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北京文化视域下的《老炮儿》之“理儿”

2017-07-13钱佳钰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

名作欣赏 2017年15期
关键词:老炮儿六爷炮儿

⊙钱佳钰[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122]

老北京文化视域下的《老炮儿》之“理儿”

⊙钱佳钰[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122]

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逐渐增多,以怀旧叙述策略为主的电影题材,已成为日前电影环境下争相效仿的主题。电影《老炮儿》则是从市井阶层的普通人物“六爷”出发,以“说理儿”这一话语诉求为线索,凸显出北京土著与新兴权贵两个阶层之间的冲突与较量,反映社会底层人物对政治、文化、生活的游离与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主人公实现心灵世界的精神突围,揭示了中国道德信仰与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社会现实中的生存状态。本文将从老北京这一特殊的文化视域出发,放大对“说理儿”的探讨与解读,开掘电影创作背后“理儿”的精神内涵。

说理儿 老北京 文化视域 社会隐喻

“北京话中,老炮儿是指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换句话说就是老去的古惑仔。”由管虎导演、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凭借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作为老炮儿之一的“六爷”,在剧中通过对“说理儿”的坚持,不断促成矛盾的升级和转化。人物表现出的个人追忆、体悟与反思,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挣扎和精神突围,展现了影片创作者在现代文明与传统观念关系之间的考量和博弈,形成了一条由浅入深、由个体冲突上升至道义审视和对文化观、道德观重新解读的主题脉络。

一、电影中的老北京文化视域显现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现代经济发展格局中也处于重要地位。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汇的纽带,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虽然时代变迁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是对北京而言,其独特的文化性格已深入到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道德标准和思维习惯之中了。

北京独特的文化视域一方面表现在幽默调侃的京味儿语言。京味儿浓郁的言语腔调是老北京文化视域在电影中的初次表征。首先,电影中“炸猫”“局气”“嗅蜜”“号儿里”“吃馅儿”等儿话韵调和北京方言的运用,体现着北京人话里的幽默和含蓄。其次,富有特色的人物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地域文化在电影中的意蕴。例如“灯罩儿”为人老实但行事扭捏,“闷三儿”话少但性格耿直,“话匣子”讲话直白,京骂噎人。人物典型的性格特点与老北京特有的外号风格相结合,展现了电影创作者的情感倾向,增添了喜剧色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属“六爷”的“爷”了,在词典里的解释,“爷”除了专指“父亲”“祖父”“神灵”外,也常用于“旧时对男性尊长的敬称”或“自矜之称”。这不仅隐含着北京文明中对于男性气质的青睐,还体现出北京文化对古代宫廷文化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变迁中的时代观念。

北京独特的文化视域另一方面表现在独有的“顽主”形象和行为方式上。曾经称霸一方的“六爷”喜欢管闲事,与各种人讲理,他圆滑忍耐,世故温情,骨子里带有曾经辉煌时代留下的偏执、韬晦、优越感和责任感,例如对朋友的鼎力相救、父辈式的管教等。这与北京特有的士大夫文化、宫廷文化、胡同里的市井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物造型则多以军大衣、皮夹克为主,其手持旱烟,提笼架鸟的生活习惯也处处彰显着老北京风味,茬架时的军刺更是富有时代记忆,体现了人物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中京味儿文化的传承,以及传统信仰的留存。

作为贯穿整部电影的核心命题——理儿的辨析,则是老北京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它将个体的行为冲突上升至社会阶层对各种观念的革命性争论。

二、老北京文化视域下老炮儿之理的社会隐喻

“理,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其内涵包括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所谓“讲理儿”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对违背日常行为准则或对有别于主体本身思想常态而发出的质疑或控诉,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个社会阶层特有的办事风格和价值取向。作为情感外化平台的电影,其特定的故事背景和强烈的剧情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启发创作者对“理儿”的争辩,从而表达出令人深思的文化主题和社会隐喻。

1.官民关系背后的体制缺失

在电影前段,灯罩儿、六爷、城管队共同再现了生活中小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张队态度的两面性,以及不同围观人群的不同言语表达,都是管虎对执法冲突中的社会情景还原,展现了各社会阶层的意识分裂,同时也为后来更为激烈的官民冲突埋下伏笔。影片中官二代小飞等人与六爷的对峙是展现官民关系的重要线索。面对官二代的嘲笑、欺辱、强权势力下的欺压,这位市井英雄逐渐由以前的倔强、强势沦落为脆弱、狭隘的生活失败者,也指向世俗权力下公平正义的无力感,反映了底层人民在面对道德和法律缺失时的忧思和无奈。

同时,在影片中底层与权贵之间的“理”的较量,也表明了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互相转换和包容,更说明了在社会转型中,道德根基的重要性。电影最后,老炮儿在冰湖上倒下的场景,虽然展现了“老理儿”在时代交替中的无处可走,以及对物质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极端妥协,但是六爷的赴约并不是为了“茬架”(北京话,指预约的打架),而是为了重建道德秩序,为了坚守道德信仰。这种来自底层民众的尊严和对道义精神的责任,对于当下金钱为主、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来说,是一次更为深刻的人性关注和道德反思,体现了人的本真和尊严。湖对岸龚叔在老炮儿亮剑时凝固的表情以及最后小飞看见六爷时眼底的敬畏和愧疚,表现出小人物在面对强权时的牺牲和不屈。这种不屈和牺牲虽然表面上展现了六爷的勇敢无畏,实则却是以个人生命为代价的彻底妥协,指明了当下社会以钱为贵、权力至上的真实现状。

“影片人物的冲突不仅仅是个人利益的冲撞,更是不复从前的公序良俗、道义规矩与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的碰撞,信仰的崩塌与重建,文化的断裂与承接。”这种“理儿”是北京土著的市井阶层与新兴权贵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同时也更深层次地指向传统道德信仰与新时期官民关系的审视与反思。

2.传统观念下代际关系的分流

如果说阶级双方对“理儿”的较量是人性在权力时代中的突围,是管虎关照底层人民的结果;那么,影片最后小飞对六爷的态度转变、晓波借鹦鹉之口对六爷叫“爸”的结局,则是导演通过“说理儿”对现代社会中代际关系的深层书写和无限思考。

影片以六爷救子为故事主线,借父子之间脆弱的情感纽带,反映了新时代下传统父权观念造成的家庭危机和亲子隔膜。在二人饭馆谈心说理这一幕中,晓波大喊“张学军”时的抱怨、六爷下跪磕头的情绪激化,到晓波按住六爷的背重建父子关系,以至双方和解后,六爷对长幼之间酒杯高低的计较和儿子的无奈都展现了新时期下父权观念的动摇与崩塌。随着现实社会中传统家庭观念的瓦解,电影创作者也从家庭这一母题中引发了对现代家庭关系、功能和形态的探索。虽然六爷爱子心切,却失于表达,父子之间缺乏交流,家庭结构流于表层。作为官二代的谭小飞,也不可避免地缺失了父爱。其父在电影中始终是一个权力的幕后掌控者,在个人账单流出、小飞禁足、小飞撞人等关键片段中,他均没有现身,只通过龚叔采取强硬的暴力手段和金钱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却没有表现出对孩子极端行为的关心和理解,反映出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角色的缺失和亲子关系的疏离。

在与小飞等官二代的对峙中,老炮儿们在身体状况和思想观念上的退隐都象征着“父亲”话语权在新时代社会结构中的消解。面对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隐匿于胡同之中的市井文化,已与酒吧林立等现代都市风貌脱节。小飞手里的豪车剐蹭,在灯罩儿嘴里不过是几十块钱一桶漆的事。老一辈人群与新一代之间的矛盾和磨合,体现了“父子”这一关系符号在新时期家庭网络中的拆解,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挑战。

老北京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管虎利用北京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现代观念兼具的特点,通过对“理儿”的不断解读和重塑,展现自身对城市变化的感受,体现了电影创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关注,对社会小人物的生存关照,对政治黑暗的揭露。在新旧群体对“理儿”的争辩中,电影折射出的是社会精神、社会文化以及社会道德的转变和多元。

①③ 周颖:《聚义江湖:华人本土心理学视阈下的电影〈老炮儿〉》,《东南传播》2016年第4期。

② 详见百度百科:老炮儿,网址:http://baike.baidu.com.

[1]朱丹.舐犊情深:北京地域文化下的《老炮儿》[J].电影文学,2016(6).

[2]蔡晓芳.“镜”城:电影中的北京记忆与想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百度百科.老炮儿[OL].http://baike.baidu.com.

[4]周颖.聚义江湖:华人本土心理学视阈下的电影《老炮儿》[J].东南传播,2016(4).

[5]闫琨骜.时空交错下的心灵碰撞——评电影《老炮儿》[J].影视观察,2016(2).

[6]程波,刘馨培.《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J].电影新作,2016(1).

[7]万传法.《老炮儿》:从“规矩”之约到“道义”之学[J].电影批评,2016(2).

[8]张冰洁.《老炮儿》:时代交替下的意识形态解析[J].影视观察,2016(10).

作 者:

钱佳钰,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

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老炮儿六爷炮儿
六爷的天书
六爷的天书
六爷的天书
石魂
《老炮儿》延期放映1个月 最低票价10元
电竞“老炮儿”
小城老炮儿
《老炮儿》,迟暮英雄的挽歌
《老炮儿》:北京人的情,中国人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