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曼”到底有没有觉醒?
——电影《驴得水》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2017-07-13俞香云杭州师范大学杭州311121
⊙俞香云[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 311121]
“张一曼”到底有没有觉醒?——电影《驴得水》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俞香云[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 311121]
张一曼盲从孙校长,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把性放纵当作性解放,软弱没有反抗精神,她没有真正的“身体和意识的双重觉醒”。她的性放纵和自我牺牲其实分别是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性解放”和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自我牺牲”的一种误读。
《驴得水》 张一曼 觉醒
《驴得水》这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小成本电影以一个深刻揭示人性弱点的好故事在国产电影普遍缺乏好故事和深思想的当下显得出类拔萃、引人注目,豆瓣评分是8.4分,成为2016年热议的影片,这在烂片层出不穷、观众吐槽猛烈、电影票房零增长的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驴得水》的影评关于“张一曼”这个人物形象,有很多赞美,有人认为是“善的坚持:浪荡表现下的单纯”,大多学者认为张一曼是“身体与意识双重觉醒的女性”。那么张一曼到底有没有觉醒呢?本文联系中国近现代妇女解放思潮来分析张一曼到底有没有真正觉醒。
一、张一曼的身体与意识都没有真正觉醒
电影《驴得水》的故事是由一系列连环套式的谎言构成,为了掩盖一个肇始的谎言,产生了无数个新谎言,正验证了一句俗话:撒一个谎,就得用一千个谎去圆。故事讲述了在1942年,中国四位知识分子孙校长、裴魁山、周铁男和张一曼怀抱教育救国的伟大理想去缺水的农村地区创办了三民小学。为了养活拉水的黑驴,孙校长虚报了一个不存在的“吕得水”老师吃空饷。教育部特派员来查“吕得水”,孙校长找来一字不识的铜匠冒充英语教师“吕得水”,铜匠用方言冒充英语顺利骗过不懂英语的特派员,铜匠被特派员吹捧为农村教育家,并申请美国慈善家罗斯的资助金。孙校长在得知美国人罗斯要亲自来看“吕得水”,知道铜匠的方言不能再当英语骗过美国人,于是说出了真相。特派员在得知真相后,为了得到美国人罗斯的资助金,决定跟教师们一起继续编织谎言欺骗罗斯。谎言大厦被一层层筑成,最终被铜匠老婆揭穿。故事结局是特派员被调查,老师们被处分,学校保留,孙校长还是校长,裴魁山和周铁男继续任教,只有张一曼疯了,最后一声枪响暗示她自杀了。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反讽的问题,即这些知识分子的理想是要改变中国农民的“贪、愚、弱、私”,但是随着故事的一步步展开,人性被一次次拷问,如洋葱般被一层层剥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知识分子们自身的贪愚弱私,正应了剧中人物裴魁山的话——“中国最缺少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这个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人性的深层次弱点,令人震撼,也让观众领悟到一个道理,即做事要有原则,做人要有底线。
影片的女主角张一曼是一位年轻、美丽、大方的女教师,在剧中的主要遭遇是她在完全出于追求性的快乐而没有感情的情况下,先后与两个男人发生了性关系,并断然拒绝了他们的求爱,然后遭到了两个男人的疯狂报复,导致发疯,最后自杀。张一曼先与男教师裴魁山有性关系,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后与铜匠发生性关系,主动说服铜匠照相,并为了顾全大局让铜匠对她死心,辱骂铜匠“你在我心里就是牲口”;结果是张一曼遭到了裴魁山和铜匠的疯狂报复。铜匠要求校长开除张一曼,不成之后,答应每个人辱骂她直至让他满意,于是裴魁山借故当众辱骂她是“婊子”“贱货”“公共厕所”等;铜匠还要求校长剪掉她的头发,一直剪到让他满意为止,最后,张一曼看到镜子里头发被剪得乱七八糟的自己,疯了。疯了之后的张一曼差点遭到特派员下属侯警官的强暴,而近在咫尺的周铁男却蜷缩在一旁不敢施救。影片的最后以一声枪响暗示张一曼自杀了。张一曼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物形象,也是人性的一面镜子,照见男人们的自私、恶毒、贪婪和软弱,影片通过张一曼被一步步毁灭的过程揭示出人性的丑陋和悲哀。
影片塑造的张一曼初看是美好的,仿佛是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的先进代表,美丽、善良、大方、单纯,穿着高开衩的旗袍,在阳光下的花丛中唱着婉转的情歌,在操场上的灯光下与校长翩翩起舞,影片给了很多画面展示她的美丽,但深入分析她的行为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张一曼的思想、行为和性格归纳起来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张一曼对于孙校长的话从来不过脑子就支持,根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其实孙校长为了保住学校实现自己的梦想,一直在利用张一曼,他默许张一曼说服铜匠,劝说她在铜匠老婆面前承认与铜匠有染,再执行铜匠的报复行为剪掉她的头发,直接导致她发疯。孙校长是张一曼一步步走向毁灭的真正推手。孙校长拿着“做大事不拘小节”的借口,做事不遵守原则,制造谎言,掩盖谎言,盲目自信,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一步步把大家带上歪路,导致所有人受伤,完全是思路不清、糊里糊涂、管理无方。但是张一曼从未质疑和劝阻过校长,而是积极配合校长掩盖谎言,直至被逼疯都没有任何质疑和反抗。相反,张一曼从不听取裴魁山的意见,其实裴魁山在没有受到张一曼与铜匠事件的影响之前,他相对来说是很清醒的,他没有盲从校长,而是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比如,他反对校长设置奖学金吸引学生来上学,主张利用放假休息时间挨家挨户做失学家长的工作;反对校长找铜匠冒充“吕得水”,主张如实汇报情况;他说中国最缺少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这些都反映出裴魁山有独立思考和判断,比较清醒。而且在片头驴棚着火的救火场景中,只有裴魁山用土埋的方式是对的,周铁男用笤帚拍打,张一曼用树枝挑,而且她站到驴棚中央,都是错误的,尤其错误的是校长夹着被子或床单来救火,纯属添乱。但是张一曼从来不听取裴魁山的意见,他一说自己的意见,张一曼就以对眼的游戏转移话题,她与有勇无谋的周铁男一样只听孙校长的话,盲从校长。
第二,把性放纵当作性解放。张一曼主动追求性的享受和快乐,没有受贞操观念的束缚,甚至可以把性与爱分开。她对裴魁山和铜匠都没有感情,但并不妨碍她跟他们上床。张一曼对于裴魁山一直没好感,但乐意与他有性事。张一曼初见铜匠就把腿架到他腿上,勾引他,对于陌生的愚昧的铜匠立即产生性欲,正如她所说:“只要是个男人就行。”这种完全没有感情基础和精神要求的性,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解放,而是一种性放纵或是性堕落。张一曼不在乎别人说她淫荡,坦然地说“我就是这么个人”,对自己的放纵行为没有认识,也不清楚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特派员说:“你们每个人档案里都有污点。”张一曼一脸无辜地说:“我没有污点吧?”特派员不以为然地说:“你就不用我说了吧。”张一曼不知道性关系应该是建立在有感情的基础上,至少是有好感的基础上,否则就是动物性本能的放纵了,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正如裴魁山所说:“你是在伤害自己。”张一曼把性关系想得太简单,以为只是享受快乐,没有认识到性关系背后的人际关系,她对男人没有深入了解,对男权社会也没有深入思考,只是图一时放纵的快乐,结果遭到男人们的疯狂报复。
第三,软弱,没有反抗精神。张一曼从始至终没有想过揭穿谎言,一直盲从校长掩盖谎言,在遭受裴魁山和铜匠的辱骂、剪头发等侮辱伤害时没有一点反抗,任人摆布,直至被逼疯都没有任何反抗,最后的自杀也是懦弱的表现。
张一曼思想、行为和性格上的这三个鲜明特点说明她是无知、放纵和软弱的,她的单纯其实就是无知,根本没有“身体与意识的双重觉醒”。
二、张一曼的性放纵与自我牺牲是对近现代妇女解放思潮的误读
张一曼为何会性放纵,真的是天性淫荡,如她自己所说“我就是这么个人”吗?又为何如此软弱不反抗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文追溯张一曼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寻找她性格形成的原因。故事发生在1942年,剧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张一曼作为女性知识分子,肯定会受到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矛头是指向封建思想,反封建是其主要内容,其中有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中国妇女应该是最受封建制度和思想压迫的群体,从裹小脚的陋习到“三纲五常”,深受封建思想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迫害,所以中国妇女自然会成为反封建思潮的拥护者,于是便诞生了五四妇女解放思潮,提倡女性解放。“新文化人在倡导妇女解放的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女性人格的重塑和人生观的改造,以此为逻辑起点和中心环节来探讨妇女问题。而在女性人格的重塑中,他们尤其关注贞操问题和恋爱、婚姻问题,号召广大女性冲破封建礼教、旧式家庭和包办婚姻的禁锢,争取自身的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因此,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最为重要的现实影响,是唤醒知识女性反抗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斗争觉悟。”正是在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的浸染下,才有张一曼在性方面的开放,没有贞操观念,追求性的快乐,甚至能把性和爱分开,不在乎别人说自己淫荡,坦然说“我就是这么个人”。张一曼纯粹追求性的享受,没有爱情因素,这并不是真正的妇女个性解放,而是一种误解,从封建社会妇女对性的极端保守走向性放纵,从一个错误的极端走向另一个错误的极端。张一曼正如很多五四时期的女性一样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个性解放,错误地把性放纵当作性解放。五四时期的女性渴望个性解放,但是在经济上没能独立,在思想上没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她们对现实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认清男权社会的本质,只有被时代思潮裹挟着的盲从和误解。张一曼没有自己的主张,盲从校长的一切安排,在思想上依附于男性,她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结果却成了谎言风暴中的牺牲品。张一曼的悲剧是很多中国女性误读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走向悲剧的一个缩影。当然即使不是误读,女性在一个强大的男权社会里,追求个性解放,实现的可能性也很小。鲁迅说过娜拉出走怎样,要么堕落,要么回来。女性在经济和思想上没有完全摆脱男性而独立,出走也不能解决问题。正如鲁迅笔下的子君,子君冲破封建家庭与涓生自由恋爱,但爱情却在缺少柴米油盐的日子中消耗殆尽。
第二个问题是张一曼在遭受男人们的侮辱伤害时没有任何反抗,为何如此软弱?相比之下,影片塑造的另外两位女性——铜匠老婆和孙佳都是具有反抗精神的。铜匠老婆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泼妇,为了捍卫自己的婚姻,找到学校和婚礼现场闹事,最终揭穿了谎言,捍卫了自己的利益,她有着本能的无畏和反抗精神。孙佳是个十八岁的女学生,单纯、清醒而勇敢,一次次想揭穿谎言,最终被男人们强行阻止,对于周铁男说服她扮演铜匠未婚妻,誓死不从,并想在罗斯面前揭露真相,无奈迫于父亲的苦求而最终妥协,孙佳的妥协基于亲情的难以割舍是可以理解的。孙佳在影片最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过去的就让它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这句话是对旧制度、旧思想的一种深刻反思和决裂。孙佳最后去了延安。这一切说明孙佳才是真正的新女性的代表。孙佳穿新式服装也是她具有新思想的一种表现。铜匠老婆是本能的反抗,孙佳是有意识的反抗,张一曼作为知识分子却丧失了反抗精神。
如果说张一曼的软弱从表面看是为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似乎是受到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解放思潮所提倡的“突出群体意识和牺牲精神”的影响。有学者把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和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思潮做了对比,指出:“前者(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是个性主义人生观的体现,主要着眼于女性的人格重塑和个性解放,后者(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是‘国民’意识的产物,更注重女性的政治觉醒和社会参与;前者更突出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后者更突出群体意识和牺牲精神。”但是张一曼并没有判断校长的行为是否合理,也没有反思谎言的合理性,只是盲从校长,所以张一曼的自我牺牲是建立在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下的一种盲从校长的自我牺牲,是没有理性思考的盲目牺牲。张一曼在性上的开放,是受到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在后期不反抗是受到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牺牲精神”的影响,但是都不是先进的启蒙,而是错误的误读,自然导致的结果不是新生而是毁灭。张一曼并不是受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影响的新女性,而是被二者误导的旧女性。无论是辛亥革命时期或是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解放思潮都是由男性知识分子最先设定或是引进西方妇女解放思潮而倡导的,女性多是盲目响应,并没有深入反思和真正理解,因此没有真正的独立和觉醒。《驴得水》是一曲人性弱点的悲歌,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女性错误理解妇女解放思潮走入人生窘境的悲歌。
张一曼的性放纵和自我牺牲其实分别是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个性解放”和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牺牲精神”的一种误读。张一曼根本不是“身体与意识的双重觉醒”的新女性,而是旧女性,正如她一直穿着旗袍而不是新式服装。这种误读在强大的男权社会中导致的结果自然是女性的毁灭而不是新生。人们对于张一曼的赞美不是出于对美的向往,而更多的是对于弱者的同情罢了。
① 孙海英:《人性嬗变·善的坚持·继承传统——话剧〈驴得水〉的剧情解读》,《戏剧文学》2013年第7期。
② 原文泰:《“争议”的变动——〈驴得水〉的文本内外》,《当代电影》2016年第12期。
③④ 吴效马:《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的特点》,《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作 者:
俞香云,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