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制度创新还能释放多大改革红利?
2017-07-12李鹏郁玫
李鹏++郁玫
当前,浦东最核心的任务是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为全国发展
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改革深水区的问题,浦东最先碰到,
感受最深,改革突破的需求也最迫切。同时,浦东有一系列改革突破、
制度创新的平台,浦东也最有条件率先突破,当好试验田
2017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上海在四个方面要有“新作为”。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则要求浦东“四个走在前列”。
做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面临新阶段的新使命,浦东新区新的“当家人”翁祖亮感到“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2016年7月,黄浦区委书记翁祖亮调任浦东新区区长,并于当年12月当选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今年3月,中共中央批准翁祖亮任上海市委常委。
翁祖亮曾先后任卢湾区长、闸北区委书记。2015年1月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发生后,翁祖亮临危受命出任黄浦区委书记。2016年5月,翁祖亮获得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从浦西到浦东,对翁祖亮来说,其意义不只是跨越一条黄浦江:一方面,浦东的“二次创业”面临土地、人口、环境和安全方面的瓶颈和压力;另一方面,浦东承担着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开放与创新需要新动能、新境界。
浦东新区如何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制度创新还能释放多大改革红利?兼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的翁祖亮,6月22日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
翁祖亮
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到全国
中国新闻周刊:浦东新区在新阶段要有新作为的“新”,体现在哪里?
翁祖亮:开发开放初期,浦东最重要的使命是集中力量加快发展,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当前,浦东最核心的任务是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为全国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面临许多制度瓶颈和矛盾问题。浦东对这些问题,最先碰到,感受最深,改革突破的需求也最迫切。同时,浦东有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综合配套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突破、制度创新的平台,浦东也最有条件率先突破,当好试验田。浦东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形成了经验,就可以在全国、全市复制推广。
中国新闻周刊:上海浦东在全国率先建设自贸试验区,后来发展到4个,现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已经有11个,这对上海自贸试验区有没有压力?制度创新还能释放多大改革红利?
翁祖亮:从1到4再到11,本身就是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工作的肯定。3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和政府职能转变等关键领域,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和核心制度创新,促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
下一步,自贸试验区制度红利将主要集中在 “三区一堡”方面。第一,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围绕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贸易监管服务体系、完善创新促进机制,统筹各环节改革,增强各部门协同,释放改革举措的集成效应,更大程度地激发市场活力。第二,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按照国际最高标准,为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更为充分的压力测试,探索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领域,形成适应经济更加开放要求的系统试点经验。第三,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浦东新区作为完整一级地方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联动,在行政机构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优化、服务方式转变等方面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开放环境下政府治理能力。第四,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创新经贸投资合作、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国际化融资模式,探索搭建“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新平台,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枢纽,发挥自贸试验区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刚才你提到自贸试验区要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这方面浦东能发挥什么独特作用?
翁祖亮:服务“一带一路”是中央交给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任务,浦东新区有基础、有需求、有条件,我们将找准定位、结合优势,积极主动地加以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系统设计,项目推进,力争干一件、成一件。首先,围绕政策沟通,发挥制度创新高地优势。比如,我们正在筹备设立“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推动在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方面开展多双边互认。其次,围绕设施联通,发挥枢纽港优势。加快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四期、浦东国际机场三期和上海铁路东站等重点项目,推进上海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高效连接联通。再次,围绕贸易畅通,发挥口岸优势。第四,围绕资金融通,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第五,围绕民心相通,发挥国际文化大都市优势。
在三个领域开放压力测试
中国新闻周刊:上海自贸区要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实施更为充分的开放压力测试,测试将在哪些领域展开?
翁祖亮:开放压力测试将在三大领域展开。一、投资开放领域。负面清单从2013版190条,缩减到2015版122条,实施2批54项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外开放措施,覆盖世界贸易组织12個服务部门中的11个部门,覆盖率达91.7%。最新的2017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又减少了27条,我们将在电信、互联网、文化、文物、航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二、贸易便利化领域。探索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入区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最大程度简化一线申报手续,吸引国际货物来上海中转,发展转口贸易等新型贸易,向国际航运物流业价值链高端拓展。
三、金融领域。构建中央、市、区三级监管部门参与的浦东新区金融风险防范网络,对P2P、股权众筹、私募股权投资、非融资性担保等金融风险高发重点领域,从市场准入、日常监管、风险预警、风险处置等四个环节加强管理执法。
中国新闻周刊:“证照分离”是国家专门交办上海和浦东的一项重要改革,进展如何?浦东在下一步深化上有何举措?
翁祖亮:“证照分离”是“放管服”系统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改革和商事登记“先照后证”改革,放宽了商事主体的“准入”关,内外资企业注册的便利度都明显提高了,但企业生产经营、开展业务依旧需要各种许可证,“准营”难的矛盾依旧。“证照分离”改革,就是对各种各样涉及企业经营的许可证进行系统改革,提高企业经营的便利度。
我们下一步将深化改革,从市里提方案交给浦东试,变成浦东提方案争取国家、市相关部门支持。一是扩大改革覆盖,形成覆盖国家、市、区三级的企业市场准入审批事项的全覆盖改革清单,动态评估、分类施策、滚动优化。已梳理出548项,80%以上是国家和市级事权。2018年底前深化原116项改革中的30项,完成与浦东经济发展关联度较高、企业关注度较高的改革事项(128项)。二是优化改革方式,把原来五种改革方式整合为取消、备案、告知承诺、优化准入管理四种,重点以备案、告知承诺为主攻方向(128项中取消、备案、告知承诺的2/3)。三是推动改革延伸,取消、简化与市场准入密切相关的限制性规定,包括技术标准规范、认可认证、检验检测、评估评审等。
到浦东首要考虑三件事
中国新闻周刊: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建设进展如何?
翁祖亮:中央决定在张江布局大科学设施群、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将提升我国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还将为浦东吸引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集聚地之一。目前张江已有4个大科学设施:光源一期、蛋白质中心、软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实验装置、超算一期,成为多个学科领域前沿研究不可或缺的实验平台。
中国新闻周刊:人才是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的资源,浦东在吸引集聚人才方面有何举措?
翁祖亮:浦东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点是海外高端人才,瞄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三院院士(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外籍院士等世界顶级科学家,吸引他们来浦东工作。目前已至少有4位诺奖得主与浦东结缘。
浦东已经推出了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的具体措施,如申请永久居留证便利、人才簽证便利等。成立海外人才局,强化海外人才工作许可、永居推荐、身份认定和配套服务等职能。接下来还将陆续推出促进海外人才创新创业、进一步优化海外人才配套服务环境等政策举措,如实施“张江首席科学家500计划”,面向全球集聚一批业内权威的科学家来浦东,领衔开展科创项目。
中国新闻周刊:你到浦东工作后,重点关注哪些工作?能否简要总结一下自己的执政理念?
翁祖亮:谈不上执政理念,就是要梳理新阶段的工作重点以及聚焦的突破内容。我到浦东工作,首先考虑的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未来五年浦东重点干什么?主要就是在新区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的“2+2+2+1”的中心工作。第一个“2”是两项国家战略,就是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第二个“2”是“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和更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两项重点任务。第三个“2”是两条底线约束,包括守住土地资源、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的底线,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最后一个“1”,是切实抓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地方党委的最大政绩。
第二件事,是干部问题。路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对整个浦东干部队伍是 24个字: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注重协同,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对领导干部,信念是前提,廉政是底线、勤政是根本、善政是关键、严实是保障。
第三件事,怎么抓好落实。完成目标任务,关键看落实。在这方面,要做到“四个化”(任务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实效化)和“三个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指定责任制、兜底责任制)。
中国新闻周刊:浦东提出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浦东,怎样做到“高品质”?
翁祖亮:什么是高品质?就像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描述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就是高品质。浦东开发开放27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存在城市功能滞后于产业功能、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一些区域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市容市貌比较落后等问题,这和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是不相称的。浦东要在城市建设、生活环境、城市管理上实现生态宜居、精细精深,更好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理念。
补好短板、守好底线。环境综合整治、中小河道治理、城市安全、土地减量化等工作看上去不像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那样高大上,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长期大量、细致,甚至琐碎的工作。但这些工作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关系到浦东发展的全局、关系浦东长远发展。比如,环境综合整治是美丽乡村、美丽家园建设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不仅能大大改善市容市貌,而且有力支撑了人口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
精细化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大型城市的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浦东新区下一步重点构建区综合管理中心-街镇网格-村居工作站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盲区。区综合管理中心实现执法信息互联共享、执法事项联勤联动,街镇网格提高资源统筹调度和力量整合能力,村居工作站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