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路径研究①
2017-07-13费松天
摘 要:“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核心是人在其中所发挥的创造力,而高等院校是人才的聚集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提供新鲜血液。本文通过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有效结合,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路径,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关键词:高等院校 服务 文化创意 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a)-189-02
近年来国家大力号召,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与文化实际,纷纷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促使地方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与壮大,涌现了一批具有亮点与特色的文化创意企业,开辟了一块大众创业创新的新阵地。目前从全国各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可喜之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年增加,效益明显提升”,但发展中劣势也较为突出“文化产品较为低端,创新性差,竞争力不强;各地资源缺乏有效规划和整合,重复现象严重;对传统文化资源内涵发掘不够,发展后劲乏力等”。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个显著原因却是相关人才的缺乏。我们从各地制定的规划中不难发现,大家已经意识到人才需求成为发展中共同遇到的关键问题,制约了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也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和智者集聚的地方,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更接地气,高等院校朝着“技术型”、“应用型”、“教学型”或“研究型”的定位而建设,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服务地方、教学与实践等多方面努力探索,积极参与融入地方文化和经济的研究与开发,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研究提供必要支持,提高“产学研”的转换率。高等院校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智力支持,服务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人才培养,完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增强服务社会功能;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深入创新文化内涵发展挖掘,实现文化大繁荣。
如何将高等院校自身优势与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尽而反哺高等院校,实现双赢。通过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现状的了解,对多家高等院校的走访和资料收集,笔者认为高等院校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提高主动融入服务地方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意识
高等院校发展应该具有前瞻性,作为文化的引领者,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应具备服务意识和态度,由内而外的推动发展。
1.1 内部蓄势
高等院校应该上下统一思想,整合内部相关资源,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制定可行性方案,落实相关配套措施。可以借鉴个别高校为融入和服务地方专门成立了社会服务中心,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这项,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在切实提高师生参与热情,推出科研方面的激励机制。通过多年坚持,学校内部资源可得到有效整合,建成多支职称合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并重的教师队伍,同时积极动员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逐步形成了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和实力。
1.2 外部发力
高等院校应放下姿态,主动对接,与地方政府和文化创意企业开展合作,深入了解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与地方政府合作可以从宏观到具体实施项目,以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在配合地方政府政策与目标制定过程中,高等院校专家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贴近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注重创意性、整体性与系统性,提供指导意见,突破政绩工程。与企业合作开发内容可丰富、形式可多样。企业在文化产品开发推广时,高等院校专家除了要考虑企业运行成本,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提高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意识,克服短期利益而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2 加强培养适合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
每个高等院校都有着自己明确的办学定位,优良的教学科研水平,最终要看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受到社会发展的欢迎。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要明确各自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对地方文化创意人才需求进一步了解,制定系统的课程设置,强化能力培养,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能运营、善创意的人才队伍。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经济人才主要需要技能型、应用型和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应具备专业操作技能,需要学生能够静心制作,熟练的将新研发的或者是传统文化产品给予直观展现,制作成品能投入市场,一般是一线的文化产业制作者,这类人才需求量最大,高职院校培养较多。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一定文化创意专业技能,又要有一定的管理运营能力,能把握市场需求,为文化产品改进和市场销售渠道的拓宽献计献策,属于复合型人才,一般是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中坚力量,本科院校培养较多。研究型人才,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经济中较为高端层次的人才,具备熟悉整个产业经济,并能提供一些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建议,系统开发和挖掘创意产品的能力,以此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整个产业经济升级,具有一定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等院校培养较多。
3 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阵地
高等院校有着另外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理应为地方文化做代言。地方文化发展成为产业经济需要通过创新的传播方式让它时时焕发青春动力,让更多的人所熟知和接受,特别是有些传统文化更需要有心人传承和发扬。
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中,积淀了具有一定地方文化特质的精神,集合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文化培育、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成为推动地方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和宣传阵地。学校层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组织不同层面的文化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开辟文化产业园等形式,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經济发展搭建良好平台,提升文化层次,扩大产业影响力。教师层面:组建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和宣讲团,积极参与开发研究和宣传,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学生层面:召集一批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关心和热爱的群体组建学生社团,通过走访、调研,收集一手资料,文化下乡、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宣传普及。
4 发挥师生对地方文化消费的示范作用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和思潮发源地,师生不仅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无比的热情和激情,同时思想活跃敢于挑战,消费在时尚前沿,理应成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引领者。高等院校师生大都来自五湖四海,而且是今后的消费主体,一个人的消费观念形成势必影响周围一批人,影响一代人。因此,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要协同学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师生树立消费观念,不仅可以承担起对当地民众文化消费引领示范作用,还可以拓宽市场,带动更多的人熟悉、接触、消费。
5 实现师生的创业梦
目前,全国上下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等院校应牢牢守住眼前的这块宝贵资源,鼓励师生多年在校期间的劳动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创业梦想。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新鲜血液的加入,来提升活力,更需要已经参与从事该行业的人不断坚持与努力。鼓励师生在文化创意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配套孵化,坚定他们对目标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巩固前期来之不易的成绩。通过创业精神来激发师生对地方文化进一步探析,寻求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培育并能留住一批长期从事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总之,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文化研究和文化服务的优势,探寻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彼此积极主动的创造条件,开展多角度、深层次的合作,为实现地方文化創意产业经济的大繁荣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11-10-25.
[2] 樊丽.辽宁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研[J].学园,2014(32).
[3] 马秀丽.河北省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路径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
[4] 刘亚娟,刘建国.高校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的思考——以吉林省高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3(11).
[5] 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①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省教育 厅科研项目(Y201328605)。
作者简介:费松天(1980-),男,浙江慈溪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与民间艺术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