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沉默症及破解对策
2017-07-13何叔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何叔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及破解对策
何叔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近年来,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觉得枯燥,以及大学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鉴于此,应该大胆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从而重构师生良性互动的大学课堂。
大学生 课堂 沉默症 对策
引言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但是,在大学校园里存在着这种怪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玩手机、打小讲,师生之间完全缺乏互动,大学四年下来任课老师和学生如同陌生人,相互不知道对方的名字,甚至很多学生连任课老师长相和名字都对不上号。也许,这种现象已经被高校学生习以为常了,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沉默,还校园一个生动活泼、充实有序的课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实课题。近五年来,笔者通过从事金融专业教学工作,与1500多名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总结了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原因,并通过自身实践,谈谈打破课堂沉默症的相关对策。
一、大学生患上“课堂沉默症”的原因剖析
(一)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大学课堂沉默症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现行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大学生对实践和创新型知识的追求。大学教育相对中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但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却缺乏对这几个方面的关注,这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未将贴近实践的课程放入教学体系而倾向于将理论教学作为考核的重点。例如金融行业领域,不论是产品还是技术都在不断创新,那么高校也应该针对这些现象设置相应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当然,受限于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可能高校在资金投入上还得继续加强,这样才能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很多创新性网络教学平台,如蓝墨云班课APP的上线就使师生缺乏互动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是这种平台的推出也只能是局部和微观上的改变,很难迅速改变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格局。
(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中小学注重应试教育的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惯性,所以大学课堂上仍然还是沿袭了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上课忙着记笔记,下课忙着对笔记、补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只会“唯命是从”,不敢也不会提问。可以说,这种传统方式是当前高校推进创新教育的一大障碍。教师每节课都严格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内容空洞、枯燥并使其产生反感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距离他们现实生活太远,既不能指导生活,也无法应对将来的就业。所以,每次上这些课,学生都是坐到教室最后一排或者玩手机和睡觉,要么就看自己觉得有用的书。因此,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根据课程性质做相应的改革。
(三)不良学风导致的跟风
通过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的交流,发现同学之间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如果哪位同学平时特别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就很有可能被其他同学认为是“出风头”。而“出风头”的最终结果可能就是被其他同学孤立。这种现象可能来源于大学生普遍喜欢跟风的心理,有些本来想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因为怕太不合群而变得沉默。因此,要从心理和意识形态上纠正这种不良风气。正是基于这种大部分人都不听课,不与老师互动成为风气,且形成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老师即便想要开展互动教学,也难有激情。如今,各种原因导致的课堂“沉默症”,渐渐有了“传染性”。笔者通过对所在的高校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除了老师点名外,约九成学生没有在课堂上主动回答过老师的提问。而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二、破解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大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青春期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很多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扣平时分或者以考试相要挟强迫大学生参与课堂,反而收效甚微。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疏通,让他们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建议高校大力发展和宣传先进的校园文化,通过开设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课程或讲堂进行文化熏陶,使其主动摒弃不健康的群体错误认知文化的同时转变学习态度,找到正确的认知和学习方法,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自身努力,培养自信
根据访谈,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比较沉默,也因为缺乏专业自信度,害怕回答问题错误而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从根本上来讲,这属于对自身专业和综合知识的不自信。基于这种情况,大学生应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课外阅读和实践等途径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在课堂上能大胆自信的跟老师互动交流。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保持一定的抗打击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心的建立往往需要学生自身不断克服困难,克服外部环境对自身成长的负面影响。建立了自信心后,大学生往往容易被融入到教学互动环节中来,从而打破课堂沉默症。
3.提出需求,配合改革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任何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如此,老师在课前要充分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情况,学生也应该大胆的提出自身的诉求。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尽量结合课程特点,融于学生诉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专业知识,从而提升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保证教学效果的课程设置体系不仅能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健康成长,也能积极推动学生自我素质的提升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各方各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其次,高校在专业派样方案的修订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综合高校学生的宝贵意见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高校专业的满意度,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师方面
1.重视学生,加强情感投入
笔者结合科学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通过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进行霍桑实验(主要是第二阶段的访谈),发现试验后学生课堂纪律明显改善,课堂互动积极性明显增强。这一试验主要是通过记住学生的名字,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认同。教师通过脱离花名册点名答问,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重视,能明显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且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这一举动对老师态度变得更加尊重,课堂有不懂的地方会大胆提出,课间和课后也会增加与老师的交流,而当班级少数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会明显对其他学生产生正影响,从而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推而广之,这种方法可能是从情感上激励学生,从而使其感觉自己其实很重要,从而产生对课堂和教师都产生的尊重和认同感。
2.以学生为导向,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该以教材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而应该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导向设置课程,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抛开教材直接采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这样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用型大学而言,教学过程应大量围绕实践展开,通过学生可以容易理解的案例或未来工作中可能接触的理论知识部分重点讲解,让学生改变对理论知识于实践无用的传统看法。以学生为导向,还要充分展开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因此,任课老师应该花时间走进学生,和他们面对面交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注重教学态度,保持适当激情
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是教学事业的热爱者,这种热爱应该体现在充满激情的教学中。笔者访谈的学生中,部分对课堂比较失望一方面是教学内容枯燥另一方面更是主讲教师上课缺乏激情,没有幽默,使本就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更加无趣,从而产生课堂沉默症或故意扰乱课堂秩序,使教师感觉上课更加力不从心从而产生恶性循环。教师转变教学态度,还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使学生被课堂气氛感染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
(三)学校方面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高校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提供保障。第一是改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例如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生的期末考核方式都是采用考试的形式,而考试成绩中卷面成绩占比也高达七成,这样的考试制度不利于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管理,有些课程可以考虑让老师采用创新性的考试方法进行考核,成绩的主动权更多的交给任课老师。第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要求改善原来落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学分的制定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第三,鼓励教学改革和创新。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奖励措施,鼓励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最大潜力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进行打分,并以此为依据实行奖惩政策。
[1]姚蕾 ,大学课堂行为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17(2).
[2]周雅娟,教师魅力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5).
[3]胡秀威,富有生命力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研究——基于独立学院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