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根绘画作品中的差异策略研究

2017-07-13吴耕德贵阳职业技术学院55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22期
关键词:德里达培根绘画

吴耕德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550000)

培根绘画作品中的差异策略研究

吴耕德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550000)

本文避开传统绘画作品的解读方式,以德里达有关差异的理论新体系作为方法论。从德里达的视野角度来看意义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消解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打破原始意义上的差异标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西方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如何在绘画作品中把各种差异元素融合起来建构独特的话语场,并能使作品产生新的绘画意义。

差异;绘画;方法论;培根

一、德里达的差异理论

“差异”从传统意义上来理解就是区别。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不同,就是差异; 而这里的差异是德里达的思想体系即“延异”,延异就是延缓和差异。所以“延异”也就是就是延迟着的差异,是针对此时此地此场此景的差异,不是已经被指定的差异,也不是任何固定的差异。“延异”的本质就是要消解结构主义所主张的二元对立的传统模式,这不但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绝对”的标准,更关键它还为我们拓宽了思维模式。把德里达的“延异”概念作为理论基础后, 我们突然能从一个全新的方向和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很多个按艺术家作品,本文旨在研究西方艺术家培根如何在绘画作品中将差异元素并置,构件新的话语场。

二、差异的角度研究培根作品

(一)人头与兽身的暴力嫁接

从作品来看,培根的社会感知能力是极其敏感的,很多现实中扭曲的真实被他创作出来的形象揭示出来,在培根很多作品中,都是将一个“人头”硬生生地接到了一具满是臃肿赘肉的兽形躯体上,就像是一具人头和兽身的复生体,而且在伸长了脖子扯着嗓门嚎叫,整体形象极为诡异,而且有一种强烈的恶心感和恐惧感。这种暴力的结合无疑将二者置身于一种矛盾对立体中。培根正是通过这种“矛盾体”的形式实现了对人的一种消解,即人被压抑后所呈现的一种“非人非兽”式的“人的异化”。通过人性与兽性的转换最终达到一种自我消解的目的。这种感觉在《三幅十字受刑架上的人物习作》中体现得最为明确,作品中每一个人与兽的变异体都呈现出各自的状态,每个变异体被安排在各自密闭的空间里,与外界没有任何交流,显得极其孤立无援和躁动不安,每个变异体都是以“肢体动作”代替“语言”,表现了一个失语的原始状态,培根正是通过突出被表现对象夸张的扭曲行为,以此给人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制造强烈的刺激和深刻的穿透力,以此唤起人们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

(二)传统与现代的意义颠覆

在西方艺术史上,出现了很多对传统中的经典进行解构从而赋予其新的意义的创作方式,并一直传承到了今天的当代艺术,在培根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并以西班牙著名宫廷画家委拉斯贵兹的《教皇英诺森西奥十世》为蓝本绘制了一系列的作品,在委拉斯贵兹的原作中,惟妙惟肖人物形象极具一种真实的存在感,孤傲专断的独裁者形象同时也体现了昔日宫廷制度那种宗教式的庄严感。而培根重画这幅作品时,却将教皇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和专制独裁的教皇身份彻底解构。取而代之的是极其阴森可怖的幽灵形象,加以怪诞的空间背景烘托,整个画面没有了任何的庄严感,所谓的教皇在这里成了一个个在神秘空间里游荡的孤魂。激发培根重新定义这一宫廷肖像作品的动机,也许正是委拉斯贵兹的这个教皇形象的“独裁”和“孤寂”。培根将“教皇”的经典形象搬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却又将其做内在置换,赋予了肖像绘画新的含义,这不得不激起战后人们对西方一直笃信的“真实”做出反思,那种“毫无真实感的存在”与“毫无存在感的真实”就是培根作品中这个犹如恶魔般教皇形象的真实写照。培根正是通过这一挪用和置换,揭示了二战的时代背景。同时,培根作品中重新出现的“幽灵感”与“囚禁感”也显示出其对“自由”的一种向往。

(三)立体形象与平面空间的话语对峙

培根的作品有一个特点非常明显,就是几乎在他所有的画面上都运用了一个极其神秘的空间,他在刻画主体形象时都是用立体的观念,而到空间背景的处理时却是平涂的色块,或者就是仅仅象征性的搭建几根线条,画面上的背景空间成了平面效果,而这种纵深感的缺失反而使得主体体积感的存在显得荒谬,这也就造成画面主体的地位被突出和强化并和空间形成一种矛盾的状态。培根是在有意识的利用这些元素试图消解主体与空间之间的联系。培根是在通过对形体和空间关系的特殊处理,来建构他要达成的特殊空间感。只是这样一来,画面中的主体和空间之间就感觉产生了一种意义的冲突,一方面背景空间似乎将要吞噬主体的各个部位,这种感觉就像后面是几大块铁板,而主体就是磁铁那样被背景空间往里吸引而形成一种向后的力,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异度空间”的状态。而正是这个神秘的“异度空间”,在真实与虚无之间的暖昧临界点摇摆。培根一直都在排斥空间意义下存在着主体这种可能性,而实际上只有不被他者或环境制约的主体才能获得自由。作品《人体习作:男人开灯》中,空间的结构在逻辑上更加荒谬,更加无法用常规认识方法来言说,夸张的主体行为动作似乎在画面空间之内,但又似乎在空间之外,形体的存在和空间的存在相互处于矛盾胶着状态。

三、绘画性的意义“延异”系谱建构

通过对西方艺术家培根和其绘画作品的解构研究,我们能够发掘在当代艺术的诸多体系中,在当代艺术作品的构成元素中,对比生成差异,差异生成意义。尤其在后现代主义绘画体系中,差异的因素并置时,原本相互冲突的属性彻底消亡,培根以其独特的个人创作思维模式,在绘画创作中采取了独特的情感言说方式和精神形象展示,将空间、身体、情绪、形态等一系列大型话语融合到独特的虚构性场景和符号性场景当中,通过运用“差异”策略,潇洒地集合了各种形态的意义实现方式,在作品中实施绘画性解构,同时建构了一种绘画性的意义“延异”体系。

[1]雅克•德里达著.张宁译.书写与差异[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9.

吴耕德,1984年5月生于湖南株洲,11年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德里达培根绘画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被“延异”的语言*——德里达对索绪尔的批判再审视
百货们的囧事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