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蜗居》

2017-07-13熊彦驰

资治文摘 2016年9期
关键词:蜗居荒诞存在主义

熊彦驰

【摘要】存在主义是发展于二十世纪的一种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思潮,这种思潮强调以人为本,具有非常浓厚的人道主义意味。六六的小说《蜗居》深入现实,直击生活,对当下奋斗在都市里的男女青年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暴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本文将以存在主义学说为基础,对《蜗居》的人物、剧情以及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由选择;荒诞

一、引言

二十世纪的西方兴起了一种以“存在”为元概念的哲学——存在主义哲学,这里的“存在”并非传统哲学观念中的具有客观自在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而是一种在“二元”乃至“多元”之间的心理活动须臾不可分割的“存在”。存在主义打破了二元对立,认为客观自在都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人也依附客观存在而存在,并且只有当人与客观自在发生关系时才认识得到自己的存在。因此,可以说存在主义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说,萨特也曾宣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文学艺术活动归根结底都是表现“存在”的活动,都具有在“第一时间”使“存在”之真理“澄明”起来的功能。反映在文学上的存在主义可表现为关心人的状态和作为,力图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境遇、人的作为、人的意义等。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界一直强调对人的关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甚至出现了关注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新写实小说。这些小说常取材于平淡的凡人琐事,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着重表现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对生活之网的认同;叙述中往往隐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思想倾向,中止主观的价值判断,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虽然作家们大多没有很明确地表示存在主义与自己小说的联系,但作品内容和其反应的意识倾向与存在主义有着大量的共通之处,六六的《蜗居》便是其中一部。

二、世界的荒诞,人生的痛苦

荒诞作为事实状态,其原始依据到底是什么呢?无非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最初的荒诞首先显示为一种脱节现象:人对统一性的渴望和自然不可征服的两元性脱节;人的本质是“关注”,但他的努力全是徒劳;死亡的绝对性和不可消除的多元性,现实世界的不可理解性、偶然性。

在《蜗居》里,上海的房价居高不下,工资的涨速永远赶不上房价的涨速,海萍这个身无分文从头做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她必须和丈夫苏淳一起向亲戚借钱付首付,接着拼命挣钱并且节衣缩食才能勉强在退休之后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一次回老家时女儿和自己因分隔而生疏的经历让海萍决定立即买房,她要求丈夫向他自己的爸妈借钱,丈夫知道父母不宽裕,便瞒着海萍借了六万块高利贷,海萍知道后,生气,伤心,她气丈夫的懦弱不敢开口和没能力赚钱,伤心丈夫瞒着自己借高利贷和不支持她接孩子一起住的做法,两人大吵一架,婚姻关系出现第一道裂缝,之后的日子里,两口子经常为钱而争吵,比如苏淳遗失了一个一元的硬币,海萍突然发怒,要已经到家的苏淳马上回去找。于一般人而言,一块钱固然无足轻重,可对于身负高债的海萍来说,这一块钱足以使平日的洒脱大方转化为易燥易怒。因此于海萍而言,居高不下的房价就是不可理解的现实世界,这荒诞的现实世界成就了荒诞的人而引申出了一系列荒诞行径:一向温顺听话的丈夫瞒着自己借高利贷;为了一块钱而跟老公大发雷霆。

另外一个荒诞是贪官宋思明與海藻之间的情人关系,宋思明是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睿智但不失幽默的中年男人,他做事谨慎不张扬,深谋远虑,明智果敢,他深沉冷静,谨言慎行,机敏过人,傲慢多情,他经常出入会所,驾驶豪车,无疑是个典型的成功人士。然而,运筹帷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他却和不法房地产商勾结,从事地下交易,收受地产商的诸多好处,并且将青春靓丽的女孩儿——海藻收为自己的情妇。最后在被警察追捕的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在宋思明身上我们能看到现代社会的典型现象一权利异化,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身居要职的人,在金钱与异性的诱惑之下也会做出背叛妻子儿女抛弃家庭危害社会的行为。

三、选择的自由

“人人生而自由,人人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是萨特关于存在主义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该原则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和与这种自由相伴随的责任:你想成为什么,都由你自己去担当。而人的精神本质也正是在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被凸现出来,

《蜗居》中的海藻,从最开始单纯的毕业生,一步一步沦为官员的情妇,她曾面对无数种困境,姐姐的借款,工作的艰难,生活的拮据,在一次次抉择后,她的人生也相应承担了全部的后果。刚开始,她只是在自己手机掉到厕所之后接过宋思明送的高档新手机用一阵——这是第一次接受宋思明的帮助,然后因为姐姐买房缺钱,海藻又一次选择了接受宋思明给自己的现款,后来因为姐姐家欠了高利贷,海藻不得不再向宋思明求助,二人关系逐渐拉近,终于发生了关系。在此过程中,海藻曾有无数次选择,可以选择接受宋思明的帮助,也可以拒绝,而她一直都选择接受,尽管每次的选择似乎都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发生,但以存在主义理论分析,在海藻的做选择的时候其自由度还是很充分的,因为即使诱惑送上门来,她还是可以选择拒绝,选择令姐姐失望,选择独立坦荡的人生,然而因为不忍让跟自己比妈妈还亲的姐姐失望,她选择向物质妥协。通过海藻的选择与结局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物的本质:她是一个在物质与亲情的夹迫之下意志不坚而慢慢走上歧途,最后遭到命运惩罚的女人。

四、人物的情绪体悟

存在主义学说关注个人精神状态,在微观上可以采用精神分析法,以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个体意识和精神。《蜗居》的叙述视角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因此每个人物的内心活动都清晰地暴露在读者的视野里,再加上作者幽默机智的文笔,使得人物暴露出滑稽可笑的市民气息和生活意味。如:

海藻拉着海萍的胳膊在一旁安静地听。这就是婚姻吗?这就是婚姻。婚姻是什么?婚姻就是元角分。婚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姻就是将美丽的爱情扒开,秀秀里面的疤痕和妊娠纹。

这是海藻听到姐姐因钱与姐夫吵架后的内心独白,年轻的海藻对爱情有着纯洁美好的向往,刚毕业的时候还对姐姐物质化的爱情观表示不敢苟同,但随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以及曾相爱至深的姐姐姐夫的分裂,海藻开始对婚姻感到厌恶并生疑,这是海藻对于世界的情绪体悟,她开始体会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巨大的荒谬,体会到人生活在这世界上的痛苦与挣扎。

又如: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4万还是“我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幸好这钱拿回来了,否则估计你嘴里就是“他妈的”了。

海萍要求丈夫向自己爸妈借钱买房子,苏淳借到钱后,海萍将苏淳妈妈从称为“你妈”变成称为“咱妈”,言辞上的小转变令苏淳深刻感受到人在金钱面前的意志丧失和任由摆布,海萍并非故意改口讨好,只因满怀着喜悦,下意识见什么都说好,而正是出于下意识,才更让苏淳觉得讽刺与无奈,他无奈这现实的世道威力之大,大到可以迅速地改变人心,这是苏淳所体会到的“烦”,从而折射出世界的荒谬。

五、结语

小说结局是宋思明被抓捕途中遭车祸身亡,海藻流产并切除子宫,这是对贪官和小三等社会角色的批判与否定,虽然作者并没有像萨特在《恶心》中让“我”终于决定离开那座浑浑噩噩的城市,朦胧地希望自己的生活会有一个新的开始,由此表现出对此种终极关怀的暗示。但在作品后半部常出现人物后悔的内心独白,海萍希望可以重新选择,毕业就回家和爸妈丈夫孩子过着平凡的小日子,宋思明意识到自己逃不出法网后对妻子表达了后悔自己没选择为发论文写工作稿而发愁,为女儿考不上好学校而焦虑的平凡日子,而海藻则在失去孩子和生育能力后,于某大街上偶遇曾经深爱自己却被自己辜负的小贝,小贝没有看见海藻,只是开心专注地和旁边一位女孩儿手牵手亲密地逛着街,而看到这一切的海藻,心中纵有千般后悔也只能独自消化。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最后仍通过角色的遭遇与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现了回归道德与良知的渴望。

猜你喜欢

蜗居荒诞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周末蜗居
一篇充满荒诞色彩的小说
论《等待戈多》表达上的非逻辑化形式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聚焦城镇人生的荒诞与神圣
不要蜗居我们的蜗居
蜗 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