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的家园

2017-07-12李文轩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刘亮程刘亮荒野

李文轩

我独自行走在林荫小道上,黑夜正向不知所向的心灵渐渐逼近,人群的嘈杂仍掩盖不住那份凄冷的心境。

一幅画面清晰地在脑海涌现:在一片土地上,一群朴素又野蛮的农民在收割着金黄的稻谷,等到收割结束,唯独留一人在那里看守,天边的山霞时而绚丽时而深沉,在空旷的大地上投射出那位思考者渺小的剪影。

我似乎能望见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了,在炫丽模糊的光圈中,他向我咧了一下嘴。他是刘亮程,他是日日夜夜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刘亮程,他又是日日夜夜在村庄过着常人生活的刘亮程,他又是日日夜夜能让我抛开冗杂的事情,获得内心深处宁静的刘亮程。

记得一年多前在书店里瞥见了《一个人的村庄》,乍看名字,虽略显朴素却有荒野苍凉之感。从此,岁月便在皱褶的白纸之间安静流逝,我的心里渐渐有一分明白,如月光泻地。刘亮程的文字就是一张张人畜共居的生活版图,向我诉说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故事。作家给予我的不仅是一系列深刻思想,更为我营造了人与自然交织成的宁静,使我燥熱又孤寂的心灵得到抚慰。

这些故事里的人和动物,为我开启了一段美好岁月。我总是会想起一匹逃跑的马,在竞相飞奔中预示着它不可更改的宿命。每当停留在此页,便有一位作家的声音在我耳边时隐时现:我不希望你成为一匹盲目奔逐的马,你应有属于自己的速度。这平静的声音教我不慌不忙地走着自己的路,始终把控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在清冷的夜晚,我不禁想起冯四,在岁月的大荒芜中,他的生命伴随着村庄的记忆消失殆尽。虽然他一生中未娶妻生子,只留下一块大荒田,可他在与时间这位敌人的斗争中,也算是赤手空拳战了一辈子。生命,只是在自然进程中获得感悟以及一点微不足道的价值。而刘亮程对我的引导,便是继续堆砌那堵仍透着世间的阳光和风的墙。

在许多不眠之夜的凌晨,我爬下了床,从桌边捧起刘亮程的一本书,蹑手蹑脚地走到阳台。窗外的树枝在风声中大摇大摆,漫漫夜空,点点星星忧郁地眨着睡眼,我脑海中便浮现出不如意的往事,一股莫名的压力如烟雾笼罩着我——焦头烂额的学业,与同学极少往来的尴尬关系,无友的孤寂与无奈……我曾一度厌倦了生活,又整天拼命地给自己补充心灵鸡汤,希望自己能够达观,然而终究是无济于事,从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典型成功事例只会令我望而却步,在生活面前更加蜷缩。在一次次与生活的磨合中,只有刘亮程那个荒野原生态的村庄成为了我的寄托与归宿。想起龙应台的一句话: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心灵的回归与正确的融合才是止痛的良药。我从口袋中偷偷摸出手电筒,借着微弱的光芒,一行行文字在黑暗中模糊却又深刻地呈现。我看到的已不是单纯的白纸黑字,而是一幅幅刘亮程所过的生活的画面。

我看到了他半夜躺在草地上,在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成的美妙的睡眠曲中,酣然入睡。那些勤快的小生命,便在他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疙瘩。我看到他化为了一棵树,在被人无情地砍断时浑身颤动,疼痛得叫出了声。我看到他在斜阳里,在孤零零的麦垄上,割着别人未割完的稻子,干着许多人不愿意干的事情。我看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压着他,也压着我。我们是同病相怜的战友。他在这个荒凉的村庄中净化心灵,释放自我,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又挥动着灵思的旗帜,给予我对万物全新审视的角度。

就这样,直到天明我才暂时离开了他的世界……我与刘亮程心灵的相契,算是某种缘分。在命运的悄然投掷下,他最终成为我的心灵家园。

点评

刘亮程以新疆的黄沙梁为不竭的创作灵感,表达着对土地、对生命的思索。正是他的这份孤独和诗意,深深感染了小作者,让同样迷茫与孤单的他找到了心灵的共鸣。文中对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感受叙写得非常细腻,令人读之入神。

(黄忠、倪协克)

猜你喜欢

刘亮程刘亮荒野
一面短旗退万军
荒野求生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故乡意象
刘亮、杨光设计作品
荒野求生
对比分析朱自清和刘亮程笔下的父亲形象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最后的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