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启后:游于艺海卓然成家的银行人
2017-07-12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分行
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分行 俞 栋
文化
魏启后:游于艺海卓然成家的银行人
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分行 俞 栋
放眼整个艺术史,应该说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在一个时代、一个区域,都必有其标志性人物。书法亦不例外。从当代书坛来看,北京有启功,天津有王学仲,辽宁有沈延毅,江苏有林散之,浙江有沙孟海。那么,作为孔孟之乡、书圣1书圣即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故里的山东又有谁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标志性人物既非高等院校中的名师宿儒,也不是专门从事书画创作的职业艺术家,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银行人。他就是魏启后先生。
魏启后(1920—2009年),山东济南市人,生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与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顾问等职;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日本白扇书道会最高特别奖等殊荣;出版有《魏启后书法选》、《魏启后书画集》等专著。
启后先生年幼之时,家里就是开私人银号(又称“钱庄”2钱庄是旧时私人的信用机构,1776年前后起源于上海,是专营银两汇兑,吸收存款、放款的私人金融机构,为中国近代银行的前身。钱庄大体可分为银号、汇兑庄和钱号。钱号除了办理汇兑存放款以外,还兼营杂货商店,多设于繁华街区。据记载,1821年济南就有银号163家,可见老济南金融业的发达场景。解放前济南市的纬五路就是个银号扎堆的地方,1948年,仅这一带就有11家银号。)的,可谓出身“金融世家”。他早年就读于民国时期北京私立名校辅仁大学3北京辅仁大学,简称辅大,始创于1913年,是民国时期北京著名私立高校。校名取自《论语》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后更名为“天主教辅仁大学”,曾长期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驰名于民国高等教育界。1952年院系调整时,辅仁大学被撤销办学,校区划归北京师范大学,人员及系所编制则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五所高校。1961年,辅仁大学在台湾复校,至今仍为台湾最顶尖的私立综合性大学。中文系。解放初,其家经营的银号停业,但因自小就有跟钱打交道的经历,1948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工作,1957年被打为右派,1982年4月离休,后“人工分家”时其人事关系划归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
魏启后书唐诗四条屏
魏启后《明人句》
魏启后先生在挥毫
魏启后在日本进行书法交流
魏启后为小学生示范书法
启后先生自学生时代起就坚持课余兼习书法,尤其是在辅仁大学期间有幸受教于溥心畲、溥雪齐、启功诸先生,并在师友引荐下,与京城众书画界名人雅士交游切磋,广结墨缘。工作后,公余之暇更是倾心翰墨,将写字画画作为一种抒情达意的笔墨“游戏”,不计名利,不计工拙,心手双畅,诚如其于1986年写的一篇《自述》开篇所言:“在我的少年时代,毛笔字已经不是糊口之具,更不是进身之阶,正是由于这样,在这门艺术的道路上,就根本没有向别人讨好的必要。除了艺术的追求而外,别无他想,因而在艺术的态度上也就不得不纯洁了,所以我有了充分的自由。”
正是这种毫无功利、随心所欲的“游于艺”“散怀抱”的人生观、艺术观和创作观,使其打开了精神枷锁,终成大家。细察其作,无论笔法、字法,还是章法、墨法,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前人樊篱,既取法两晋唐宋的经典艺术语言,传统功力相当深厚;又大胆借鉴20世纪以来新出土的两汉简牍,创新意愿十分强烈。尤其是在行草书创作上,其能独辟蹊径,虽取法米芾4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但又不拘于米芾,大胆地将米字和汉简有机糅合起来,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特立独行于当代书坛,并显著提升了山东书法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从中国书法史来看,自宋以来学米芾者甚众,“米字”诚可谓学书之“红海”。然真正能得“米字”精髓者寥寥无几,如明代徐青藤、清代王觉斯等,其余则大多属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因为“米字”个性强烈,用笔侧锋取势,结字倚斜得形,易辨易别。但若功力不逮,则不得体;若用力太深,又易落入窠臼而难以自拔。但启后先生却“跳”出了这一定律,卓然成家。观其书作,可以说无一字逼肖于米芾,但南宫“振迅天真”之意又无处不在。难怪,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先生曾评其书艺云:“神交米芾不师迹,意会简牍有其新”“得米芾之神气,成自家之英气也”。
魏启后《鸟竹图》
魏启后《行草书四言诗》
魏启后《优游》
魏启后《蝴蝶鱼》
若行草书系启后先生之“拿手戏”、“招牌字”,则其隶书亦别居一格,成就不亚于前者。笔者曾在《突围与跨界:当代隶书创作流变及理路》一文中指出:“在当代隶书行草化创变过程中,魏启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其草化的笔意不仅体现了隶书的书写性,而且强化了正书的抒情性,使端庄拙朴的隶书增添了灵魂与情趣,成为当代隶书创作的新范式。”
在潜心书艺的同时,启后先生还遵循传统文人诗、书、画合一的轨辙,兼作花鸟与山水。观其所写竹石、花鸟、鱼虫等大多画不设景,逸笔草草,一任简易,不可测度,但笔法飞动,构图凝练,意境幽远,甚得“八大山人”5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之神韵,堪称当代文人画代表人物之一。记得,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在《魏启后书画集序》中曾引用陈师曾先生关于文人画的解释:“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用之“解读”启后先生画作,实在恰当不过。如其所作的一幅《双鱼图》,以纯熟的笔墨在画面上方“撇”了一丛吴镇6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浙江嘉善人。早年在村塾教书,后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遂隐居。笔意的丛竹,中间则以章草笔法画了两条略微变形、憨态可掬的武昌鱼,又于下方题写了“优逰”二字,足见作者散淡、悠然之心境。
山东钱庄票(正面)
山东钱庄票(背面)
魏启后《题画旧诗》
魏启后《行书四言诗》
魏启后《春日(朱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谈及启后先生作品的市场行情时,不得不重提一个在山东乃至国内书画圈与投资界中众所周知的逸闻趣事,那就是:魏启后卖字不涨价,2000元左右一幅,始终走的是“低价策略”和“平民路线”。故其家中购字买画者络绎不绝,可谓“门庭若市”。所以,难以统计当前社会上究竟有多少启后先生的作品,即使按每天10幅计算,从40岁计起,到90高龄仙逝亦有50年左右的创作时间,如此则大约有将近20万幅作品流传坊间,这个数量恐怕有点“前无古人”,不知是否还能“后有来者”?这也让山东其他想涨价的书画家十分尴尬,只能大呼奈何!启后先生曾亲口对人说:“我知道山东不少写字的都骂我甚至恨我,嫌我卖得太便宜,也有很多人上门劝我涨价,而我就是不涨。因为我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值,他们的更不值!”这在当今以每平尺为单位计价且相互攀比,似乎谁标价越高,谁的艺术水平就越高、身份地位也越高的世风下,启后先生坚持“低价”多写,藏“书”于民,普惠大众,而并不担心作品贬值、身价受损,这需要何等的自信?因此,在山东,启后先生的作品是可以当“钱”来用的,堪称“硬通货”。
走笔至此,笔者不仅想到,当前书画收藏市场上,并非所有买家都是识货的行家,都能看懂艺术家的现有价值和未来升值空间,很多人都是跟风投资。因此,有不少急着卖字卖画的书画家不在艺术上下功夫,而是想方设法炮制概念,炒作自我,把这些“外行”忽悠好,自然就能坐收渔利。如今,启后先生走了,似乎没有人再能“压制”山东书画家及其作品价格了,他们自认为赚钱的好日子来了。但市场真的会如此吗?(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沙孟海研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艺评论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