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及对策

2017-07-12何增明

绿色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图书互联网+互联网

何增明

摘要:从“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图书出版面临的环境谈起,分析了影响科技图书编校质量问题产生的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稿件很难做到“齐、清、定”,稿件质量受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影响明显,因出版节奏加快而很难严格执行出版流程。提出了要加强编校质量管理、要引导作者、要加强学习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26702

1 引言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在各个传统行业引起的变革对从业者产生了巨大震动,从根本上颠覆了众多传统行业的思维习惯与工作方式[1]。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重要技术,在当今时代,深刻地影响着出版业。科技图书的内容来源与互联网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互联网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互联网技术应用下作者和编辑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巨大改变,对科技图书编校质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作为当今的科技图书出版者,应深刻了解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找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 “互联网+”时代编校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稿件很难做到“齐、清、定”

“齐、清、定”是在传统出版流程中,出版社对作者提供手写稿件进入编辑出版环节时的要求,这三个字是出版行业为保证编辑出版质量、规范出版流程对作者交稿要求进行的精辟总结,是编辑要求作者交稿时必须遵守的原则。“齐”就是稿件是全的,不是只交了部分稿件;“清”就是稿件清清楚楚,没有涂抹书写不清楚的地方;“定”就是定稿,稿件交到出版社就不作大的改动。“齐、清、定”稿非常关键。“齐、清、定”,关系着编校质量的全部操作过程,它制约着后续的排版、校對质量[2]。编辑在“齐、清、定”稿上工作,就有一个好的基础,通过后续出版的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就能很顺畅地保证编校质量。在互联网时代,作者交给出版社的稿件普遍为电子稿,作者提交和修改稿件变得非常容易,交稿会出现多个版本,经常通过邮件、短信、QQ、微信等形式,对稿件进行补充、调整甚至文件整体或部分替换。在“齐、清、定”书稿到达出版社之前,编审工作就已经展开了[3]。这实际上就出现了不齐、不清、不定的情况。往往作者对稿件的变动与编辑审稿、校对和排版等工作交织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文字编辑极有可能顾此失彼,增加了编辑工作的工作量,图书的质量保证体系的保障作用受到了严重影响。当前,很多图书出现编校质量问题,与作者提交的稿件不能做到“齐、清、定”有非常大的关系。

2.2 稿件质量受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影响明显

与手写稿件时代相比,当前,稿件录入写作非常方便。很多稿件来自互联网或其他电子文件的复制粘贴现象也越来越多。互联网上的信息非常多,很多来源并不科学权威,甚至还有一些错误的信息。如果引用参考了这些资料,稿件自然就会存在质量隐患。也有很多稿件来自打字问题,没有经过专业校对。网络中的范用语出现在书稿之中也越来越明显。还有图片来自网络的现象也明显增加,一方面是侵犯别人著作权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印制质量。工具软件如OCR的大量应用,也埋藏着很多的编校“地雷”。图片的修图置字、排版软件转换过程中表格格式、上下标、正斜体等都容易产生相应的编校质量问题。对于这些现象,如果编辑没有高度的警惕性,不能在加工书稿的过程中采取针对性工作措施,自然会严重影响图书的编校质量。

2.3 出版节奏加快,很难严格执行出版流程

传统的出版中的“三审三校”流程,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措施。这也是出版行业积淀下来的保证编校质量的重要经验。在“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节奏明显加快。一本书的出版周期也明显缩短。现在编辑遇到急着要出书的稿件越来越多。出版节奏加快,传统的“三审三校”流程,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是“三审三校”流于形式,在每个审校环节停留的时间太短,因而在每个环节上不能起到充分把关的作用。二是“三审三校”流程与图书排版改版流程结合后,很有可能一审后就直接去改版了,二审、三审可能看到的是干干净净的校样,这样二审、三审很难对一审的工作进行评价,故而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二审、三审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这样既影响图书出版的效率,又不利于充分地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

3 提高科技图书编校质量的对策

3.1 加强编校质量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为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加强管理仍然十分重要。加强管理是保证科技图书的编校质量的首要措施。要充分认识“三审三校”制对于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性,把“三审三校”制切实落到实处,杜绝各种形式的虚假“三审三校”制。贯彻落实责任编辑制、责任校对制。加强对编辑校对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加强奖惩措施,增设编校质量检查环节。对质量优异者给予奖励,对于质量不合格的要有处罚措施。

3.2 要引导作者

科技图书的专业性很强,编校把关难度较大。与作者相比,编辑擅长之处是对文字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对于文字中专业性很强的内容,编辑肯定不如作者熟悉,对于这些内容,还需要作者在每个处理校样的环节配合把关。专业编辑大都有专业背景,对所编书稿中的专业内容也能与作者交流,对看出来的问题也需要与作者商榷。作者的配合对图书的质量非常重要。作者交稿后,在出版环节作者与编辑的沟通对于科技图书的编校质量影响巨大。所以要充分引导作者,发挥作者的作用,把好书稿质量关。当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作者要重点加以引导。一种是交完稿后,当甩手掌柜,认为自己的稿件质量很好、剩下的工作都是编辑的事。在这种情况下,编辑要通过细致的工作,真正发现稿件中的不足和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与作者沟通,让作者重视,进而对稿件再次进行认真把关。还有一类作者,非常地细致,书稿只要没有印制出版,就会对稿件不断地进行各种修改完善。对于这类细致的作者,编辑可以给予其修改的时间和空间,但对其要有规定和掌控,调整好工作流程,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工作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否则,编辑工作太被动,这种工作状态也可能顾此失彼,影响图书出版的进程和质量。

3.3 要加强学习

“互联网+”时代,编辑面临着信息的海洋,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编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把各种新技术和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资源用于对图书内容质量进行把关,从而提高图书的编辑质量。例如:学习使用微信、QQ、邮件、协同工作软件等沟通工具,高效率地沟通解决与图书编校质量相关的各种问题。利用网络上便捷的各种正规资源作为编辑校对工作的参考资料,如涉及科技名词,可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术语在线”网站免费查询;各种行业规范也可上网查询,现在免费可查的标准也越来越多;涉及植物学方面的资料,如《中国植物志》等也可以在网上免费查询;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络平台查询核对参考文献等信息是否正确等。黑马校对工具也可以通过不断添加词库变成得力的工具。不同的排版软件的转换和功能使用上也会对编校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也需要编辑不断学习了解。总之,“互联网+”时代,出版人要不断通过学习,与时俱进,与编辑校对工作结合,对提高编校的质量提供很多新思路和工作手段。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科技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这些都自然深刻地影响着科技图书的稿件质量和编校工作进程。作者和编校人员需要深刻认识和适应这些变化。对于出版人来说要注重加强编校质量管理、加强学习、引导作者,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对于科技图书编校质量的影响。无论时代怎么变,编辑对于专业的知识和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不能变[4]。

参考文献:

[1]王吉斌,彭 盾.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与互联网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6~13.

[2]阮光页.“齐清定”与图书质量[J].中国出版,1995(1):29~30.

[3]贾 超.策划编辑如何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出版工作[J].科技与出版,2016(1):39~41.

[4]刘甜甜.“互联网+”背景之下编校质量发展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6(10):46~47.

猜你喜欢

图书互联网+互联网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