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初探
2017-07-13卜倩倩徐州文化馆
卜倩倩 徐州文化馆
文化馆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初探
卜倩倩 徐州文化馆
近几年,全国文化馆(站)注册志愿者的数量不断增长,文化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从城市到农村,从基层到边疆,文化志愿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大;文化志愿服务对象也不断拓展,注重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化与制度化建设日渐加强。目前,徐州市文广新局志愿者服务队已加入到“志愿者打卡器”平台中,平台不定时推送志愿活动,志愿者成员踊跃参与,但在志愿者管理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文化馆对志愿者的管理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文化馆志愿者总体规模还较小,文化志愿服务管理不够完善,馆际也未建立系统联系等。本文现就文化馆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做初步探讨。
文化馆 志愿服务 管理模式
文化志愿服务起源于群众的自发性文化活动,这些自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发挥了分享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的功能,满足了一部分群众的文化需求。
文化志愿服务是文化馆扩大业务规模、增加社会效益的重要一环。2010年,文化部组织开展试点“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首次提出了“文化志愿者”的概念,倡导社会各界热心公益的人士投身到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去,201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这与文化馆自由平等、公益助人、奉献合作的精神相契合。目前文化馆志愿服务正在一步步完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科学、长效的志愿者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因此,推进文化馆志愿服务制度化、组织化、信息化、项目化建设十分必要。
一、文化志愿服务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化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出明确要求。文化志愿服务要起到引领社会风尚、改善文化民生、促进社会参与、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
文化志愿服务与当代社会政治体制相配合、相促进,其自身的帮扶、疏导、教化和凝聚功能有利于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文化志愿服务得到重视,提出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文化志愿服务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我国当前正向小康社会迈进,群众日益重视自己的文化生活,这就对工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文化馆志愿服务应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服务标准化、制度化、均等化,满足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二)志愿服务是文化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国家、地方、群众的文化自觉不断觉醒,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挖掘和整理,人们对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不断增强,这对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文化馆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自2011年文化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后,面临着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与文化馆自身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这些都对文化馆的自身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随着文化馆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走进文化馆,为改善文化馆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文化志愿服务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馆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是一项需要我们不断跟进、不断改善并坚持的工作。
二、文化馆志愿服务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馆志愿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文化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志愿服务发端于西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志愿服务事业遍及世界各地。文化馆服务行为与志愿服务行为的精神实质有诸多共通之处,文化馆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利用志愿者服务这一社会资源,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自2010年开始,在文化部和中央文明办的大力倡导下,文化志愿服务进入制度化、体系化的发展阶段。“春雨工程”是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开端,以大舞台、大讲台、大展台三种基本形式,拉开了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的序幕。2011年,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对于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9月12日,文化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标志着文化志愿服务正式被纳入到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国家文化发展总体战略中。2014年,中央文明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自此,文化志愿服务向着制度化、社会化发展。
(二)文化馆志愿服务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开展至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其制度化、常态化以及社会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志愿服务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文化志愿者总体规模较小,工作未形成体系化。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结构单一、人员流动性较大,总体数量还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扩大。
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作机制不够成熟。目前,地方政府还未出台相应文化志愿服务规章,分级分类文化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刻不容缓。另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东部地区建立了完整的网络组织体系,文化志愿者队伍也日趋庞大,但一些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文化志愿服务只是刚刚起步或还未起步。
三、文化馆志愿服务管理模式思考
(一)建章立制,推进文化馆志愿服务制度化
美国志愿者无处不在,文化馆、公园、医院、法院、老人服务中心、家庭与儿童保护服务机构和无家可归者庇护所。美国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美国做志愿者几乎是每一个美国人必修的一门课程。
文化志愿服务的支持保障体系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其发展也日趋完善,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制度保证。我国文化部出台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为地方相关规章和规范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出台适合自己的规章制度,以提升文化馆志愿服务的制度保障力度。
(二)规范组织发展,实现文化馆志愿服务的组织化
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化是指从上向下根据行政层级构建多级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每层级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上级负责对下级培训、指导、评价激励,下级对上级起到辅助、监督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文化志愿服务逐级推动、整体推进。
文化馆组织建设需要文化馆高层领导的重视,文化馆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持续发展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文化馆志愿服务管理既需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三)打造网络平台,推动文化馆志愿服务数字化、信息化
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支撑,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建立和运作信息平台,将直接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的效益。文化馆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网站、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载体,实现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的现代传播。依托新媒体,拓展文化馆志愿服务宣传、动员、参与、激励等社会渠道,创新志愿服务信息管理方式,完善志愿服务招募、培训、记录、激励等管理制度,这将大大提高文化馆志愿者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建立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网站,有助于文化志愿服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数据的处理,有利于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管理,缓解文化志愿活动信息不畅的问题,实现文化馆志愿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社会治理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发展文化志愿服务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提出的。我们应在借鉴国内外志愿服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社会力量如何参与社会文化志愿服务,探索以社会化、市场化方式创新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推进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的制度化、组织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