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进展研究
2017-07-12刘秀娇
刘秀娇
摘要:外科感染是医院感染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影响产生着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关于外科感染的相关诊治与护理取得了进展性的成就,大大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就对近年来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进展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为更好的预防感染的发生提供建议指导。
关键词:常见感染;护理;外科;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049-03
外科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科室,具有病种复杂、病患多、急症多的特点。外科术后感染也是临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之一,同时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增加住院费用和时间,还会使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大大增加,从而使医患矛盾激化[1]。近年来,不断增高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难以忽略的重要问题。因此,認识和了解外科感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诱发因素和发生部位,预防和护理对策就对外科感染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从而为患者的健康和社会效益创造效益。本次研究就对近年来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进展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为更好的预防感染的发生提供建议指导。
1外科感染概述
1.1外科感染概念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是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机体炎症反应理论,它是指机体由于外界多种因素作用而发生一系列的反应,炎性细胞趋化反应,同时多种细胞因子被合成释放,并与经过级联效应激发的多数细胞发生连锁反应的一系列反应。其中感染就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个因素,而外科感染又是指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感染和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外科疾病的 1/3~1/2,是外科疾病领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外科感染很多有明确病因,但有时也会出现全身性反应症状明显,但却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情况。现有研究结果发现,肠道细菌移位是一些感染很可能的引发因素。经门静脉扩散细菌和毒素进入到到血液中,直接经过级联效应或通过细胞因子介导,使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加重,同时还会引起导致肠道功能障碍。目前,外科感染主要为医院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获得性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和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等,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外科感染的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2-3]。
1.2外科感染的分类
1.2.1按感染的发生情况分,可分为继发感染、原发感染、条件性感染、混合感染、二重感染等。
1.2.2按照病原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可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其中非特异性感染又被称作一般感染或者化脓性感染,常见的是由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致病菌引起的全身高热、寒战及肌能障碍等症状和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而特异性感染一般是指如破伤风、结核病、气性坏疽等不同于一般感染的感染,通常是由于破伤风梭菌、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白念珠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4]。
1.2.3按照病程来分,可分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和亚急性感染。其中慢性感染是指持续时间一般在2个月以上的长期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进展较快,且病情明确的感染,通常情况下主要是3 w 内的非特异性感染为主。介于急性和慢性感染之间的感染被称作亚急性感染,可由急性感染迁延而来,或由于抵抗力弱或其他病毒毒力弱或者耐药性而引起。
1.3外科感染的特点
外科感染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由几种细菌共同作用引起,即使开始时一部分感染是单种细菌引起,但在病程不断发展中,常常会出现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大多数感染症状表现以局部表现更为突出;某个局部常常会成为感染比较集中的病变区域,且多数会引起脓肿形成、局部坏死,需手术介入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部分感染愈后会留有瘢痕以致影响功能[5]。
2外科感染临床护理进展
外科感染主要为医院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获得性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和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等,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外科感染理论以及感染相关的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2.1获得性肺炎
在所有医院感染中,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最高。其通常发生在建立人工呼吸的患者中,如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此类患者在救治工程中会出现插管、气管切开、胃酸浓度降低、误吸等状况,极易出现病菌侵入而发生感染的情况,再加上外科手术引起口咽细菌定植、其它各种外源性污染等。因此在护理时应该保证消毒及无菌操作,阻断外源性感染,防止口腔及咽部细菌定植和吸入[6]。
2.1.1支气管肺泡灌洗 支气管肺泡灌洗是与外科清创和局部引流排脓作用相似的,是ICU治疗顽固性肺部感染的常用操作方法,这种方法是可减少住院时间,增强抗炎效果。在护理上,熟悉患者病史,要和体温一致的灌洗液体温度,备好监护仪器、抢救设备及药品,灌洗后要注意排痰护理及监护。做好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各种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2.1.2阻断外源性感染 首先应保持消毒无菌条件应对各项侵入性操作,同时对呼吸机环路的管理必须进行加强。通常情况下,每七天要更换1次呼吸机环路,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建议至少每两天就要更换1次。若下呼吸道感染已经发生,则应增加管道更换的次数,保持在50°C左右的呼吸机湿化温度,这是由于较高温度能够抑制细菌定植繁殖。另外,为防止冷凝液流入呼吸道,呼吸机集水瓶要放在呼吸道最低位置。
2.1.3要保持口腔清洁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防止口腔及咽部细菌侵入患者的呼吸道。及时观察患者口腔的分泌物情况,并及时给予清理清除,特别是对于患者的双颊部和咽部,应该及时细致的观察,并根据口腔酸碱度,选用合适的清洗液。在患者不方便进食时,可以使用小号胃管持续喂食,并采取合适的体位,一般情况下多采用半卧位给予鼻饲。并也可将胃管插入空肠,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避免使胃液碱化作用[7]。
2.2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指尿路导管伴尿路感染,是仅次于肺部感染发病率的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未系统使用抗生素、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不良、留置导尿时间较长。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系统性使用后,导尿后6 d内尿路感染发病率降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大大增加耐药性的出现,不良反应的增加以及医疗费用的提高。因此应通过防止细菌在尿道口定植和防止外源性感染的方法减少留置导尿感染的感染情况。主要的措施有在尿道外口放置消毒海绵球、碘伏杀菌消毒、选择合适尿管材料以及肝素抗凝[8-11]。
2.3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2.3.1预防输液系统引起的感染。为减少感染的发生,应尽量减少连接,避免使用气针、三通开关,遵循简洁顺畅的连接方式,可使用一体化输液系统。
2.3.2预防导管感染。采用皮下隧道,且使用透明敷料覆盖表面,使用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并按时换药,防止细菌从导管皮肤入口的入侵。若出现感染可局部使用抗生素或者拔除导管重新置管,保持导管畅通,并冲洗导管使用0.9%NS或肝素稀释液。这样尽量缩短导管使用过程,避免导管尖端细菌生长,若长期使用要定时更换导管。保持无菌置管操作原则[12-15]。
2.4手术切口部位感染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与病室空气物品的污染、患者机体抵抗力、患者自身固有菌群及围术期的不当处理有关。
2.4.1重视空气消毒的效果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中空气消毒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及联合消毒法是现病房常用的空气消毒法。研究表明,紫外线和臭氧对空气消毒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但臭氧气味难于接受而紫外线具有穿透力差的缺点,有文献建议采用紫外线加二氧化氯和换气方法的联合消毒方法,杀灭率达到100%对空气中自然菌的[16]。
2.4.2良好的围术期护理 围术期处理中备皮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因为它关系到切口是否感染和术后创口愈合快慢。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备皮方法有脱毛剂备皮法、剃毛备皮法、不剃毛备皮法、推毛备皮法。对不涉及患者腋毛、头发、阴毛、手术部位毛发不超过1 cm时,没有必要剃毛。国内对剃毛与不剃毛备皮研究表明,不剃毛备皮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如必须剃毛的部位,尽量使用化学脱毛剂、采取减毛法或电动剃毛刀。研究表明化学脱毛剂有抗菌作用,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但使用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手术室备皮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因此备皮时间与手术时间越接近越好。对于术后手术切口的护理,有报道指出,术后不使用腹带组和术后使用腹带组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0和5.0,表明腹带可使切口处温度升高、潮湿、易污染,为细菌滋生繁殖提供温床。因此,术后不使用腹带,可以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率[17-20]。
2.4.3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是避免外源性感染,通过有效地无菌消毒措施,以及严格的无菌操作原则和规程,以大大的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从而可控的医疗风险的发生;同时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以及改善局部和全身状况,这就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饮食与营养计划,健康锻炼计划等,通过增强患者的机体康复能力和抵抗能力,而大大的降低感染的发生。
总之,认识和了解外科感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诱发因素和发生部位,预防和护理对策就对外科感染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对外科感染深刻的认知和预防不仅能够大大的提高治疗效果,有效地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和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病痛程度,同时还能够大大的减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从而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和激化,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21-22]。因此,认识和了解外科感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诱发因素和发生部位,预防和护理对策就对外科感染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从而为患者的健康和社会效益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谭莉芳.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进展研究[J].医学信息, 2013(11):707-707.
[2]李宗其,杨明成.浅析普外科临床常见问题及对策[J].大家健康旬刊, 2013, 7(3):58-58.
[3]蔚巧宁.普通外科术后感染与护理措施调查研究[J].河北医药, 2015(7):1100-1102.
[4]周爱华,郭玉生.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31(5):124-125.
[5]吴琼.浅析普外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 2013, 11(11):237-238.
[6]赵汝君.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3):193-194.
[7]董楠男.普外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5(33):290-291.
[8]宋意琼.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3, 11(3):249-250.
[9]林萍.手术前皮肤准备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1):19-22.
[10]曾娟琴, 韩斌德, 胡欣春,等. 尿道注入碘伏消毒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 12(1):11-12.
[11]范志敏, 谭静. PICC肝素帽使用碘伏消毒次数不同的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 2012, 26(7):633-633.
[12]韦春玲.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29(9):1281-1283.
[13]周容.普外科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和干预措施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18).
[14]崔媛媛, 王红香, 姜潇宇.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护理[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3):376-378.
[15]罗菲菲.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在ICU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09(2):62-63.
[16]孙选智.浅析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32).
[17]蒋美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J].心理医生, 2016, 22(33):56-57.
[18]杨靓,王卫.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3):50-51.
[19]张兆琴, 张艳, 陈宇清. 腹带对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患者切口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32):2443-2444.
[20]张建男, 曹文学. 一种手术后多功能医用腹带的制作与应用[J]. 临床护理杂志, 2016, 15(3):80-80.
[21] 马建中, 杨敏.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護理杂志, 2013, 19(5):610-612.
[22]高翠格, 刘和平. 改良EB-501医用腹带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天津护理, 2016, 24(4):349-349.
编辑/李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