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64排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及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2017-07-12魏小权徐承德
魏小权+徐承德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肝癌诊断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小肝癌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Optima660机型)检测和MRI增强扫描(BrivoMR355机型),对比其影像学检测结果中病灶数量、大小和强化特征,并且对比其检测的准确性。结果 70例患者中发现病灶89个,MRI增强扫描和64排螺旋CT检测针对小肝癌的检测准确率分别为100%和100%,两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增强扫描和64排螺旋CT针对小肝癌的检测结果均有强化特显,综合来看MRI增强扫描检测更加犹豫64排螺旋CT检测。
关键词:64排螺旋CT;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172-02
小肝癌又称早期肝癌或亚临床肝癌,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小肝癌是肝细胞癌中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 cm或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 cm的肝癌。随着肝癌程度加重,癌细胞结节体积增大,其治疗方式和愈后效果也有明显差异[1]。因此,针对小肝癌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和高强度MRI在肝占位疾病中有着重要的运用,帮助提高了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率[2]。本研究针对采用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和高强度MRI检测技术在小肝癌疾病检出中的检测准确性和诊断效果做出对比,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58例,女性12例;年龄24~87岁,平均年龄(52.4±5.9)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病程(2.7±0.4)年。47例患者病灶经手术病例检测确诊,23例患者病灶经介入手术证实。甲胎蛋白(AFP)阳性68例,其中14例患者AFP大于1000 ug/L,41例患者400 ug/L 1.2入排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为乙肝病毒感染并伴不同程度肝硬化者;②排除妊娠期女性和生殖系统胚胎源性肿瘤和转移性肝癌;③所有患者在实施影像学检测和手术或肝臟穿刺前均未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④除肝脏疾病外患者不存在其他重大器官功能衰竭疾病;⑤本次实验患者均知情同意。 1.3方法 1.3.1 64排螺旋C增强扫描检测 CT检测采用Optima CT 660双源64排螺旋CT机,患者在参与检测前20 min口服50°~100°温开水充盈胃肠道,并在检测之前训练屏气呼吸要领,扫描参数:129 kV,270~300 ms,层厚7 mm,螺距3,患者取仰卧位,在屏气呼吸吸气末尾开始进行扫描,扫描范围自隔顶至肝肋下缘,调整窗宽和窗位,保障检测部位清晰可见。在常规平面扫描后,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以每秒3 ml的注射速度注射100 ml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碘海醇行动态增强扫描,分别在注射后25~30 s、55~60 s、150~180 s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全肝部位扫描,根据需要行多平面组,重组厚度为1.25 mm,无间距。 1.3.2 MRI检测 MRI采用光纤核磁共振(GE通用1.5 T核磁共振Brivo MR355)行影像学检测,患者取仰卧位,中心线位于剑突下缘,指导患者在吸气末开始检测扫描,先做常规平扫。多期动态扫描采用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技术,扫描参数:轴位扫描,TR2.6 ms,TE1.2 ms,反转时间5 ms,反转角度15°,接受宽带125 kHz,矩阵272×160,激励次数0.73,视野36 cm×40 cm,层厚0.44 cm,屏气时间21 s,即形成一次全肝容积扫描。平扫后使用MRI双管高压注射器以A管2 ml/s流速接0.1 mmol/kg剂量经肘静脉注射Gd-DTPA,B管注入20 ml生理盐水保障A管药液完全进入,于注射后18~20 s、61~64 s、175~180 s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全肝扫描。单期扫描时间为7 s,每期扫描80层,共扫描7期。并进行图像重组处理,包括MRI和最大强度投影重组。 2结果 2.1小肝癌病灶数量、大小、位置 70例患者中检测出病灶共96个,其中单发病灶57例,其病灶直径为0.35~3 cm;多发病灶13例,病灶最大直径总和≤3 cm,最小直径总和在1 cm左右。肝右叶病灶47例,肝左叶病灶23例。 2.2小肝癌在CT扫描中表现 肝动脉期检测出病灶77个,检出率为80.21%,其中52个明显均匀强化,17个不均匀强化,8个病灶均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检出病灶72个,检出率为75.00%,低密度灶为67个,11个呈稍高密度灶,剩余18个为等密度灶。延迟期检出病灶78个,检出率为81.25%,低密度灶81个,剩余为等密度灶。 2.3小肝癌在MRI扫描中表现 所有小肝癌病灶在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技术中均有显示。肝动脉期检测出病灶87例,检出率为90.63%,在MRI多期扫描中小肝癌存在不同种表现形式,并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消退。 经两种检测检出率对比,CT扫描检出率为86.46%;MRI检出率为90.63%,行χ2检测两者对比χ2=4.3590(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腹部螺旋CT和核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医学,其对小肝癌疾病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有明显的提高效果[3]。采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测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均能对肝癌有强化特性。 本研究中,针对同一患者群体采用64排螺旋CT和MRI核磁共振增强扫描两种方式,经常规平扫后根据仪器特点行动态增强扫描和多期增强扫描,得出小肝癌的典型增强扫描表现:肝动脉期明显强化成高密度和强信号,在正常肝实质仅呈现轻度强化或未强化状态;门静脉期肝实质强化达到顶峰,但肝病灶呈下降为低信号或低强度,体现了小肝癌疾病的速升速降特点。针对小肝癌病灶在肝动脉期的扫描检出率显示,采用核磁共振检测检出率明显高于采用64排螺旋CT检测检出率。 在核磁共振检测中由于采用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技术,其对肝动脉早期呈现情况抓取更加精确,在本实验中可知MRI检测动态增强动脉期有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以后病灶信号强度明显下降,但是仍容易与肝脏其他组织辨别。本研究中存在个别病灶强化模式为慢进慢出形式;另有个别病灶在各个时期均显示为低密度表现,说明病灶内可能存在供血表现。造成这种病灶表现的原因有多种可能,如存在瘤灶内坏死、脂变、瘤灶内血窦被肿瘤压迫、迂曲,血流通过缓慢或周围血管阻塞等影响血管供血等原因,使肿瘤呈现低密度。 本次研究表明,随着64排螺旋CT和MRI增强扫描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在小肝癌患者疾病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为患者诊断小肝癌疾病提供了更加可靠和有效的诊断依据。在两项影像学检查中,MRI检出率高于螺旋CT检测检出率,其检查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值得临床采用。 参考文献: [1]陈筛扣,曹琪,沈长兵,等.用64排螺旋CT诊断小肝癌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22):56-58. [2]丁伟伟,郭玉林,牛建栋,等.MR和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7):984-987. [3]张志军,黄桂芹.飞利浦16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方法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5(2):170-171.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