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具魅力的民勤婚娶习俗

2017-07-13杨立中甘肃省民勤县文化馆733399

大众文艺 2017年17期
关键词:民勤习俗礼仪

杨立中 (甘肃省民勤县文化馆 733399)

独具魅力的民勤婚娶习俗

杨立中 (甘肃省民勤县文化馆 733399)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古丝绸之路北路的交通要冲,土著与移民为邻,胡人和汉族杂居,礼仪习俗无不烙印着多民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的鲜明特色。民勤婚娶习俗,在明朝以前,由于断代史缺,无所考究。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章派大将军冯胜,平定河西后,立前、后、左、右、中五卫,镇番序右卫,隶属陕西行都司辖管。明太祖诰令:所行“夷虏婚俗,尽废除,行都代”。民勤虽地处边陲,但历史也曾有过许多大兴、大治、大盛时期,且有“塞上澳区”的美称。在婚姻礼仪方面,也是“俗朴风醇”。考究典雅,既有祥瑞之义,更取好合之情,尚礼从简,无大操大办,去权贵华宠。使新婚夫妇,通过礼乐性的婚娶仪式,奠定“同心永结”,“百年好合”,“坚贞不二”的夫妻关系。民勤传统的婚娶礼仪大多在农闲的秋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送嫁等几个程序,大约半年多时间。民勤婚礼中迄今还保留着会盟、卖毡、跨骡鞍等古老的少数民族婚礼习俗。这些习俗已在少数民族后裔的生活中绝迹,却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少数民族文化圈的民勤婚俗中得以传承,堪称我国北方民族融合及民俗文化交融演变的活化石。

结婚,民勤人自称“娶媳妇”。旧时,由男方择定良辰吉日,女方同意后,即备办结婚之事。亲友为出嫁女子送礼物、衣服和钱币,称为“添箱”;为娶媳妇男子送贺礼、钱币,称为“贺喜”。结婚之日,男女盛装,备轿车迎娶。女方送亲的妇女称之为“送亲奶奶”,另有一小孩称之为“压轿儿”。陪新郎伴娶者必须是4人或者6人,其中有一妇女称为“娶亲娘娘”。至女家,将所带“盘馍”(16个大馍头)送上,并备有“压礼”。用饭后,礼炮三遍,新娘由姐妹或嫂搀扶上“轿”车。也有“抱轿”的,即出嫁女坐在盛满粮食的斗上,由兄长连人带斗抱上轿车。后来坐斗除了,由兄长直接抱上轿车。至男家门口,男家以红毡铺地,迎新娘下车,有司仪唱礼:“新人下轿,大吉大利”。进街门时,男家事先在门槛前放上骡鞍、套簧(驴子拉磨的套具)。新媳妇要跨过骡鞍、套簧,然后进街门。这时唱礼的就唱:“新人跨骡鞍,一世保平安”,“新人跨套簧,进门就顺当”。也有在车前布骡鞍的,跟前面讲的一个意思。然后“拖婚”,即新郎用一条红布由新娘牵着。踩着毡进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先。礼唱“领进新人拜宝堂,专借宝壶上面安”。礼毕,则入洞房,夫妻互拜。此时,小伙姑娘们俱来闹洞房,多以要喜物(红头绳、荷包、香袋等)、打趣、猜谜等方式取闹,有些中老年的亲友也会加入取闹的行列,点烟、敬酒、“捉虱子”、吃苹果等花样百出。取闹时不拘礼节,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很多乡镇在新娘子进街门前,亲戚朋友们会就地取材,用萝卜、皮袄、棉帽、牙膏、茄子、各色墨水等,精心打扮哥嫂叔伯婶子拦门,向新娘讨要鞋垫、手帕、喜糖,喜庆热烈;孩子们身单力薄,大多会把洞房门反锁,从窗子里伸手伸头,讨要他们想要的东西,谁也不会在意一个门上会挂那么多把锁,一间屋子里竟然会有那么多人。总之,这一天,新娘子需要准备足够多的鞋垫、手帕、喜糖、荷包、针扎,当然还有忍耐和笑脸;新郎官则需要提前在耳朵上多抹点凡士林,没有把你的耳朵拧下来就不错了。毕竟,大多数人一辈子结婚就结一回,这一天有一些热热闹闹,幸福难忘的记忆,也算是长大成人的重要一课。

新媳妇迎娶到家后的当日下午,一定要举行另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仪式——会盟。会盟在事先约好的盟友家进行,盟友必须是男方家的异姓邻居或异姓亲友,一般选择德高望重的人家。盟友事先要准备香案、誓词、食物供品、活鸡或活羊等结盟仪式用品。新娘新郎在亲人带领下,来拜盟友,上香化表,祭拜天地,朗诵誓词,歃血为盟,给长者敬酒,然后吃会盟饭,以示新郎新娘已成家立业,成为一方水土的新入户主,以后将与大家同心协力,肝胆相照,共建美好家园。女主人会用棉线或者麻线给新娘子净面,轻轻绞去脸上的细小乳汗毛,也算是女子简单的成年礼吧。会盟是新媳妇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的标志,也是一方水土对这对新人认可准入的重要仪式。此后新媳妇便可公开露面从事各种生产劳动,与新郎一起天长地宽地生活,希望大家多多关照。会盟蕴含着与大家结为同盟,融入“一方水土一方人”。会盟回来后,新郎新娘必须上水井抬水,夫妻双双合抬一桶水,叫新人抬水。以示新郎已正式开始行施主人翁义务权力,抬水是夫妻二人共同生活生产的开始。这时候,顽皮的孩子们往往会悬吊在抬水的杆子上,故意给新郎新娘增加点分量。抬回来的水会送去厨房,因为接下来公婆叔伯婶子等亲戚长辈们还要品尝新媳妇端送的饭汤,当然长辈们会把老早就准备好的红包礼品当面送给新人。这一婚俗习惯与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汉藏“会盟碑”遥相呼应,异曲同工。

婚娶是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活动。民勤婚娶礼仪既不同于其他民族婚礼的程序,也与其他地区的汉文化传统婚礼有别,既吸收了汉民族传统婚礼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也凝聚了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保留较为完整、内容较为丰富的一部民俗文化融合演变的风情画卷,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内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现了传统文化在民勤的深厚积淀和蕴藏,也体现了民勤社会历史民族交融的鲜明特点。民勤特殊的地域位置,胡汉交融的历史过往,还有民勤人勤劳质朴尚学求真的乡土性格,造就了民勤人世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文运之胜甲于河西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民勤人的婚娶习俗,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具魅力的民勤婚娶习俗是儒家文化的具体显现,其形式同样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发展及我国西部民俗文化的交融研究提供参考。但是由于社会演革,婚期缩短,有些表现形式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些老年人尚有记忆。民勤婚娶礼仪在史志资料中几无记载,民勤乡土地理历史专家李玉寿,县志民俗学者孙明远对此做过一些传承性的研究。但是几百年来,民勤整个婚娶礼仪程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承体系零散不完整,记录整理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不断传承的民族文化基因,让我们助力非遗,宣传保护非遗。

猜你喜欢

民勤习俗礼仪
民勤蜜瓜大:漠奇珍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醉”美民勤风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我是一棵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