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写景物类文章的教学策略

2017-07-13张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审美教学策略

张丽

[摘 要]写景类文章承载着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任务,同时兼具涵养学生内在精神,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标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让他们经历心灵愉悦的发现过程、物我两忘的移情体验过程和新境界的创造过程,使他们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写景类文章;教学策略;审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16-02

优秀的写景类文章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一方面承载着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任务,同时兼具涵养学生内在精神,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目标价值。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是愉悦于心的发现历程

与文学创作情动辞发不同,阅读是一个循文明象、披文入情的过程。美能使人身心愉悦,知识丰富。因此,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对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大有益处。学生虽然在阅读写景类文章时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发现文章中的“美”在“此处”,依然是学生的软肋。因此,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

(一)根据经验发现文本的美

苏教版教材中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有很多。如,《春到梅花山》《草原》《月亮湾》《台湾的蝴蝶谷》《九寨沟》等。这些文章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淡雅,体现一种未经雕饰的纯自然美。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语言,走进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感知美的习惯和能力。

(二)根据语言体悟文本的美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写景类文章大多语言优美,遣词造句贴切准确,能恰到好处地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从而让文章的语言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让他们体悟文章的语言美。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座座”“插入云霄”“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等语句想象品味,发现文字之美,使学生感受九寨沟的人间仙境之美。教学写景类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用词精当、语言精妙之处,使学生构建自己的语言图式,丰富语言积累。

(三)通过诵读感受文本的美

文学语言的美主要体现在节奏美、对比美、造型美三个方面。入选小学教材的写景类文章大都注重语言的节奏之美,注重语句的抑扬顿挫,使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音律美、句式美等美感享受。如,三年级的《庐山的云雾》中就有这样一句:“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整齐的句式描画了一幅千姿百态的庐山云雾图,语流顺畅,如连绵不断的淙淙流水,充满了连贯美和节奏之美。在写景类文中,有的景物和景物之间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如色彩对比、形态对比、声音对比等。正是由于对比具有衬托作用,可以使对比的景物格外醒目,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有的写景文则着重体现形态美。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中:“茫茫南沙,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相同的结构,把景物的形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让读者在赏析中产生联想,获得美的享受。

二、审美是物我两忘的移情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养成审美意识,形成感受美的习惯,并把美内化到自己的心中,从而不断提升他们对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品评感悟:领悟美

美感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而是渗透着一种有意识的理解,是一种思维的深化。小学生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往往凭借直觉能读懂写了什么景,但对写得怎样、为什么要这么写不甚了解,因此他们不能充分欣赏景物的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带着学生朝着文章的更深处漫溯,体悟其深層次的美。如,《烟台的海》一文的最后一句:“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对它的理解很关键,因为作者最想展现的是在大海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表达作者对勤劳的烟台人的赞美之情。理解到这些,学生才能进一步体会烟台的海的魅力以及烟台人的美好品质。对关键词句的品评感悟,能促使学生领悟审美对象的深层文化意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移情体验:接纳美

所谓移情,就是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移向审美对象,是一种心理现象。《烟台的海》一文,在作者眼中,烟台冬日的海像暴怒的狮子,春日的海像个顽皮的孩子,夏天的海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海之所以有怒吼、顽皮、恬静,都是作者移情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借助移情想象,使学生在自我观照中达到情感的满足。只要不断进行这样的教学实践,就能使学生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活泼而有情趣。

(三)体会内化:追求美

只有不断地进入审美自失的阅读状态,不要求读者说出这“美”是什么,不断地进行感悟、积累,才能对美的事物产生深刻的认识,并内化为自己心中的形象。小学生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阅读中他们很难说出美在哪里。中低年级写景类的课文大多是短小精悍的美文,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如,教学《夕阳真美》一课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注重读前指导与读后品评,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获得情感体验,体会文中所描述的夕阳下山时景色的美。长期这样诵读,必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追求美、享受美的意识。

三、审美是一种境界的创造

探寻写景类文章的美学价值,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神韵,获得体验美的愉悦,进行美的实践。

(一)善于想象,创美景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必不可少。在写景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作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大胆想象,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学习“创造”美景。如,《北大荒的秋天》描写了北大荒秋天天空、小河、原野的特点,文章层次清晰。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哪些语句是写作者看到的,哪些是写作者想到的,体会作者巧妙把看与想结合的妙处;然后,学着文章的表达方式,写熟悉的一处景观,进行美的“创造”,写出自己心中的美景。

(二)体悟情感,创美境

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是作者的情感抒发以及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教学中,应当给学生自主体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与文本以及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描绘出来,创造美的意境。如,假期跟随父母外出旅游,可模仿学过的写景类文章,让学生融情于景、融情于文写一篇写景的文章。

(三)借助形式,创美文

写景类的文章词句优美,结构新颖,构思巧妙。如果在语言感悟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表达形式,让学生从具体言语材料中领悟一般的表达形式,就能让他们建构文章心理图式,为迁移做好铺垫。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中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句子短而精,连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具体生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写景,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在写景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具体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等,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审美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