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杆菌:是相生还是相杀?——幽门螺杆菌根除策略浅谈

2017-07-12黄振鹏

医学信息 2017年13期
关键词:螺杆菌共识幽门

专题主编简介:黄振鹏,男,广西南宁人,博士,武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美国肝病学会(AASDL)会员,主要从事消化系统动力性疾病、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8篇,总影响因子18.019,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篇,全国学术大会论文2篇;并多次获邀参加亚太消化周(APDW)及全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大会壁报交流、第26届亚太肝病学大会(APASL) 大会发言。

自Barry J.Marshall和J.Robin Warren 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组织中成功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至今,人类和Hp的斗争道路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2005年,Barry J.Marshall和J.Robin Warren并因此问鼎诺贝尔医学或或生理学奖。H.pylori也是目前人类所知能在人体胃部组织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2014年《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中,将H.pylori感染相关性胃炎明确定义为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世界各国均有H.pylori分布和感染,但各国家和地区H.pylori感染率差异较大,全球H.pylori感染率约为2%~85%,伊朗及地中海中部地区各国感染率分别为30.6%~82%和22%~87.6%,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感染率分别为7%~35%和39%~83%,日本一项关于儿童感染H.pylori状况的研究指出,日本儿童H.pylori感染仅为1.8%。中国H.pylori总感染率约为40%~60%,其中广东地区 Hp感染率最低,感染率仅为42.01%,西藏藏族自治区H.pylori感染率最高,感染率为84.62%。面对如此严峻的H.pylori发病形势,我们该如何采取措施?

H.pylori为螺旋状或 S 形、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属于弯曲杆菌目、螺旋杆菌科、螺旋杆菌属。H.pylori专一性定居在人体胃黏膜层表面,人是H.pylori的唯一宿主。每个H.pylori菌体一端可见4~6条鞭毛,鞭毛为Hp运动所必需结构,H.pylori通过鞭毛运动定植于人体胃黏膜上,H.pylori在人体胃黏膜内定植是H.pylori 感染人体的首要决定因素。H.pylori对人体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公认的H.pylori致病机制学说包括H.pylori定植学说、毒力因子引起的宿主胃黏膜损害学说、H.pylori引起宿主免疫应答介导胃黏膜炎症学说、H.pylori氧化应激与胃黏膜抗氧化力降低学说、H.pylori与引起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紊乱学说等。

H.pylori感染途径主要通过粪-口、口-口传播,并在人-人间传播,感染呈家族聚集性现象,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被感染者饮食、吸烟、家族史、胃部疾病史相关。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H.pylori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检测方法和非侵入性检测方法。侵入性检测方法有依赖于胃镜的胃黏膜组织快速尿素酶检测(Rapid Urease Test,RUT)、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养等;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13C-/14C-尿素呼气试验(13C-/14C-urea breath test,13C-/14C-UBT)、H.pylori粪便抗原检测、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等。其中胃镜下胃黏膜组织RUT、13C-/14C-UBT、粪便/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在临床上最为常用。但值得一提的是,粪便或血清中H.pylori抗体检测所检测的抗体为IgG,主要反映受试者最近一段时间内H.pylori感染状况,由于血清抗体可在人体体内存在较长时间,故本方法多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时使用,不能用于H.pylori 根除后复查。13C-/14C-UBT因其具有非侵入性、简便行等特点,在临床广泛使用。但由于14C具有微量放射性,故对于妊娠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尤其需要权衡检测利弊后再进行试验。此外,影响13C-/14C-UBT检测因素较多,尤其若患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时,或停服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时间较短,在检测时均可造成假阴性发生。

根据我国《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临床上Hp现症感染诊断标准为:①胃黏膜组织RUT、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养三项中任一项阳性;②13C-/14C-UBT 阳性;③H.pylori粪便抗原检测、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未经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符合上述三项之一者可判定为H.pylori现症感染。

对于H.pylori根除的适应症,尤其值得临床医师重视和认真把握,不应过分夸大H.pylori根除的适应症和收益。我国《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推荐的根除H.pylori适应症如下:

推荐强度为强烈推荐的适应症:①消化性溃疡(不论是否活动和有无并发症史);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推荐强度为推荐的适应症:①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②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③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④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⑤胃癌家族史;⑥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⑦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⑨其他H.pylori相关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Ménétrier病);〗〗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对儿童H.pylori检测的相关指征也作出了报告,包括:①消化性溃疡;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③慢性胃炎;④一級亲属中有胃癌的患儿;⑤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⑥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on 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⑦不建议常规检测:对于功能性腹痛患儿不建议行H.pylori检测。

对于H.pylori患者的诊治,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但现实中不少医疗广告大肆渲染“H.pylori不仅与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相关,H.pylori感染尚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口臭、儿童发育迟缓、缺铁性贫血等等疾病”,不少健康体检机构更是把H.pylori感染列入常规健康体检项目当中,这种对H.pylori感染过度渲染和对H.pylori根除益处的过分夸张,以致于不少民众“谈幽色变”,H.pylori感染者及其家属惶恐不安,不敢进行哺乳、共餐、接吻、过性生活等日常生活活动,严重其影响生存质量。国内一项单中心临床研究发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H.pylori感染患者,因担心癌变而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发生率为33.2%,而对照组情绪障碍发病率仅为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2,P<0.05),单纯根除H.pylori仅可使部分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得到改善。片面强调根除H.pylori益处,盲目扩大H.pylori根除适应症,不仅增加了H.pylori的耐药率,而且也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值得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根除H.pylori,应遵循“参照共识,个体优化”的治疗原则。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多伦多成人H.pylori治疗共识、第五版Maastricht/佛罗伦萨H.pylori感染管理共识、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等国内外H.pylori治疗意见共识,根除H.pylori推荐使用四联疗法治疗方案,疗程10~14 d。四联疗法组成为:铋剂+PPI+2种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甲硝唑、四环素中任意2种),初次根除失败后可再次行补救治疗,若2次治疗根除H.pylori均失败者,需评估患者根除治疗的风险-收益比。研究指出,随着H.pylori耐药率增高,标准三联疗法对H.pylori根除率已低于80%,将疗程由7 d延长到10 d或14 d,其有效率提高仅约为5%,故不推荐为临床所使用。一项全国多中心幽门螺杆菌耐药状况临床研究发现,中国H.pylori对甲硝唑、克拉霉素耐药率均较高,对阿莫西林耐药率较低,H.pylori对抗生素耐药是导致H.pylori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H.pylori对甲硝唑耐药率高达60%~7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亦高达30%~38%,对克拉霉素耐药率约为20%~38%,而对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的耐药率仅为1%~5%,可推荐使用。国际共识意见推荐的H.pylori根除序贯疗法和伴同疗法,在我国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中并未显示出其优越性,疗效有待更进一步报道。最新研究发现,根据H.pylori感染者个体药敏试验结果指导制定根除H.pylori方案,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还可以降低耐药性、避免抗生素滥用,是将来临床上根除H.pylori新的可靠手段之一。

路漫漫而修远,对于H.pylori感染机制和根除H.pylori方案的研究,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Sugano K,Tack J,Kuipers EJ,et al.Kyoto global consensus report o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J].Gut,2015,64(9):1353-1367.

[2]Xie C,Lu NH.Review:clinical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J].Helicobacter,2015,20(1):1-10.

[3]中國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265-270.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 胃肠病学,2012,17(10):618-625.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7):496-498.

[6]陈玉龙.医源性应激-夸大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与心身疾病[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2(6):9-11.

[7]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5-16.

[8]Fallone CA,Chiba N,van Zanten SV,et al.The Toronto Consensu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dults[J].Gastroenterology,2016,151(1):51-69.

[9]Malfertheiner P,Megraud F,O'Morain CA,et al.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J].Gut,2017,66(1):6-30.编辑/杨倩

猜你喜欢

螺杆菌共识幽门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3表达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