点,三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3.回顾写法。教师通过《闰土》这篇课文来分析文章的写法。
4.如何开头。介绍文章开头有三种:一是外貌开头,二是人物特点开头,三是外貌+人物特点开头。
5.如何写中间部分。
6.如何写结尾。微课里告诉学生结尾有总结式、回忆式、联想式。
7分多钟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从内容来说,没有突出“微”,也不知道重点是什么,没抓得“准”;从整个流程来看,其实就是一节传统课的课件,只是换个形式,由教师的当面指导改为课件指导。这样的微课设计违背了“微”的宗旨。我们还发现该教师的这一微课,内容面面俱到,每个内容似乎都讲得很细。这样没有重点的“细”指导,反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时的微课失去了它的特质和效能,成了学生发展的“紧箍咒”“绊脚石”。
二、“微课”形式要生动有趣
微课内容应达到实用性、即时性的学习要求。它应当长短适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式要生动有趣,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们还是拿前面所说的《一个小伙伴》的作文指导来说吧。这是一篇写人的作文。如何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是习作的重点和难点。微课的内容就应该围绕这重难点来选择。确定了内容,我们就看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对头痛的作文感兴趣。微课最大的功能不是“授业”而是“解惑”。如果我们还像传统的授课一样絮絮叨叨地从头到尾讲解,学生就如嚼蜡一样,根本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说没有教师在身边,他们会认真地学习微课里的内容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力求微课开头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微课的过程。首先,画外音引导:“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你和你的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吧。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自己的小伙伴。大家猜猜他是谁呢?”(教师生动地描绘班上的一个孩子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教师进行引导:“为什么你们都能这么快就猜出来呢?秘诀就在于老师抓住了小伙伴的特征来描述。”然后,教师就拿范文或者刚才口述的人物描写跟学生进行互动,分析讲解。随后,给学生几段短文,用问答式让学生进行练习。短文一是人物外貌描写,让学生回答这个人的外貌有什么性格特点;短文二是事件描述,要求学生阅读后知道人物有什么特点;短文三是综合描述,阅读后弄清这篇短文想突出人物的什么特点。最后,给学生留下几个练习:“一是请你也像老师那样,试着描述自己的小伙伴的外貌;二是通过QQ与同学描述一个小伙伴,看看对方是否能猜出描述对象;三是通过叙述一件事,说出小伙伴的特点或品质,并猜猜他是谁。”这样,抓住疑点、难点,通过猜谜游戏、范例引路、问题导向、选择练习等设计有趣的微课,用的时间差不多,但是效果肯定比面面俱到更能“抓住”学生的心。这样的微课,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选择问题进行练习,自主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微课融入的时机要适时
微课发展至今,它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零件”,可随时灵活地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当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什么内容的微课在什么时候呈现。因此,微课强调在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在时间上要有时效性。
课前的微课用得较广泛,选择的内容也较多。教师可以把学习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每一处疑点、每一个重点、每一个议题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适合学生自学,具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选择内容,随时重复地学习,有很大的选择权。如,语文综合实践课《遨游汉字王国》,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但课堂上受时间的限制不能让学生一一去观赏和了解汉字深远的历史与文化,这类课文就可使用课前微课让学生自学。可以制作以下三个内容的微课:一是汉字演变,二是汉字之趣,三是汉字之美。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制作《遨游汉字王国》专题网站。这样,学生就能借助三个微课、一个专题网站阅读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在微课问题导向的练习、交流中,学生受到启发,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提高了理解能力。为让学生更有条理地理解课文,教师还可以制作三个表格,让学生借助微课和网站完成表格的填写。三个表格,一个是策划书即计划表,二是活动记录表,一个是实践报告表。学生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策划;然后,小组实施,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把活动过程记录下来;最后,形成实践报告在课堂上交流。学习中,学生不仅了解到汉字相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汉字的美,产生了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还学会制订活动计划、与他人合作,知道集体活动中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汉字的演变有了较深层次的了解,促进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
但是微课不是万能的,不能让它完全替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一些具有复杂背景和逻辑关系,特别是需要情感沟通的课文,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统筹教授,而不能用微课来代替。比如,《再见了,亲人》《送元二使安西》这类课文,蕴含丰富的情感。教学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慢慢地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这类课文就不适合使用课前微课。
课中该如何使用“微课”呢?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教师可以制作这样一个微课:一边旁白一边播放美丽的威尼斯的风景,引出小船,让学生感受这个城市的特点和一些历史,并说说小船有什么特别之处(初步感知),最后再导入课文。课中微课一般有三种情形。一是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二是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后,还是不能解决课文的疑点,再一次看此微课,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三是小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环节重(难)点及规律。
课后微课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巩固练习型,二是拓展练习型。巩固练习型是教师用微课设计少而精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点的目的;拓展练习型是教师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拓展延伸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课后选择练习。如学习了《草船借箭》一课,课后可通过微课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任务一:收集关于描写《三国演义》里人物的歇后语 ;任务二:阅读少年版《三国演义》,用小画报的形式图文并茂地描述书中的人物;任务三:阅读少年版《三国演义》后,写一篇读后感;任务四:试试用诗歌的形式,描写你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练习设计,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有不同的梯度供学生选择,让能力差的学生能“吃饱”,能力强的学生“吃得好”。结果,不少的学生在完成前面三个任务的基础上,尝试去完成写诗的任务。这样的微课,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正确认识它的作用,不能盲目地使用,也不能一味地拒绝排斥。无论是课堂的哪一个环节,只要找准切入点,微课就是一道“美味佳肴”,为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如果滥用微课,就会使它成为教学中一个地地道道的装饰品,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