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设计,有效拓展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问题设计
2017-07-13泉州一中陈春蓉
泉州一中 陈春蓉
多维设计,有效拓展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问题设计
泉州一中 陈春蓉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扩大视野,提高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从而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如何设计科学合理、延展性强的拓展问题,对语文教师从更高层次上提出了要求。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是多维度的,其中,比较鉴赏、学科整合、人文精神三个方面的导向均可作为拓展角度来延伸。
高中语文 拓展教学 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要求“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可见,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要求,课堂教学拓展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拓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依据教学目标、学生主体,把教学内容和外部相关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课标指导下,拓展延伸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备受青睐的教学方法。
不过,时下的语文课堂,却往往在拓展教学上存在不少误区。拓展内容或者过于肤浅,或者过于艰深,或者脱离文本,或者脱离学生体验,或者死气沉沉,或者追求形式。究其原因,均是教师对拓展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够或偏差,导致教学拓展延伸的问题设置不理想、不合理,达不到有效拓展的目的。课堂拓展必须以问题为载体,需要老师在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创设适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教师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从多维度出发,精心设计出拓展延伸的问题。那么,如何使设计的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该确定什么样的拓展角度?又该向哪个方向延伸?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要从多维度设计问题,有效拓展延伸。
1 比较鉴赏导向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既是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整合课程的方法之一。比较鉴赏导向拓展问题设置分为两个方面,即不同作家不同文本的对比拓展延伸与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拓展延伸。
不同作家不同文本的对比拓展延伸是指把不同作家不同文章中具有共性的或有对比性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拓展、迁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品鉴能力。如可以把主题、作者、题材、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联系阅读。如教授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可以这样提问:“请将之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阅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又如在学习庄子的《逍遥游》后,要求学生去查找庄子语录、庄子寓言、名家对庄子的点评以及关于庄子题材的文章(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在江湖(庄子)》、周旭东《红尘独钓》、朱以撒《庄子,会飞翔的人》、陈星《庄生晓梦迷蝴蝶》、周锡山《目前的中国亟需庄子精神》)。通过感性的拓展比较阅读,让学生知性了解庄子的思想并由此引发理性的思考。
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拓展是指要求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探究作家的生平,阅读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来提高对作家作品的了解与认识。如在《边城》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拓展问题:请借阅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一个女人》和《萧萧》,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特色。这样的问题落实有助于学生对作者不同作品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人物形象等进行拓展挖掘,对比作品在结构、手法、主旨、语言等方面的异同,全面、深入理解作家作品的内涵,提高拓展阅读能力。这种对比迁移拓展教学,在延伸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有助于学生在比较、对照、延伸、拓展过程中把零碎、片断的知识加以整合,使之系统化。通过联系与对比,学生更容易在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的基础上,既发挥主体作用,又增加自主探究空间,拓展思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拓展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2 学科整合导向
新课标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语文工具性和基础学科的特点,它必须跨学科迁移,向课外拓展延伸,为其他学科服务,为社会服务。
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相如说:“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有何历史根据吗?这个问题既有趣又有挑战性,它跨越到历史学科,要求学生从史实当中去寻找答案。又如学习《庖丁解牛》,可以提出:文惠君听完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其实牵涉到哲学的问题,庄子就是把深奥的哲学寓于浅显的故事中,阐述其“天道自然,养生全生”的哲学思想。
语文课程不是孤立的,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向其他学科拓展,与其他学科整合,做到学科间相互延伸与渗透,这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魏书生说过,“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眼前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如果学生把探求科学当成了自己最大的乐趣,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利益,还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学习的步伐呢?”[1]由教学文本内容向其他学科迁移、整合,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唤醒了他们探求科学的乐趣,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运用能力。
3 人文精神导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由工具性向人文性渗透,这也是一种拓展。
人文精神是一切教育的责任内核,丧失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最不负责任的教育,因而高中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我们应该改变我们文化的实用性品格,形成一种全民族尊重精神价值的氛围,那样才会有希望[2]。人文精神导向的拓展主要体现为情感体验升华和思辨品质的培养。
在欣赏文学作品中,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可在学生个性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设置拓展题目,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世界,正确判断是非,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和感化。如学习《祭十二郎文》,可如此拓展:本文的骨肉情深令人动容,请结合自己的见闻,谈谈自己的看法。在班级讨论中,很多同学谈到了要把握和珍惜亲情、友情、爱情。这样的情感认知与迁移是美好、有效的,正如魏书生所言,“用情感诱导主体子系统,使主体子系统得到健康发展。”
在任何一部作品面前,学生的阅读都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充满人文精神的魅力。课堂拓展问题的设置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认知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如《长恨歌》可以设置在学术界本来也存在着争议的拓展问题:“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这篇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让学生去探究、质疑,令其各抒已见,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因为对于文本来说,不同的读者则具有多种意义解读的可能性。
又如学习《苏武传》,可拓展为:“你认为支持着苏武不降单于的理由是什么?你觉得这是一种愚忠吗?如果你是苏武,你能否坚持不降?说说你的看法。”这样充满思辨与理性的的问题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更深邃的层次进行深层思考,在这样的拓展中,学生往往需要展开批判性的思考,需要辅以辩证的思维,这也正是拓展的目的所在。这样的解读与思考正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内在自由”,也是怀特海所说的“在知识面前拥有自由的能力”。
杜威曾言,“教育即生长,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就是说,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应是受教育者天性和能力的健康生长。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培养。
当然,课堂拓展的问题设计应注意准确性和适度性,应在立足文本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紧扣教学目标,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忌脱离文本,忌漫无边际,忌浅薄随意,忌喧宾夺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1]龚春燕,董国华.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2]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