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与黄埔军校一期在沪招考的若干问题

2017-07-13张鼎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7期
关键词:黄埔军校国民党毛泽东

张鼎

[摘 要]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和黄埔军校顺势而建。通过毛泽东、孙镜等国共党员的合作努力,上海执行部顺利完成黄埔军校一期生在沪招考工作,在为军校提供了大量优质生源的同时,也体现出招考工作的若干特点。

[关键词]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黄埔军校;毛泽东

[中图分类号] K2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7-0021-04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完成对国民党的改组,实现国共合作战略转移,国民革命由此翻开新的篇章。这一时期,黄埔军校应运而生,开始在南北多省招揽学员。根据军校招考规定,报考者一般要经过三关:全国19个省区分别先进行招生初试,初试合格后再介绍到上海等地复试,复试合格后再送到广州参加总考试。当时国民党中央决定,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各省的复试工作交由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以下简称“上海执行部”)全权办理。可以说,第二步的复试是整个招生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发挥着承前启后的“筛选器”和“传送带”功能。本文将以新发现的国民党汉口档案、环龙路档案史料为依托,对上海执行部负责军校一期在沪招考工作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考察。

根据《上海执行部组织部办事细则》规定,部长“总揽本部事务”,而各部处秘书的任务则是“协助部长,办理本部事务”。上海执行部成立前后,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等常委部长大多事务繁忙,故而部内具体工作主要由各部秘书实际操作,军校招考工作即是如此。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该项工作的实际负责人系时任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代理)、组织部秘书的毛泽东和调查部秘书孙镜。

关于毛泽东为军校招生一事,有以下几条史料加以佐证:第一,据《张隐韬烈士日记》记载,(1924年)3月14日,毛泽东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接待中共北方组织派遣来沪报考黄埔军校的张隐韬、杨其纲等人,告知对方:“已考过一次,你们来迟,须暂待两日,听本部的通知。”[1]第二,黄埔一期生郭一予在《毛泽东负责上海地区考生复试》一文中回忆:“我们到了上海后,由陈作为、赵自选两同志和我等将湖南党考取的军校一期学生公函和名单一起交给了毛委员,并请他照顾。毛委员当即告诉我们:‘这次复试考生人数很多,很认真,凭考试成绩取录,你们赶快准备功课复试。”[2]第三,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将领、黄埔一期生黄维曾撰文回忆说:“当时我与方志敏大哥、同乡桂永清等来到上海参加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招考,接待我们的便是年轻的毛泽东主席,这么说来我算是很早就认识主席了。”[3]第四,1954年10月18日,毛泽东本人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我还曾经在上海为黄埔招过一期学生,地址是上海环龙路四十四号。”[4]综合以上史料可知,毛泽东是当时军校招考事宜的主要负责人。因毛任职的秘书处主要掌管文告、总务、对外联络、交涉等事项,而黄埔军校招考工作必然需要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到上海执行部下辖各省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密切联通,秘书处居于其中,成为一条重要的纽带,保证招考事项的上传下达。揆诸实际,毛泽东在招考中扮演的应当是协调统筹的关键角色。

长期以来,学界对上海执行部军校招考工作的负责人研究主要着眼于毛泽东一人。事实上,时任执行部调查部秘书的孙镜,为招考做出的贡献也同样不可忽视。孙镜(1882-1958),字铁人,湖北京山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在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处任职,后调至战时司令部工作。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在该党本部任职。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1919年,中华革命党在上海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职党本部,襄助党务部长谢持办理海内外党组织事宜。1923年,任党务部副部長、代理部长,整顿海内外国民党组织。1924年,被选为湖北省代表出席国民党“一大”,后供职于上海执行部,任调查部秘书。

关于孙镜负责军校招考一事,可以从几条史料中得到印证:第一,从国民党汉口档案披露的相关史料可知,1924年2月28日,上海执行部召开第一次各部联席会议,议决“军官学校招生接洽事宜,委派孙铁人(孙镜)负责办理”。[5]第二,据《上海执行部三月份决算录》记载,1924年3月24日,有一项“军官招考用邮票(付孙镜)”的支出计10元。[6]第三,1924年4月7日,上海执行部秘书处向国民党中央秘书处致函,就“上海筹备军官学校初试事宜”进行汇报,随函附有《报告书》一份,该《报告书》系孙镜所写,详细叙述了执行部负责招生考试的全过程,并于文末落款注明为“筹办员孙镜”。[7]第四,黄埔一期生柴辅文于1924年5月17日致信上海执行部常委叶楚伧,申明他在参加上海执行部招考时遗落了一张自己的师范学校毕业文凭,恳请执行部的军校筹备处执事帮忙找出并寄往黄埔。对此,叶楚伧批复:“请孙铁人先生查发。”[8]由此推断,执行部招考工作“筹备处执事”即孙镜。

综上,孙镜作为执行部招考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应当没有疑义,不同于毛泽东扮演的协调统筹的角色,孙镜更多地偏重于招生考试的具体操作层面,着力将国民党中央的招考方略落实到最终的贯彻执行上。

(一)关于复试的全过程。据此前披露的史料,系统介绍执行部负责招考工作的内容出自上海执行部第三次执委会会议记录。1924年3月13日,执行部召开了第三次执委会会议,专门对黄埔军校招生事宜进行解释和部署。会上就“汪精卫报告赴粤向中央执行委员会接洽事件之后所决议的军官学校招生事项”进行传达,主要对招生名额、补考事宜以及复试后赴粤路费等内容进行说明,做出了八项规定:一、此次招生最大限度取一百五十名,最小限度取一百二十名。二、名额与省分之调剂,推谢持、于右任、叶楚伧、邓演达、戴季陶五人于阅卷时酌量分配。三、补考一次,补考地点由执行部定之,补考期限以本月末日为止。四、补考主任,由执行部定之。五、补考名额限五十名至八十名。六、不取者酌情形办理。七、取录者赴粤路费请林焕廷酌办。八、电粤催急电汇学生二百余人路费共七千元。[9]据此可知,上海执行部计划通过复试挑选出二百名考生,再赴广州参加最终考试。推测应当是考虑到各地考生抵达上海的时间各异,有的考生可能会因为路途遥远或其他状况而错过考试,为了照顾这批考生,所以设定了补考名额和相关要求。

关于复试的具体过程,黄埔一期生徐向前和郭一予都撰文进行了详细叙述。徐向前曾回忆道:“(1924年)三月中旬,我们在环龙路一号进行了初试。考试前大家心情都比较紧张,政治方面看了些报纸和书,还比较有底,作文也不怕,数理化就不行了。谁知,初试比较容易,这一关顺利通过。山西来应试的共十来个人,都被录取了。接着,招生委员会给每个人发了一点路费,大概是十多块钱,要我们到广州参加复试。”[10]另有郭一予回忆:“我们于(1924年)三月底参加长江流域和以北各省考生的复试,也是秘密进行的。经过上海复试,据说湖南送考的学生,思想文章都好,但其他学科及格的少,只取八名。在上海复试取录的,发给旅费和证明书,于四月到广州报到,又参加全国总复试。结果全国取录正取生三百六十余名,备取生一百二十余名,合计四百九十余名。”[11]

对比两人的回忆内容不难发现,他们在上海参加考试的时间并不一致,一个是3月中旬,另一个是3月底。结合上文毛泽东在1924年3月14日告知张隐韬、杨其纲等人的内容可以推断,执行部组织的复试应当不止一次。徐向前等人参加的是第一次考试,张隐韬、杨其纲、郭一予等人因没有赶上第一次考试,故而参加了后续组织的考试。最新发现的汉口档案史料有相关内容恰恰有效地支撑了这一推论。据孙镜上呈国民党中央秘书处的《报告书》记载,因各地考生来沪时间有差异,执行部一共组织了两次考试,复试通过的考生“陆续首途乃两次”。[12]现根据《报告书》及其他相关史料,还原复试全过程如下:

1924年2月28日,上海执行部召开第一次各部联席会议,商讨军官学校招生接洽事宜。2月29日,考生开始报名。3月10日,报名截止,共有186人报名。3月12日,借上海大学举行考试。当日,有173人应考,有10余人未到。3月13日,上海执行部召开第三次执委会会议,对军校招生事宜进行解释和部署。3月14日,揭晓成绩。实际录取130人。随后一面通知录取学生领取证件和赴粤川资,一面继续筹办补考事宜。3月20日,补考报名截止。补考考生共计264人。3月23日,借中华路勤业女子师范学校举行补考。当日,有225人应考,有30余人未到,有8名考生因替考作弊被驱逐出考场。3月26日,揭晓成绩。实际录取73人。因第一次录取的130人中,有自请撤销者2人,舞弊撤销者1人。两次考试最终录取考生共计200人整。3月27日,通告补录的各位考生领取证件和赴粤川资。[13]

另外,关于3月12日和3月23日举行的两次考试,还有《上海执行部三月份决算录》中记载的财务支出细节作为佐证:1924年3月13日,有“上海大学考试香烟点心(2.37元)、上海大学考试马车(4.6元)”两项费用支出,这恰好是3月12日第一次考试结束后的资金结算;3月24日,有“军官招考用邮票(10元)、招考饭两桌(10元)、招考杂用(12.7元)”三项费用支出,而这也恰好是3月23日第二次考试结束后的资金结算。[14]

(二)关于举行考试的地点。据徐向前回忆,他是在环龙路一号进行的考试,通过考证发现,这个信息不准确,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而造成的记忆失误。经查《上海执行部三月份决算录》,当时执行部曾支付环龙路2-6号三个月房租510元,以及环龙路44-46号三月份房租120元[15],其中并不包括环龙路1号。据推测,即便是租赁1号房屋一天进行考试,也应当有相应的租赁费用明细,然而并没有发现任何与环龙路1号相关的记录。实际上,执行部借用上海大学等学校进行招生考试,除了方便掩人耳目之外,还有另外一层因素不容忽视:上海大学和勤业女子师范学校在当时都是宣传革命思想的前沿阵地,特别是上海大学,在上海执行部成立前后,有多位执行部要员在上海大学兼职,为将执行部的方针政策贯彻于上海大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在9人组成的上海大学行政委员会中,就有7人在上海执行部任职[16],执行部工人农民部部长于右任出任校长,工人农民部秘书邵力子为副校长,邓中夏、何世祯、叶楚伧、瞿秋白等都曾在上海大学兼职。在这种形势下,上海大学成为上海执行部为黄埔军校招生设立的考点就不难解释了。

据统计,经过广州总考试后,黄埔第一期共招收学生635人,除去湘军讲武堂转移来的140余人外,通过正常渠道招考入校的学生共计490人左右。而上海执行部筛选过的200名赴粤考生中,最终录取的学生达到100人以上,占到1/5以上。总体来看,黄埔一期在沪招考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执行部内国共两党共同参与,多部门协调联动。为军校招考被上海执行部诸职员公认为一项不容有失的重要工作,加之工作量较大,仅凭一两人势难完成。因此,在该项工作主要负责人毛泽东和孙镜的带领下,执行部内国共两党党员都纷纷行动起来,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招考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戴季陶、叶楚伧、谢持等国民党元老并没有自恃身份,皆在复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在3月12日的第一次考试中,戴季陶、邓演达、茅祖权、孙镜担任点验,茅祖权、施存统、陈望道、刘其渊、曾繁庶、孙镜担任监场,向昆、周渭波担任书记。考試完毕后,由戴季陶批阅国文卷,邓演达批阅算学卷,“鉴别去取,复经谢持评定甲乙”;在3月23日的第二次考试中,谢持、茅祖权、孙镜(代戴季陶)担任点验,喻育之、陈望道(代邵力子)、郑观、叶纫芳、周颂西、恽代英、何世祯、孙镜担任监场,刘其渊、曾繁庶、陈德征、帅功担任管卷,向昆、费公侠担任书记。考试完毕后,由戴季陶批阅国文卷,叶楚伧批阅算学卷,“鉴别去取,复经谢持评定甲乙”。[17]另外,在筹措经费方面,执行部也是十分重视。执行部议定由秘书处会计庶务科主任林焕廷酌办取录者赴粤路费,并致电国民党中央,催急汇来学生二百人的路费。胡汉民更是亲自致电廖仲恺,“请即汇旅费三千元”。[18]

(二)政治倾向明显,根本上以国民党为主导。黄埔军校在沪招考工作,实现了政党与军事首次结合,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这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军事教育机构都不曾有过。在招考过程中,报考军校的革命青年都相继办理了加入国民党的手续,成为国民党员。实际上,彼时上海执行部共有职员40人左右,国民党党员人数占到2/3,且执行部内常委委员、各部部长皆由国民党党员担任。诚然,中共在招考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但从根本上来说,黄埔招考仍然是以国民党为主体。显而易见,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国民党在很多方面拥有较为广泛的基础和影响,特别是在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开展的国民革命,其知名度和号召力,确实比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共产党要大得多。由此可见,黄埔一期在沪招考,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来自于国民党,但中共的辅助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

(三)招生突出地域色彩,兼有政治考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中,宗族亲缘、朋党亲友、地域乡情滋生的地方势力,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组织的方方面面。黄埔一期的招考工作,同样充满了地域色彩。例如,时任上海执行部工人农民部部长的于右任作为西北国民党的代表人物,推荐报考军校的学员多达76人,大多都是来自西北特别是山陕地区的考生。又如,当时毛泽东在湖南籍革命青年中颇有威望,由毛推荐入学的一期生蒋先云、李汉藩、伍文生、赵枏、张际春、李焜也都与毛有同乡之谊。这均证明,黄埔招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域乡情的影响。此外,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承担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各省复试工作的上海执行部,在招考过程中对于来自北方的考生做了一定倾斜。盖因当时北洋军阀政权在名义上统管全中国,实际势力只及北方省份。为了与北洋政府分庭抗礼,南方以广州为中心的革命政权在筹建黄埔军校时,特别注重对北方考生的招揽,这也是国民党势力向北逐步渗透的一种手段。基于此,陕西籍的阎揆要、关麟徵、杜聿明,山西籍的徐向前、白龙亭等人能够被录取,地域特色或许也是一加分项。正如徐向前回忆说:“孙中山要推进国民革命,当时特别重视吸收北方的学生。陕西的考生(在广州总考试中)有些是不合格的,但靠于右任的保荐,也都录取了。”[19]

(四)招考条件和过程相当严格,尤其重视考生的政治素养。由于当时军阀割据等条件所限,各地开展的初试选拔的严格程度相对较低,有些省份甚至没有初试考点而仅仅是通过保举推荐即可参加上海等地的大区域复试。例如,徐向前回忆说他的哥哥认识一位军官,答应保荐他去应试。随后,他就悄悄串联了几个同乡,一同去上海报考。[20]然而,在上海执行部的主持下,招考条件和过程的严格程度与早先的初试选拔就有着天壤之别。在招考条件方面,尤其注重对考生政治素养的基本考察,要求考生在政治思想上要“了解国民革命须速完成之必要”“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这也暗合了国民党中央选拔考生的初衷。1924年2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的《軍官学校考选学生简章》,进一步强调考核学生对国民革命的态度,以及个人品格等。事实上,在录取学生时,重视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是黄埔军校不同于旧军校的标志之一。此外,还要求考生在学历上要“旧制中学毕业”或相当程度之中学毕业;身体条件要“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及无肺病、花柳病、眼疾等。[21]上海执行部对考生的文化程度等个人履历进行细致查证筛选,在复试过程中更是严格监考,徇私舞弊者一经发现,立即驱逐出场。正是通过严格选拔,层层把关,来自五湖四海的200名优秀考生才得以脱颖而出,成为角逐最终入校名额的坚实力量。

在统一战线旗帜的引领下,上海执行部成为国共两党共同协作和携手战斗的重要阵地,顺利完成了黄埔军校一期在沪招考工作。在通过考试赴粤的这200人中,就有日后家喻户晓的徐向前、胡宗南、杜聿明等名将英才。而经此后,上海执行部也将军校招考工作常态化和固定化,陆续承担了第二、三、四期招考工作,直至最终执行部撤销。在此期间,上海执行部为黄埔军校提供了大量优质生源,充分发挥了“筛选器”和“传送带”功能。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南皮县档案馆.《张隐韬烈士日记》连载(三)[J].历史档案,1989(1):72.

[2][11]郭一予.毛泽东负责上海地区考生复试[A].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C].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38.38.

[3]殷之俊、李迅.毛泽东为黄埔军校招生[J].四川统一战线,2006(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23.

[5]第1-2次各部联席会议[Z].台北国民党党史馆藏档案,汉4937.2.

[6][14][15]上海执行部三月份决算录[Z].台北国民党党史馆藏档案,汉7691.

[7][12][13][17]上海执行部秘书处致中央秘书处函[Z].台北国民党党史馆藏档案,汉13161.1.

[8]柴辅文致叶楚伧函[Z].台北国民党党史馆藏档案,环03191.

[9]第1-4次中央执行委员会议记录[Z].台北国民党党史馆藏档案,汉4937.1.

[10][19][20][21]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24.26.22.24.

[16]吴海勇.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与上海大学的政治风云激荡[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4).

[18]胡汉民致廖仲恺电[Z].台北国民党党史馆藏档案,汉7103.

本文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专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黄埔军校国民党毛泽东
仿佛在黄埔军校上课
快过关了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黄埔军校一期师生中的浙江籍中共党员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
刘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