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拓展的两个新方法
2017-12-01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410012
薛 嘉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410012)
试论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拓展的两个新方法
薛 嘉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410012)
本文通过实践教学中所收获的感想,论述了当下艺术设计教学中关于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方法上的弊病,提出一套新的创新思维的教育方法。对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规律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如何依靠各人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及发生机制去刺激思维智能,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创新;思维拓展;逆向拆解;语汇分类
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
作为教师,我们总在抱怨中国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每年大四毕业展得出的成果总在几个相似的范畴中:民间传统艺术再应用、当前潮流文化复刻、环境问题反思等等。学生的作品内容近似,这并不可怕,最叫人担心的是每一年学生作品在风格、表现、展示上的雷同。
通过实际授课及学生调研得知,导致以上问题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教授学生设计的理论、发展趋势、功效等方面,忽略了学生独创能力大培养,尤其是创造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是,现有教育体制的桎梏,艺术院校相对死板的教育模式固化了学生的头脑,为求获得学分,习惯于去模仿,甚至是抄袭。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只灌输理论知识已经毫无意义。在设计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创造”的问题。艺术设计中创造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贯穿于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始终。设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既具有创造性,又有理性的一面。因此,设计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站在思维的角度上说,创造性思维亦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统一。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的崭新观念或形式展现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探索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思维拓展得出的成果即是我们常说的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够主动寻找新颖的解决办法的思维方式。研究者对其作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归纳出诸如5W2H、黑想法、白箱法、六顶帽子法等创新思维法则。但笔者认为,加以条理化、规范化的思维法则依然是基于理论基础上,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的效果欠佳。学生在操作一个实际设计案例时,难以像代入数学公式解决习题般将概念化的理论法则运用到真实的创意活动中,更多的还是调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储备。
因此,我们首先将创新的概念做一个更为明确的定义——创新,即是事物新颖的组合或者组合方式。这样定义的好处是让学生清楚,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新并非指要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从未在世界上出现过的观念或事物。而是将创新的重点放在突破前人已有的对观点的表达方式或对事物的展示方法。创新,实则是已有因素与条件的重新打散与组合。
笔者根据近年来实践教学以及对众多学生的摸底后,得出两条较为朴实、易用的创新思维教学观念:
1.逆向拆解,针对所有学生,培养其认知他人思维方式与思索过程的能力。
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强调专业性的同时,也应使思维的发展不受专业因素的制约。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设计范例,除开本身具有的欣赏价值,更需要学生从中学习原作者的创作过程:运用逆向拆解的方法,由教师引导,将所给出的范例从得出的成果反向推导出原作者在创作时引发的灵感、产生的观念、思维的变迁细则等等,挖掘出原作者在设计之初的状态。这种挖掘甚至可能企及作者个人的性格、知识背景或生活经历。
这种逆向推导过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在进行一个设计过程时,由最初到结果所可能产生的想法及观念应如何梳理;体会不同人在面对课题时,思维发散的特点;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不自觉地与原作者进行比照,在经历他人思维过程的同时,学会对自我的认知。
2.语汇分类方法,针对单一学生,教师有所区别的培养不同类型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相同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式。如果教师用相同的方式教授讲解,结果可能是有的学生能顺利适应,有的学生却感觉无所适从,甚至盲目跟从。在教授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分析和体味他人的思维过程的同时,对自身头脑思维方式有更清晰的认识,开发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而不是由于认知不够,转而去复制他人的思维成果。
思维有多种方式,学生创新思维中相异的特点是极需教师关注的。如何基本区分学生类型,笔者在图形创意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堂游戏:
第一步,请任意写出一组十位数的数字(0——9之间),如:0 9 2 7 3 6 9 0 1 5
第二步,由项链两个数字的坐标在图表中分别找出对应的文字(见图1)。先看横轴,再看纵轴。如:0-9(灰)2-7(血)3-6(书)9-0(大)1-5(她)
第三步,运动所得的五个汉字充分展开你的想象,组成完整的句子,数量为五个或更多,每句都必须包含这五个汉字。
第四步,与其他同学对比,看看大家都习惯于怎样的联想、组合概念的方式。明确自己适于培养和利用的联想风格。
第五步,根据所写的句子,完成创意图形。
以下,提供三位学生在课堂游戏时所的出的结果:
(1) 她收到一封大灰狼用血写的情书。(动词跳跃式)
(2) 她看到布满灰尘的书架间有大片血渗出。(名词组词式)
(3) 在暗灰色的大山脚下,她从血色残阳的深处缓缓走来,就像是书画中的人物一般。(形容词描述式)
在以往的创意教学课堂名学生们最大的难题不是绘画能力有限,而是不知道该画什么,该表达什么。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学生的头脑中闪现出很多点子,却往往不能把这些闪动的灵感抓住,加以利用和进一步完善。教师在引导学生时,也仅仅只能从自有的思维拓展习惯出发,而不能对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个游戏实际是为了解决教师对不同学生创新思维特点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发散的个人观察力和理解力加以系统训练,成为一种活跃的思维方式,并培养成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一种服务于设计专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服务于设计,却又不局限在设计本身。尽管作为一个抽象的存在,但是通过分析的可以从作品中将它具体化的。
根据游戏的结果所知,学生的思维贯连模式基本分为三类:动词跳跃式、名词组词式、形容词描述式。
(1)动词类学生的思维活动跳跃,不拘一格。在进行创新思维时,并不受固有观念的影响。但是由于思维的活跃,往往容易忽略细节。
(2)名词类学生思维较为懒惰,易受固有观念的禁锢。与动词类学生不同的是,在联想创造的过程中,易惯性思维。
(3)形容词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处于前两类学生的中庸位置。但对事物敏锐的感知能力,使他们在创作与设计的实际操作中也能表现不俗。
不同的创新思维模式,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及不同的思维出发机制影响的。心理机制的触发点在大学生的年龄层面已经相对成型,很难更改。而知识储备则能够后天完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中涉及到大量的文化直觉,只有在占有大量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的基础上才会调动文化直觉,感知社会、体察世界。形容词类学生正因为此才能在创新思维方面显得比较出众。
教师在教学时因引导形容词类学生更积极的调动自身文化内涵,并不受到浅显的显性知识影响。动词类学生一般而言,知识储备量不够,教师应要求其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名词类学生在创新思维上的劣势,只能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积极获取知识的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
以上,只是笔者在近年实践教学中所得到的粗浅感受。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不仅仅是单纯的形象或逻辑思维。仍需要在思维、心理、视觉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本文对艺术设计学生在创造与创新思维教育方面所得到的经验,希望能在高校教学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创新思维拓展的重视。
[1]吕焕琴.浅谈平面设计的教学与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8).
[2]郑建启,李翔编著.设计方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牡,2006 .
[3]卢明森主编.创新思维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周利群.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薛嘉,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从事大学艺术设计教学七年,致力于将艺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