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统文化里谈“谢赫六法”

2017-07-12杨林

书画世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谢赫绘画生命

杨林

北京城市学院

在传统文化里谈“谢赫六法”

杨林

北京城市学院

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理论家谢赫的“谢赫六法”对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读“谢赫六法”的意义,回到当代,不仅是绘画界的艺术解读,更应当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哲学背景,跳出艺术思维,打开传统文化的宝库,焕发生命中的人性之美。

谢赫六法;中国传统文化;形与象;真实与灵动;内涵

我们成长的时代是一个远离了传统的时代,很多人已经读不懂传统文化,也失去了传统艺术的根基,失去了华夏文明的滋养,让现代的中国人前所未有地迷茫、烦恼。感叹现实,不如脚踏实地,让我们试着把现在的学习重新放到传统语境下,以“回归生命”来看艺术,让传统艺术来滋养我们的生命,看看传统文化下的“谢赫六法”。

一、谢赫何许人也?

谢赫是魏晋南北朝画家、绘画理论家,擅作风俗画、人物画,现在没有流传下来的作品。他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崇尚玄学、重清谈的一个时代。他的著作是《古画品录》,在书中品评了前代曹不兴等27位画家的作品。他在评论中,把画家分成六品,即六个等级。这个等级以精神气质、风度为标准。《古画品录》为我国最早的绘画论著。

在这个著作中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是什么意思呢?

绘画的第一个目的是“明劝戒”:“明”就是指明,要指明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以此为戒。“劝”就是要有劝导的功能。这就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力量,能阐释真实的生命,指明生命的方向。

第二个目的是“著升沉”:“著”就是记载,“升沉”指的是历史和人生的沉浮,就是说绘画要有记载历史和人生重大事件的功能。

第三个目的是“千载寂寥”:“寂寥”是形容寂静空旷,没有声音的状态。在这里笔者认为“千载寂寥”指的是千百年来人性的孤独与寂寞。每个人是这样卓然独立,在现实中我们却必须要相互温暖,彼此扶携,才能走完人生的道路。“千载寂寥”指的就是人类至深的思想境界。

第四个目的是“披图可鉴”:“披”就是打开的意思,打开图画就能够见到,一目了然,不能晦涩难懂。绘画作品要让会画画的人和不会画画的人都能从你的画里读懂一些什么。

这14个字简单扼要地说明了绘画的功能,艺术家需要具备的素质是文人的思想境界、胸怀天下的气度、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娴熟的绘画技法,此四者皆备,才能称之为艺术家。回到我们现在的艺术界,如果以他为尺子的话,多少人会汗颜啊!

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几乎是中国画创作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他提出的“六法论”,尤为精彩。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此作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尊崇。

二、谢赫提出绘画的“六法”的内容是什么?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其中有几个字“气”“骨”,好像这些字在我们现代人眼里不是解读艺术的,而是中医的术语,这恰恰是现代人与古人解读艺术的距离所在。如果我们不能回到古人的思维逻辑体系,就无法真正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气与骨,是我们中医里解读生命的名词。记得北大教授楼宇烈先生有一篇文章说:“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如果不懂得中医的话,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把握不住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体会不到的。”笔者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是如此,套用楼老的话就是: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如果不懂得中医的话,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特征是把握不住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精神也是体会不到的。这是古人给了我们的传统艺术理论所依循的法则。

谢赫六法是站在一个高度,从上往下传的,在这里倒过来先阐述第六法:

“六传移模写是也”

“传”,在这里我认为读“zhuàn”,是解说经义的文字。移,就是移动。对于古人留下来的经典,我们直接移过来用就可以了。我们知道谢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在他之前的时代是秦汉,是春秋战国、周朝,那么谢赫指的就是这些时期的经典,如《论语》《大学》《道德经》《礼记》等。这些经典哪个不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研读呢?模,是法式,规范,标准。写,指的就是绘画。“模写”就是以古人经典作品为模板进行临摹。“传移模写”讲的就是中国绘画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传移”指的就是对理论学习的态度,要对经典深入领悟。“模写”指的就是对实践的态度,在刚开始学习的基础阶段,要深入范本,细微临摹,也就是“师法古人”,为初学者的一个基本法则。

“五经营位置是也”>

“经营”:有筹划、组织、计划、治理等意思,在这里基本指的是构图。例如:一幅山水画,我们如何规划山水、房舍、人物等,把合适的比例、虚实、位置关系等谋划好,这一切的思考就是经营。

举个例子:中国山水画有三个经典构图,一是高远法,二是深远法,三是平远法。在构图上就是山的不同组合方式的经营,高远法表达的是山的高大、雄伟,此法以山往高处挺立为基本法。如五代关仝《山溪待渡图》,画面高耸的山雄伟地挺立在画面的中心,巍峨,雄伟,不言而立。深远法表达的是山的深厚,有云深不知处的感觉,此法是以山往深处叠加为基本法。如元黄公望《丹崖玉树图》,整幅画面山是从上面一直贯穿到下面,层层叠嶂的山峦交错,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平远法表达的是山下的宽阔及人们的生活状态,此法是以表现山下平地的旷阔为主,画面常有沼泽、渔船和房舍等。如元吴镇《渔夫图》,在这幅图的下面,我们可以看到湖泊、山坡,树的姿态和造型清晰可见,还有船只在缓缓划过。作者通过对山和水的经营,营造出不同的境界。

在绘画艺术与文学中都有相似性,“推敲”不就是用来说诗词创作是对字的琢磨吗?唐代诗人贾岛,因赴考到长安。一天,他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做敲的姿势。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时,行人必须远远回避,否则就是犯罪。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之后,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于是两人并骑而行,从此成了好朋友。“推敲”的典故,就是源于这个故事。后来,形容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就叫“推敲”。这和绘画的经营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随类赋彩是也”

“随”:“从也。”(《说文》)赋:同“敷”,指上颜色,是指根据物种的种类上色彩,这也是尊重自然,不是我们想当然。这其实也是在提醒画者,自然中的色彩是最丰富和最美丽的,要投入自然的怀抱去感受它,方得自然之趣。记得在读本科的时候,有门课是色彩构成,当时老师给我们一个命题作业,就是以蝴蝶为色彩的来源,以一只蝴蝶的色彩为基本色,进行设计构成。刚开始还真不以为意,不就是一只蝴蝶吗?可是当把这个课上完,真的被蝴蝶折服了,它太美了。无论从一只蝴蝶上萃取什么颜色下来组合,都产生了超出我们想象的美。我想这就是自然的力量吧。

再举个例子:元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独创了中国画的浅绛法,就是在墨笔山水上略施赭石色,表现秋山和晓山(太阳刚出来)特别适宜。这里体现的也是类别,这种画法主要表现秋天的山和太阳刚出来的山。

“三应物象形是也”

“应”:“当也。”(《说文》)“应”也通“印”“映”,是指天地万物以象和形投射在你心上和眼里的形状。也就是说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自然的形象,一个是通过你所感,为应物。

那么什么是象形的内涵?

“象形”:《周易》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相比较起来,“象”为天上的形象,较为抽象,“形”为地上的形象,较为具象。这只是字面上所解,实际的意思是,一个是你的心所见,一个是你眼所见,但可以统称为天地间的所有我们用心和眼感受到的形态与意向。

如何进行形与象的创作?东汉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是讲造字法的第一种—“象形”,这就是我们古人的创作观。传说文字的创作者仓颉是这样创作文字的:“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这就是说一切都是从自然中来,这就是“道法自然”。

如山水画中山和水的造型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古人的象形有着如此宽广的概念,在我们的绘画创作中,也是一样的,以一颗发现美的心、表现美的手创作出来。画什么都没有关系,只要是你的眼睛所见,你的心所感,你的手所画,那么一幅艺术作品就诞生了。

笔者经常会从小孩的画中受到启发,他们有一颗至纯的心,所以常常画的都是超乎大人想象力的作品。因为他们没有大人所受的约束,自然就有很多直接表现心灵的形象与笔法。还有学生们,特别是在班上似乎画得不好的学生,我总能从他们身上受到感动,就是笔下有“无法之法”的灵动。

现代很多人担心自己的画没有创新,要知道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绘画大家潘天寿、黄宾虹、齐白石等,他们一辈子都在说自己师法的哪一家。例如齐白石说:“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青藤指的是明代大画家徐渭,他恨不能投胎来到徐渭所处的时代,做其门前的一条狗都愿意。这就是艺术的法则,是因为他深知事物成长的必然规律,谁也不能脱离,必须遵循。

“二骨法用笔是也”

骨为人体的骨骼,支撑我们人的生命的力量。骨:“肉之覆也。”(《说文》)中医说:肾主骨。骨的形成和力量来自肾。中医说肾是先天之本,也就是说,在生命形成以前它就已经存在了,并且是形成现在生命的根本所在。这是我们中医哲学的世界观:人有先天和后天。如“脾胃为后天之本”。

这就是从后往前推的原因,前面讲的就是形成画面之前我们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前面的四法内容:学习态度的传移模写,经营画面,色彩,造型。这些就是绘画的基本元素,全部要靠一支毛笔表现出来。那么这个笔法就是一个综合概念了。这是需要首先具备的。

东汉蔡邕说:“惟毛软而奇怪生焉。”笔是柔软的,正因为它的柔软,反而可以表现至刚之性情,如水至柔至刚,水滴石穿。笔法的“骨”,就是在最柔软的笔毛下,描绘自然万物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画面的建构等。这是骨法的第一个内涵:“内质”的丰厚充实。

骨法内在的“活性”,必然带来力量,这是骨法的第二个内涵。我查了很多古人的书画理论,见得最多的就是“阴阳,俯仰,向背,开合”。

俯:指的是从上往下探身。仰:就是从下往上抬头仰望。这样会形成相互的呼应关系,形成的力量是相聚的。

向背:指的是两个人相背而立,形成的力量是发散的。

开合:指的就是上面关系的动态体现,已经在行进过程中了。这其实在讲“势”:什么是势?势就是整个画面要把读者引导到一个什么地方去。这样形成的就是画面的张力,向内可以聚合,向外可以散发,形成动势。最后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到那个点,就是“眼”。这就是那个生画面的先天之眼,也就是骨法用笔的最终内涵。

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如此高大雄伟的山,坚实地立在我们面前,山下的一条大道上行走着很小的一队人物,画面一竖一横的骨法笔势,指向的就是这支队伍。他想表达的就是“人生有如行旅,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的深刻思想境界。

俯仰

向背

“一气韵生动是也”

中医学说:“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我们习惯评价一个人的身体“肾气虚”,就是如此。

甲骨文的气是云气蒸腾向上之象。

“气”:“云气也。按云者,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说文》)也就是说气含风和水。中国人讲的风水好像都在这个气里了,也就是说:其实风水指的就是那一团气。风水好,指的就是气质好。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应了我们的习语“人活一口气”。这个气应该可以代表一个人的使命和他的精神状态。那对于一幅画来说,气就要超出我们看到的线条、造型、色彩等,是你所用心去感知的总和,而且这个气凝聚了画面要表达的精神和思想情感。

“韵”:形声字,指的是和谐悦耳的声音。悦耳一定与情感共鸣,是大自然和生命节奏相合的声音,那么气韵就是气的和谐节奏。

“生动”:指生命感,是生命带来真实与灵动。

那么“气韵生动”可以说是:艺术作品的气质,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和谐节奏。可以比喻为人的心电图,一个正常的能量充足的生命,其心电图一定有一个美妙的节奏图,而一个有心脏病的人的心电图就不好说了。中医讲:心为君主之官,主“神”。一个人心脏出了问题,如同画面的气韵不生动,自然画面的“神”也就不在了。

“气韵生动”可以说指的是画面的神之所在。综合以上对于六法的阐述,艺术的提升之路,也是相辅相成的路。

“谢赫六法”非常客观地把艺术做了全面的总结,包含了艺术的全部内涵。探索其背后的传统文化背景,我们只有回到生命本身来找落点,回到我们生命的载体—身体,去寻找呼应,回到我们生命的精神—思想,去寻找安顿。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和自我真正结合。找到自我,个性与创新都是自然之事了。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猜你喜欢

谢赫绘画生命
谢赫·古画品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西汉秘密花园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谢赫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