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成因
2017-07-13王向燊上海财经大学
王向燊 上海财经大学
探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成因
王向燊 上海财经大学
欧债危机在2009年底爆发。本文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宏观经济理论,财政联邦制理论,劳动力要素理论,评级机构和经济危机理论来探讨2009年欧债危机的成因。研究发现欧元区先天不足,单一货币区没有相应的财政联邦制和自由劳动力市场相匹配是导致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
最优货币理论 财政联邦制 劳动力要素
一、欧债危机介绍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债危机”)是指欧元区一些国家没有办法出售国债。2009年底三大评级公司(惠誉,穆迪和标普)调低希腊主权信贷评级开始,危机扩散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爱尔兰;并由主权债务到银行系统,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到欧元区核心国家法国,德国。
危机2010年开始加剧,地产泡沫破灭,利率上升,失业大幅增加,经济衰退,因而出现债务危机,并导致系统性银行危机。欧元区国家采取大量措施,力图稳定经济,防止成员国崩溃。这些措施包括建立欧洲金融稳定计划并扩大其金额,大幅撇帐,平衡财政修正案。欧洲央行也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然而,金融市场受到投机者攻击,投机者试图欧元崩盘。欧洲四国(PIGS)利率高企。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受到严重打击。
为了根治欧元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欧元区国家采取政治改革提高财政实力与竞争力,紧缩政策减债,金融税务方法,内部贬值,并开展大量的大型公共项目建设。争取早日摆脱危机,然而危机不可避免地给危机国政治带来深远影响。
二、欧债危机成因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
蒙代尔在《最优货币区理论》中,认为单一暗示一个央行,区域间的支付手段是有弹性的;如果一个货币区有多个货币,区域间的支付取决于央行间的合作。多个货币存在意味着多个汇率存在。区域间的流动性由央行提供。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基于李嘉图假设,生产要素在区内流动,而不在区间流动。在现实世界里,货币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最优货币区理论只有在有长期政治变革地区有效,如在前殖民地或西欧。要素流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最优货币区中,外汇交易不易受投资者影响。
麦金农(2002)认为经济开放度可简化由交易和非交易货物比例来测定。最优货币区是由货币和财政政策和浮动汇率政策来达到如下3个目的:(1)维持全面就业;(2)维持国际收支平衡;(3)维持价格稳定。而要素流动性有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间要素流动,二是行业间要素流动。最优货币区是取得两方面的平衡。
(二)宏观经济理论
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例》,欧盟成员国在加入欧元时必须满足如下4项宏观经济一致性标准:(1)通胀率在加入前1年不能高于最低3国的1.5%;(2)在ERM内稳定汇率,没有贬值;(3)财政赤字不超过GDP的3%;4)政府公债不超过GDP的60%。(见《国际经济学》第547页)欧债危机恰恰是因为有些国家违法了上述要求。
Fernandes和Mota在工作论文中比较欧猪四国(PIGS 葡萄牙,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和非欧猪四国,综合考虑各国的政治,经济,人口和制度方面,分析各国公共开支,总收入和税收方面的不同。他们发现在财政方面,失业率和贸易开放度是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财政政策显示总收入与总支出的不对称性;非欧猪国总支出的反周期性;欧元区国家没有严格执行《马斯特里赫特条例》有关财政的规定。他们发现欧元设计时有如下缺陷:(1)欧元区并不完全符合最佳货币区的必须要素,有天生缺陷;(2)有些国家的货币被高估了;(3)没有相应的财政系统,因此不能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欧盟2009年报告认为,欧债危机有来自于自身的原因,也有与美国次贷危机类似的原因。长期以来信贷增长很快,低风险,流动资金充斥,高杠杆,资产泡沫严重。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几间主要金融机构倒闭,资产泡沫崩溃。全球金融市场紧张,金融机构出现重大亏损,出现银行倒闭潮,注资潮,形成全球性系统性风险。
Brancaccio (2012)认为欧元区间的经常项目不平衡是造成欧债危机的原因之一。区内贸易失衡和内外债是造成不稳定的原因。而工资率差别是造成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如德国尽管有大量的贸易盈余,还是用减薪来提高工资率差别。但采用“欧洲工资标准”是让经济失衡再平衡的方法。
Blundell和Slovik(2011)研究欧洲银行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关系,发现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的债券利率基点大幅提高。他们以这四个国家为基础,希腊,葡萄牙是政府财政出了问题,爱尔兰和西班牙是因为资产泡沫爆破而出现银行危机。发现市场债券基点与主权债务关系密切;一方面银行损失加大财政赤字,另一方面市场债权折价会影响银行偿付能力。
(三)财政联邦制理论
Lucarelli (2012)认为没有财政联邦制,欧债危机只会越来越严重。Buchanan认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关系是美国重要问题。大的有财政权利政治体系内有小的政治体系。但他们都是基于同样的民众基础。区域间转移支付并不是对贫穷地区进行资助,而是独立的。Quigley和Rubinfeld(2001)认为分权让政府职责与功能相符;然而,分权也限制了政府的发展。当地的税收可流动性是一种福利形式。Bureau和Champsaur(1992)认为,欧盟的成立形成单一市场,他们从欧洲统一对各国财政的影响和欧盟财政再分配功能进行研究,发现欧洲政府并没有积极采用财政联邦制,这会影响欧盟国家的再分配。
(四)劳动力要素
Zimmermann(2005)研究发现欧盟欧盟人口老化,无技术人口失业严重,技术人口又不足。技术人口不愿流动而且又不足,因此欧盟人口不流动性严重。现移民政策基于经济利益基础,因此他认为推行统一移民政策对欧盟有好处。Fernandes和Heras(2007)研究欧盟区工作机会的不同,发现大学教育在技能劳工结构中很重要,而且劳工机会受行业和前期技能影响。他们发现蓝领工作流动性强,服务行业工作机会多。Thom(2001)研究苏格兰在加入欧盟后统一劳工市场和人口流动性时,发现苏格兰劳动人口并没有增加。他建议:(1)雇主在招聘时要有意识是针对欧盟招聘;(2)当地劳工也要意识到不只有当地机会而且有欧盟机会;(3)雇主要提供具欧盟区竞争力的薪金。他认为,没有上述3意识造成欧盟区人口不流动。Puhani(2001)研究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人口流动性,发现德国流动性最大,其次是法国和意大利。失业导致的人口流动性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人口流动性很难调整欧盟受到的非线性冲击。
(五)信贷评级机构
Gartner, Griesbach和Jung(2011)评级机构是否导致欧债危机,发现主权债务危机与宏观经济指标的密切关系。评级机构将评级化成系统性风险和主观判断,而主观判断却加大的债券基点,触发经济危机自我实现,把相对良好的国家推向崩溃边缘。
(六)危机理论
克鲁格曼在《国际经济学》中认为,加入货币区决策是由一个国家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加入货币区的收益和损失进行比较(见表3)。即将GG曲线和LL曲线结合考虑。一体化程度越高,收益越大。我们引入第3代危机理论中的道德理论,一些国家的一体化程度不高,并没有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例》的财政要求,但用投资银行做假账,进入欧元区(如高盛与希腊)。Krugman(1998)认为,扭曲的经济结构让这些不符合的国家有过于高估的货币,进行过度消费,导致资产泡沫问题严重。泡沫结束后构成银行体系危机。
三、结论
本文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宏观经济理论,财政联邦制理论,劳动力要素理论,评级机构和经济危机理论来探讨欧债危机的成因。本文发现欧元区先天不足,他没有相应的财政联邦制为辅助,在单一的货币集团政策下,各国没有办法实施可行性的财政扩展政策来改善已经恶化的宏观经济环境。而各国劳动力等要素理论上得流动以配合实际上的单一货币区,然而劳动力受制于行业,文化,教育等因素不流动,人们没有办法追求单一货币区提供的不同机会。再加上欧盟没有转移支付的能力,把富有国家财富转移到非富有国家来减少失业率。欧元区国家经济恶化。3大评级机构调低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评级推波助澜导致欧债危机越演越烈。
[1]Ronald McKinnon (2002) Optimum Currency Area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8-725.
[2]James Buchanan (2002) Federalism and Fiscal Equ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王向燊(1973.05.22-),男,福建省泉州人,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