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关注 POPULAR TOPIC
2017-07-12
正关注 POPULAR TOPIC
>>> 反正你们买不起
男性解放:娘娘的,也OK
这本杂志一直在努力地拆除一些无聊的东西,比如性别标签。男生可以做“女生向”的工作吗?可以;男生可以拥有“女生向”的爱好吗?可以。伪装得很Man很坚强并无不可,但释放自己会不会更Enjoy一点儿?
“女权”你已经不陌生了,甚至在某些高谈阔论的场合,你也能像去年9月Dior新款白T上的文字那样,飚一句“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我们都应该成为女权主义者)”。
它很时髦,但在时髦的行列里又稍显老套。
春天的上海时装周上,DANSHAN品牌开始用时装来诠释“男性解放”。这听起来有点矛盾,男性似乎长期占据着优势地位,还需要怎么解放?可品牌主理人说:“我们一直在想,做时尚仅仅只是为了做衣服吗?显然不是。我们本来都学的是女装设计,选择男装设计就是因为觉得它的变化和女装相比太单一了:在男装上,男性身份始终被定义为一个应该充满责任感、阳刚气质、男子气概的角色,而不被允许展现他的脆弱面。”
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男性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激烈竞争和感情教育的缺失”,于是他们开始布置秀场——大排的格子间、繁杂压抑的打字声、电话铃声、忙碌地走来走去的男模特。
观众拿到的解说词被设计成入职申请表的样子,配上每位模特的证件照。墙上的招聘启事写着:高价回收男性宠物员、男性时尚花蝴蝶、男性美妆博主、男性瑜伽教练。
在服装上,丝质、纯棉、针织等轻薄的面料被做成了宽大的风衣、西装套装或衬衫套装,看上去更加放松且慵懒,就像是给广大男性们一个丝滑柔软的拥抱。
P.S
如果你深受启发,也想设计这个路子的男装,我建议你还是再想想。
“男性解放”的想法很好,但他们在寻找消费人群时就蒙了:在一个消费审美变化相对缓慢的时代,什么样的男性会愿意用衣服展示,而非掩盖自己的脆弱面?他们忘了,男性常常很爱装坚强。
所以,并不是所有好想法,都能卖个好价钱,以支持设计师继续创造新的好想法。
毕业后,远走他乡还是家里蹲
■ 文/卢玲 国家生涯规划师、PTT高级培训师、二级心理咨询师 拥有超过1 000人的就业、转行指导经历
大城市VS小城市
最近在做咨询的一个客户:1990年的姑娘,父母都是公务员,家族中多是体制内成员,家在东北的某个不知名城市,填报高考志愿时她一心想去上海,被家人一个闷棍打了回来:“去上海干嘛?你翅膀硬了想飞是不是?一个姑娘家跑那么远,不行!”
她又哭又闹,终究还是在本省选了一所知名度较高的学校的会计学专业,这样以后就可以报考当地公务员,进入体制内,再找一个同样体制内的对象,结婚生娃,完美的一生(起码她父母是这样认为的)!
岂料姑娘不是个安分的主儿,想着法儿地往外跑,去贵州支教,跑到广州参加活动,还想去国外做志愿者,比如去斯里兰卡喂大象,或者去支援非洲什么的。
她可真是忙乎,工作后一直很热衷于参加各种网络学习,参与各种社群,最喜欢的就是认识各种各样不同背景的小伙伴。她说她害怕一切枯燥、死板的东西,她希望自己过有很多可能性的生活。
她来找我咨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男朋友逼婚。
男朋友大她好几岁,思想比较传统,不喜欢去外地,希望早日结婚生子。这一下子把她吓到了。她跟我说:“想想,我还没开始真正地过自己的人生,刚要摆脱我父母,现在又要被家庭套牢,太可怕了!”
与此同时,她的工作也出了问题。由于一直参与很多线上的活动和学习,她觉得自己对新媒体运营比较感兴趣,于是进了本地的一家创业公司。进入之后工作不到3个月,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晚上睡不着觉,白天焦虑得不行。她说这和她想的完全不同,从老板到员工根本对新媒体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她本是来学习的,结果还是一起抓瞎(新媒体主要在一线城市繁荣昌盛)。
所以,她是来寻求力量的。去上海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并且清明节前她做了两个重要决定:放假前最后一天,她约谈了男朋友,提出分手;约谈了公司领导,提出离职。然后一个人带着旅行箱就上路了,去看油菜花,去看江南的小桥流水,去一线城市约见熟悉很久却未谋面的小伙伴。最后一站是上海,她特意多留了几日,以确定这就是自己未来一段时间要奋斗和生活的地方。
上海市VS其他城市
和一位上海的小朋友聊天,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挫败”经历。
男生是“新上海人”,为啥这么说呢?他是小学时随父母来到上海定居的,户口是上海,所以一路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上海就读,上海实施素质教育(其他18线小城市只有流口水的份儿)。并且,上海本地由于特殊的经济地位,以及拥有大量的教育资源,基本上海本地的考生都不太愿意往外地走。
这名男生就读于一所重点高中的尖子班(尴尬的是,他是班上的倒数几名),班上的同学90%都就读于复旦、交大、同济,他当时就想报考上海财经,因为觉得以他的正常发挥肯定是小Case,起码能留在上海(当地的老师也基本都倾向于宁可读上海本地的二本,不去读外地的“985”)。
不过他的父母当时特别想让他填报武汉大学,因为父母都是武大的校友,有特殊感情。公正地说,武大也不错,人家是985重点院校,名气在外,不过对于在上海长大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他也真心不想去。为了满足一下父母的愿望,他把第三志愿定为了武汉大学。
谁知道,阴差阳错,他离第二志愿差一分掉档了,就被武汉大学录取了。
从此以后,他经常会面对这种质疑:“你怎么去武汉上大学,上海没有学校了?”加上和同学的对比,让他一度很沮丧。
上海可是让外地考生挤破脑袋都想进的地方,更何况考当地的学校有很多“便捷”(教育资源对当地都有倾斜政策)。如果上海的考生考到其他的城市,有的还有奖励政策,比如考到延边有1 000元奖金可以拿(有点像鼓励下乡的感觉有木有?)。
现在这名男生已经在考虑下一步:回上海读研究生,或者出国留学。
在咨询中总有不少人反复问我:“老师,我是去大城市工作好,还是留在家乡小城市好?”
在高考填报的阶段也总是有不少人反复问:“我是报考外地的学校好,还是本地的学校好?”
这个答案因人而异,任何抛弃背景条件谈选择,都是伪命题。
高中三年,说到底就是一句话
>>> 不完全数据
又到毕业季。等待告别,正在告别,以及告别高中多年的你,怎样形容那看上去很长,说起来又很短的三年时光?
·明明哪里都没去过,却做遍了全国的试卷。
·我高中的男神不是余淮,不是柯景腾,而是一位时刻让我怀疑人生,提醒着我我是智障的男子,他叫王后雄。
·高中我们穿了3年的情侣装,最后我们都以青春的名义一同散场。
·“快,作业借我抄一下!”“作业?!留作业了?!”“老师讲哪题呢?”“我哪儿知道!”
·高考完我问同学:“校服你扔吗?”“不扔。”“为什么?”“太贵了。”“有多贵?”“三年青春。”
·高三课间上厕所回来看见桌子上有一摞卷子,“怎么不往后传啊?”“那些都是你的,刚发的。”
·“老师我困了,站一会儿听课。”“行,不困了就坐下。”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到现在都不舍得扔,因为那是我智商的巅峰时期。
·走不完的长巷,原来也就那么长。跑不完的操场,原来小成这样。
·当初,以为自己终于离开了炼狱,现在才知道,那时离开的是天堂。
·开学前祈祷同桌够帅,开学后发现男女分开。
·一般到了期末考试,我将用实力告诉大家全校有多少人。
《全世界失眠》是一首太虐心的歌
有时真的很苦恼。工作日白天睡不够,晚上睡不着,熬到周末,却又起得比鸡早,整个人恍惚得没完没了。
在参与调查的362座城市、8 000多人中,有80%的参与调研者有过或正在经历失眠的困扰。往近了说,本刊编辑部也是失眠大户,去KTV最怕唱的歌就是《全世界失眠》,那实在太催泪,担心自己扛不住。
● 饭拍大片
你或许常刷到这样的新闻:“某明星现身机场,XX风格装扮好亮眼”、“某明星机场被围堵,人气爆棚”、“某明星素颜过安检,哦,丑爆了”……机场就是秀场,各种真的假的或是“仿真”的“饭拍大片”,成了明星刷存在感的新利器。当然,其中有很多只是一种幻觉,让你误以为是偷拍的,从而造成在不经意间露出天然好脸、不俗品味的效果。
● 尬聊
如果你听过尬舞,多半很容易理解尬聊。“聊天工具暗示是否闷骚,输入法暴露日常节操,颜文字频率体现亲密指数,正在输入好几遍但没消息一般小鹿乱跳,表情包看出性格,撤回数暗示心机,回复速度体现关注度,没事洗澡八成进入尬聊”……是的,尴尬地聊天不如分头去洗澡或者睡觉。
● 升级版炫耀性消费
我跟友人吐槽:好忙,早饭午饭没空吃,晚上才能花时间准备一桌精致饭菜。友人说:哟,你活得好摩登。“升级版炫耀型消费”,是指一种新的彰显社会地位的指标:忙碌。一项新研究表明,美国人越来越将忙碌和过度工作视为高社会地位的标志……网络购物和昂贵品牌一样能够彰显出用户的社会地位,因为它们和忙碌的生活方式、节约时间绑定在了一起。总之,要想潮,请赶紧忙起来。
● 偏心美颜
你见过这种坏人吗?每回你们合影,她只会给自己的脸上拼命修图加滤镜,而对你,爱怎么丑怎么丑去吧啊哈哈……这就是偏心美颜,无非是关于闺蜜间的那点事儿。所以以后辨别友人质量的标准里,或许该加上一条:美颜时绝不偏心。
念完清华北大,然后做个网络主播吧
■ 文/本刊编辑部综合撰写
“游戏媒体人和清华北大学霸,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
“女流”的本名叫石悦,11年前,她是理科高考状元,之后的求学经历让人羡慕——本科在清华,研究生在北大。原本所有人都以为她会成为一名建筑师,却没想到,毕业后,她成了一名游戏主播,还很红,在直播平台和新浪微博的粉丝数全都超过百万。去年九月,她登上了央视一套的节目《加油,向未来》。她也做自己的网络电台节目,是高中生网友口中“能治愈我这只高三党的心灵砒霜”。当然,也有不少人骂她,“如果你要做游戏主播,为什么浪费一个清华北大的名额”。
网络上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她对于此也有自己的看法。
接受报纸的采访之后,收到很多犀利的网友评论,我觉得已经不错了。在争议当中,我还是看到了很多支持、理解的声音。
可能大家对游戏行业以及新兴的直播行业还在了解之中,有不解和偏见也是正常。直播行业的发展太过迅速,有很多五花八门的现象,但这不是行业的全貌。这个行业本身正在规范、进步当中。直播是一种技术、一种传播形式,不是内容本身。就像媒体的更迭,从纸媒到电视,从点播到直播,是人们看世界的新窗口。新的形式出现,总会有新的声音,所谓浑浊的水也会随着时间的沉淀逐渐清晰,有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一些耐心。
家人、朋友和老师都很支持我。最早跟父亲提出要进入游戏公司工作,放弃所学的建筑专业,以为要费一番口舌,我还准备了很久。结果,爸爸问我是否已经想清楚,我笃定地给了他答复,爸爸就说,“那就去试试吧”。老爸只是担心我能不能养活自己,因为做了四年的游戏解说都是兴趣使然,当时没有靠这个兴趣有什么收入,相比靠谱的建筑师,爸爸会担心我的吃饭问题。
我劝他安心,因为靠自学视频剪辑、游戏配音以及视频特效渲染等技能,在当时,我已经在某游戏公司得到了编导的工作职位,爸爸就放心了。
但也有人是不能理解的,他们说,“国家失去了一位建筑师,多了一个游戏主播”。
建筑师和游戏主播是两份职业,我个人没有认为孰高孰低,贵贱在自身,高低靠用心。在六年的视频制作和直播节目输出过程中,我传播了很多优质的游戏,有温情感人的《去月球》,有磅礴又治愈的《风之旅人》,有解密烧脑的《生锈小湖》,也有末日余晖的《黑暗之魂》。
六年里,我收获了很多观众朋友,他们时常给我很多鼓励,说我的节目陪伴他们度过了很多不同的时期,也带给很多人快乐。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像是一个桥梁,一个媒介,去分享自己的所想所爱,并影响着一些人。
我从小玩《超级玛丽》、《红色警戒》等游戏长大,我想,很多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曾是“游戏玩家”。游戏是一种媒介,也被称为第九艺术,与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一样,承载了制作者的自我表达和世界观实现。
我身边的清华、北大同学也有很多没有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尤其当我进入游戏行业以来,还相识了很多以前在学校不认识的学长学姐,大家都在游戏行业或者相关领域从事自己的事业,比如画漫画的使徒子师兄,比如灵游坊游戏制作公司的创始人梁其伟师兄,都是我建筑系的直系学长,我们也有很多合作。我们聚在一起常调侃自己“不务正业”,但看得出大家都很努力,用心地在做自己爱做的事。
人们常问我:如果早知道会去做游戏媒体人,还会不会那么努力读书考清华北大?
我的答案一直是肯定的。
学校和知识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有开阔的眼界、学习的能力和不服输的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人生改变,也正是这种影响,鼓励我去追寻自己所爱的事业,相信自己即使改行也要尽可能做到最好。
认真和热爱这两件事情缺一不可。只认真不热爱,难以持续;只热爱不认真,荒废了青春。两者都有,才是最舒服满意的状态。
还让不让人好好玩啦
最近,腾讯新推出了一个新功能,即“成长守护平台”公众号,简单一点来说,它是一款新拦截小学生上网神器。首先,关联孩子的账号,QQ和微信都可绑定。之后,家长们便可直接通过平台查询孩子的消费记录、玩游戏记录,同时,还能进行消费提醒、上网时段设置,监控孩子上网行为。要说最狠(让人开心)的功能是这个了:一键禁止,据了解,目前有30款腾讯游戏可以被禁玩……
诚实可爱小郎君就是在下:我已经偷偷用我手机绑定了我弟弟的账号,现在坐等他开团的时候给他惊喜!
EP_汪:可能腾讯高层在玩王者的时候被小学生坑了吧。
曹Svhg:腾讯这是不给小学生活路了,关爱孩子,祝世界和平!
上帝赐予的港湾
武汉科技大学一男生在寝室阳台收衣服时,发现黑色裤子里有个鸟窝。男生这才想起来,这裤子已经挂在外面两周没管了。该男生说,他每天上完晚自习后要去健身房健身,回来后就不想洗衣服了,脏衣服攒上一周,到周末放进洗衣机一起洗。
雷碧霞x:我有条裤子挂了一个学期,我忘了我有这么一条裤子。
星光大赵:心疼小鸟,希望当事人把裤子晾回去。
阿阿阿珏哟:我们南方晾一条牛仔裤,可以晾一个月,因为不会干。
听取“哇”声一片
萧山一位老师在萧内网发帖说:班上有这么一个孩子,他干了我们小时候都不敢干的事情。为了作文凑字数,他勇敢地用了两页的“哇”字来填补空白,于是,被老师罚读自己的作文……是什么好东西让你哇了两页?
穆花爷:这要是鲁迅写的你试试,每一个“哇”字都能解读出不同的含义。
XUE小样_:我小学同学写作文:我今天吃了好多水果,有橘子、龙眼、香蕉、草莓、西瓜、芒果……写了两页,全是水果……
会有天使替我爱你
浙江湖州的小翔在5岁那年因频繁胸闷查出肥厚性心肌病。不久前,还不满15周岁的小翔在浙大一院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手术出院后,他立马就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在家人眼中,他变得乖巧、懂事,不再暴躁、任性。再次走进校园时,小翔变成了“学霸”,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一所重点高中。
田生先:来,给我换个脑子吧。
城市野人农场主:心脏是有记忆的,现实版“会有天使替我爱你”。
马剑越:你单方面骂我,我会憋得慌
■ 文/sponge
在土豪老板砸5亿规划的偶像人生中,马剑越度过了自己十八岁到二十岁的青春年华。
在《奇葩大会》的预告短片里,马剑越说:“我觉得上台的时候比较充实,一下台就空虚了。只有在这个地方(剧场)会觉得自己是个明星,因为好多人在下面,虽然他们都不是喜欢你的,但是他也会叫叫你的名字。你会觉得,啊,好像自己还蛮红的样子,然后出去之后压根没人认识。”说完这段话,她吸了口气,双眼低垂,若有所思地沉默了几秒。
这份对“红”的渴望,促使着她从中学开始就参加各类女子组合选拔,甚至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放弃自己颇为优良的艺考成绩和高考的机会,只为了去广州参加女团“1931”的面试。
幸运的是,她终于成了女团的一员,不幸的是,她发现要成为梦寐以求的“偶像”,似乎路还很远,远得两年多都没能摸到一点边。
在节目里和臧鸿飞PK的那一场辩论中,他们的题目是“要不要为了融入集体生活而伪装自己?”这对于在女团中度过了两年集体生活的马剑越来说,似乎是一个天生占优的辩题,但是她输了,还输得很惨,4:12。但投给她的四票显然很有分量,分别是蔡康永、马东、姜思达和黄执中。其中蔡康永力挺她到底,并说:“她是来这里找归属感的,回团体她就要变成烈士了。”
在旁人的眼里,马剑越确实活得很“壮烈”。
放弃高考圆了自己的女团梦,又在两年过后站到《奇葩大会》的舞台上,毫不遮掩地吐槽自己的女团生活有多么荒谬和糟糕。她不仅有着观看自己的能力,还携带着一股斩断来路和壮士断腕的孤勇。值得一提的是,在录制《奇葩大会》之后不久,她就从1931毕业(退出),成了一名独立艺人。
当然,这样的行为也为她招来了许多非议。从今年三月开始,马剑越就在微博主页上挂了一条“骂人专用博”,上面写着“你单方面骂我,我不能回复你,我会憋得慌……”,下面的评论多达5 000多条,但按热度排行靠前的评论内容却几乎全是花式夸赞,而其中大部分人是被她在《奇葩大会》上的表现“吸粉”的。首页上唯一一条和骂人沾上边的内容是“还是在《奇葩说》好好待着吧……跳舞好难看,唱歌也是真的烂。”而下面马剑越的回复则是,“哈哈哈,辩论也真的不太好……剥开表面,其实(我)只是一只咸鱼”。
在土豪老板砸5亿规划的偶像人生中,马剑越度过了自己十八岁到二十岁的青春年华。在公司修建的独栋大楼里,衣食住行都被集体规划,每周一次公演,一天外出假期,用她自己的话说,“毫无自由可言”。
也许这样枯燥的生活磨灭了马剑越想成为国民偶像的热情,也许看不到希望的日子她真的已经伪装不下去,如今的她已经到日本开始了留学生涯。偶像梦或许已走远,但从之前的微博两万粉丝到现在的四十六万,放心吧,就算你真的是一条咸鱼,也会是一条很红的咸鱼。
OC(Q)×马剑越(A)
人一开始都是善良的
Q:在集体生活中伪装自己,是自主发生的,还是遇到什么事情被动开始的?
A:被动开始的。毕竟我一直觉得人一开始都是很善良的,遇到不同的人和事之后才开始改变。
Q:在《奇葩说》上的“愤怒式发言”,也是你的另一种伪装吗?
A:愤怒式发言是何老师说了之后才感觉到的,我自己感觉是义正言辞……
Q:蔡康永说你是去《奇葩说》找归宿的,在女团的时期你并没有归宿感吗?
A:也不是完全没有找到,只是在女团工作中,我发现自己不适合在这里面。
Q:在女团演出的两年,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
A:毕业的时候,所有成员的旗帜都降了下来,我的没有降下来。没有降旗帜就代表我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Q:是因为什么事情让你萌生了要从1931毕业的想法?
A:越发展到后面,越觉得自己缺少东西。参加《奇葩说》之后,觉得自己知识储备量不够,所以想要出去留学,多学点东西。
Q:如果再重来一次,你还会选择去参加海选进入女团吗?
A:会,我从来不后悔。我一直觉得,能走到今天,没有女团的经历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参加1931的话,是没有办法在节目中说出那些话的。
真讨厌被拒绝的感觉
■ 演讲/蒋甲 编译/白马
蒋甲连续100天被人拒绝,该说他悲催呢,还是找虐呢。
■ 绘/奶茶叔叔
6岁那年的课堂上,班主任希望我们学会表扬他人,于是,她准备了一堆礼物堆在墙角,让我们走上讲台表扬一位同学,听到表扬的同学可以上台领走一份礼物。
多么棒的主意,对吗?每听到一个被表扬同学的名字,我都由衷地鼓掌、叫好,直到,剩下的人只有20个、10个,最后是3个,而我就是那3人中的一员。老师问大家,有人愿意表扬一下这三位同学吗?没有,再也没有表扬了,那时我开始哭。老师可能比我更尴尬,她应该没有想到,这次活动竟然会演变成全班对这3名学生的一次批判大会。
这是我心里永远的伤痕。我发誓,死都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在众目睽睽下被拒绝。
14岁,比尔·盖茨来到我的家乡北京做演讲,我瞬间成了迷弟,扬言要在25岁之前创办一家全球最大的公司,还要收购微软。可16年过去了,我没有开公司,而是成为了一名平凡的市场经理。
不是因为没有尝试,而是每当我想在一群人面前讲出某个创意的时候,6岁的我,和14岁的我,就开始激烈的斗争,而且往往前者获得了胜利——我害怕被拒绝。
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搜索“怎样克服对拒绝的恐惧”,一个有趣的网站吸引了我。这个网站其实是一个游戏:每天出门找拒绝,持续30天,最后你就会对拒绝感到麻木了。这是加拿大的一位创业者发明的“被拒治疗法”。
我爱死这个主意了,于是我打算用视频记录下我被拒的画面,持续100天。
第一天,我走到一个壮汉面前,紧张得心跳快要爆掉。我说:“先生你好,我能向你借100美金吗?”他抬起头说:“不行。为什么要借钱?”我赶紧撤退了。后来回到家,我打开视频,发现他并没有当时我想的那么可怕,关键是,他问我“Why?”,他其实给了我解释的机会,可我逃走了。
这简直是我人生的缩影,每当遇到一点小小的拒绝,我撒腿就跑。
第二天,我问汉堡店的店员有没有“汉堡续杯”,很奇葩对吧?店员果然摇头,不打算理我。我本可以逃跑,但我说:“我超爱你们的汉堡,如果你们能做汉堡续杯,我会爱死你们的!”然后他说:“好吧,我会向经理汇报的。”
那时,紧张的感觉已经没有了,就因为我没有逃跑,而是留下来交涉。
后来的一天,我询问甜甜圈店的店员,能否为我做一个奥运五环甜甜圈。原本以为这太奇葩了,没想到人家特别重视,经过一番设计,真给我做出来了。那一条视频在网上的点击率超过500万次,我本人也火了起来。
这100次被拒经历告诉我:当我遭拒后,只要不逃之夭夭,我就可能把“不行”变成“行”,秘诀是问一句“为什么”。
某天,我去一个陌生人家,请求把一束花种在他家的院子里。他当然说:“不行。”在他关门之前,我问:“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他说他家有一只狗,会把花给刨出来的,他不想浪费我的鲜花:“如果你想种花,可以问问街对面的康妮,她爱死花了。”
我照做了,一个半小时后,我就把花种在了康妮的院子里。
被拒绝的一瞬间,我可能会以为他不信任我。结果,仅仅是因为我提供的不是他想要的。他其实很信任我,甚至为我介绍了康妮。
体验过100次被拒经历后,我发现,没有人喜欢被拒绝,但想要实现人生理想,就必须开口。嘿,你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怎样从明星手里抢镜
年轻的时候,要去一次音乐节,哪怕只是拍照发发朋友圈也好。
音乐节不仅仅要噪起来,还可以沉下去。如果你去过全球最知名、规模最大的音乐节之一,Coachella 音乐节,你或许会暂时忘记音乐那回事,沉浸在有趣的装置艺术作品当中。
今年的Coachella 音乐节,最引人瞩目的,多半是由两位英国艺术家设计制作的巨型雕塑《Is This What Brings Things Into Focus?》。灵感来源于“盲人摸象”,但它们又并非大象,而是从设计师脑洞里蹦出来的物种。它们高约22米,拥有独角兽般彩色的“角”和覆盖了鲜艳花纹的身体。
设计师对“身份不明”的怪物很感兴趣,它们就像是漫画里的搞笑形象,或是一个平凡无比的小人物。
看来这些怪物粉丝们,要狠狠地从Lady gaga手里抢一回镜了。
我自己觉得我还是一无所有的人,我也没时间花钱,也不觉得钱对我今天有多重要。
自一无所有王健林后,马云也一无所有了
“李维嘉暴瘦,李维嘉哭了,李维嘉终于笑了,是多有病?是看图说话题吗?”这是网友对近期李维嘉新闻进行的评论,揶揄到了骨子里。不知道为什么,自媒体时代看起来人人都在写文章,可就是没人道出真相。
作者疯爷评论“作家与文章定义的变更”
多独处,少交朋友,多看月亮,少吃麻辣火锅。
《麦兜响当当》作者之一谢立文分享保持童真的秘诀,他至今维持不超过5个人的朋友圈,其中有一个还是他的妻子
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朋友的不如意,朋友的负能量,才是支撑你走下去的那一点正能量……在我看来,最可怕的不是负能量狂魔,而是正能量狂魔。
辩手肖骁在奇葩大会节目中讨论“身边的负能量朋友要不要绝交”时说道
如果有得选,我一定不会做一个单身妈妈,不是因为我不够坚强,是我怕我的孩子逼自己比我更坚强。
选手大王在奇葩说节目中讨论“你会不会选择做单亲妈妈”时说道
“音乐诗人”和“热门歌手”两种人设落差,未必李健所愿,不过,他自己可以淡泊名利,但团队、公司还要生存……左手理想,右手生存,是人人逃不过的选择题。那么,接下来李健会与凤凰传奇合作吗?
作者明宇小姐讨论“岳云鹏帮唱李健”一事
打球时犯了中二病
我是因为竞技类动漫爱上运动的,这就导致我每回运动的时候,总会犯中二病——扣篮的刹那,会脑补篮框碎裂的画面;跳水的瞬间,满目都是刺眼的、玛丽苏风格的大逆光。
斯特拉斯堡的一座崭新的网球馆就很中二嘛。设计者从网球在场地上的各种运动轨迹中得到灵感,利用造型、阳光,勾勒出一座梦幻的场馆。站在这里打网球,有一种镜头慢放的感觉。网球飞过之处,留下一条条运动轨迹,就像飞机身后的云,让我这个菜鸟感觉自己的球技超厉害的。
>>> 鲜肉Party
炎热的盛夏即将到来,又到了只有生死之交才会出门相聚的时刻。面对面的聚会有太多“不可抗力”?不妨试试“Live Chilling(线上唠嗑)”。它流行于美国的青少年之间,Houseparty就是一款线上唠嗑APP,没有其他附属功能,你在这里只能进行群组视频聊天,而且,你可以随时加入,随时离开。
寻常的“一对多”直播,常常令人感到压力,总觉得一定得做点什么才行。而这种多人视讯功能,给了你一种可以放松做任何事情的氛围,“你没有那种一定要表演什么,或者一定得有趣,得说点什么的压力”。
努力考上大学是为了做一个奇葩
“我们都好喜欢这种神秘的氛围,这节课真的有‘毒’。”
每周一下午4点40分,云南艺术学院公共教学楼A101教室的窗帘一拉、灯一关,室内便鸦雀无声,无数双眼睛紧紧盯着前方屏幕上黑底白字的幻灯片,听老师杨洋讲授墓葬里的中国文化。
悬念、新奇、刺激,是《中国墓葬文化》课给学生留下的最初印象。
每次开始讲授第一节课前,杨洋都对本课有一个“重要说明”:“听课有风险、选修需谨慎;执意听课又胆小者,需在亲友陪同下完成课程;神经脆弱者请自觉保持教室内安静,尖叫声所引起的一切后果,以及对他人所造成的身心伤害,皆由尖叫发出者承担全部责任”。等同学们一阵低语和犹豫后,杨洋才开始关灯授课。
“我们都好喜欢这种神秘的氛围。”大三学生顾丽说,她因为好奇而选了这门课,但第一节课听完就觉得选对了。她一般会选择教室中间的座位,因为“效果好,且周边都是人,没那么害怕”。不过,每次她听完课回到宿舍,尤其是一个人在宿舍时,连洗脸都不敢闭眼,担心睁开眼看见身后站着个人,而且一定要打开音响驱散满屋子的安静,“但一到周一下午,又早早去占座,跟着老师走进浩瀚博大的历史长河”。
“这节课真的有‘毒’!”她说。
被“毒”到的还有李海新。有一天,室友们回到宿舍,发现摆在地上的鞋全部头朝里,李海新摆出正经脸告诫室友:“杨老师上课说这样摆是辟邪的。”
学生们听课之后的奇思妙想和“怪异”举动,常常让杨洋忍俊不禁。
“选课时,大多数学生都会因猎奇而来,但真正让他们留下来的一定是文化。”杨洋说,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墓葬本身。墓葬中保存着历代无数的艺术品,它们所呈现的历史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墓葬文化其实是多学科的综合文化。
上课前二话不说,先把窗帘拉上,教室里“黑黑的,又爱又怕”;上课时讲的不是天书,而是哈利波特的身世之谜,或是爬树技能;考核标准是是否脱单,脱单了?那行,给你满分吧;课后感想是“老师我还想再上一次,下回给我插个队行不行”……
啊,理想中的大学生活,真的实现了诶,上课再也不耽误学习了。
课程
恋爱学理论与实践
“学以致用,交到对象,可以酌情给满分。”
事实上,从2011年至今,《中国墓葬文化》就一直是云艺人气爆棚的选修课。每到选课时,短短两分钟内,100多个名额就一抢而空,手慢抢不到的,只有去蹭课。能容纳150人的教室常常来了近200人。不少学生还会在听完课后,到微博和朋友圈里去“显摆”一下。
这样的神奇课程并非个案,五花八门、脑洞大开的选修课正在打破大学生“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魔咒。
“选修课开放的前两天也是同学之间‘小道消息’最集中的几天,师哥师姐的经验之谈会受到广泛关注。”顾丽说,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老师上课怎么样”、“考勤严不严”、“哪门课最有趣”、“哪门课的老师最和善”、“哪门课的挂科率最低”。而“新奇”、“紧跟社会潮流”的选修课是最抢手的。比如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公开讲授性、生育与健康的知识,正是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西南林业大学的《标准日本语》,让动漫迷患上了“学习日语综合征”,病情症状是不能控制对日语学习的热爱,最大的收获是看动漫不用盯字幕了。
而被认为是“奇葩之最”的课程,则是明星哈利·波特与柯南的出场。
中山大学的《哈利·波特与遗传学》被誉为“神级选修课”;华中科技大学的《名侦探柯南与逻辑推理》,彻底引爆该校二次元、三次元学生的需求痛点,两天内500多名学生抢课;中南大学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将化学原理与剧情结合,开课3年多来,年年火爆。
此外,学习野外生存的技能、拥有人猿泰山飒爽英姿的厦门大学的“爬树课”;提高推理、谈判、计算概率、成本效益分析、领导能力的南昌大学的“三国杀课”等,都备受学生追捧。
为了获得学生“麒麟臂”的青睐,各高校的服务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在学生抢课前,不少学校都通过官方公众号为有选择障碍的学生“安利”一批“性价比”超高的选修课程,并且推广语极具诱惑力。天津大学的《恋爱学理论与实践》就声称,只要“学以致用,交到对象”,就“可以酌情给满分”。
教师
陆晓娅
“设置门槛会让学生更珍惜机会,从而在学习上更投入。”
当又一轮《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结束时,一名学生走过来告诉陆晓娅,她的课打破了大学中流传的“上课耽误学习”这个说法。
陆晓娅是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她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影像中的生死学”选修课,被学生认为“是一门非常有深度的课程”。在这个很少有人涉足的谈生论死的平台上,她用电影带领学生去思考“生命的态度与终极关怀的探索”。
“学生们如此渴望学习,他们希望在大学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能够真正在精神上、知识上提升自己。”陆晓娅说。
但是,作为选修课,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管理系统,只能学生选老师,老师却不能选学生。
一些怀着好奇心选修中山大学医学院《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的学生,课上到一半就走掉了,“不讲魔法,差评”。
授课教师陈素琴说,这门遗传学课程要探寻的是:“哈利与伏地魔都是斯莱特林的后裔,生活环境也很相似,而为什么性格却截然相反?”
“遗传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国外有不少科学家以《哈利·波特》为模板来研究医学、生物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学术研究,却用调侃轻松的方式表述出来。”陈素琴说。
而在《中国墓葬文化》课程上,为了“扬课程所长”,杨洋一般会在课上点两次名:第一次是开学第一课,目的是了解选课学生的专业;第二次是期中,看哪个专业的学生缺课率高,以反思该如何调整讲课内容。如果美术专业的学生居多,他会重点讲墓葬的壁画、陪葬器物的造型、人物造像等;如果表演类学生占多数时,他则会侧重讲墓葬的祭祀仪式、祭师形态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设置门槛会让学生更珍惜机会,从而在学习上更投入。”陆晓娅说,在哈佛大学开设“法律·道德·心理:透过电影的探讨”的阿伦·斯通教授,就设置了自己的门槛:二年级、三年级和法律硕士的学生有优先权,且需要先提交1 000字对某部电影的评论,他从中选录22人。
在无法选择学生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陆晓娅坚持将选课人数缩减到35人,但是仍有不少硕士生博士生从外校赶来蹭课。
“我怎么可能把他们拒之门外?”陆晓娅说,“我内心是多么喜爱这些学生,他们不仅让我感受到这门课真的有价值,也让我更加愿意‘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