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为华夏人 应重己文字
——缅怀吴玉如先生

2017-07-12韩嘉祥田正宪

书画世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张伯苓书法

文_韩嘉祥 田正宪

生为华夏人 应重己文字
——缅怀吴玉如先生

文_韩嘉祥 田正宪

韩嘉祥,原天津古籍出版社编审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田正宪,吴玉如艺术馆馆长

吴玉如Wu Yuru

吴玉如(1898—1982),名家琭,晚号迂叟,后以字行。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故又署“茂林居士”。先后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参与1958年版《辞源》的编纂,并完成了《清史稿》《宋诗纪事》《古谣谚》等大量古籍的点校工作。有《吴玉如书法集》《二十世纪书法经典 · 吴玉如卷》《吴玉如诗文辑存》《吴玉如三体千字文》《吴玉如册页》《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吴玉如自书诗稿》等二十多部著作出版。

安徽,尤其是皖南,山川钟秀、人杰地灵,是才子、学人辈出的地方。皖南泾县茂林是吴玉如先生故里。今天泾县建有三吴纪念馆。“三吴”指的是书法家吴玉如、画家吴作人、作家吴组缃,三人同属泾县茂林。

吴玉如自幼酷爱书法,5岁时始习字。6岁时,祖父的一位朋友带着把扇子求其祖父书扇面。年幼的吴玉如趁大人寒暄之际,抄起笔来,在扇子上写下“姜太公钓鱼”几个字。他因不会写“姜”,而写成“江”。父亲发现后将其一顿责骂,其祖父反而高兴地说道:“此我家宝马驹也。或许此时,在吴玉如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生钟情书法的种子。晚年的吴玉如回忆起这件事还写了一首诗:“岁朝红染墨痕新,癸卯临为重六人。六岁涂鸦发祖笑,白头身世果何因。”

吴玉如到十二三岁时,写小楷、行书已具有相当功力。现存最早的墨迹是13岁时为其母所书一帧小楷泥金扇面,字迹工整,布局匀称,用笔一丝不苟,其书法天赋已见端倪。

1913年,15岁的吴玉如入天津南开学校,与周恩来同班。由于品学兼优,吴玉如深受严范孙、张伯苓二位先生赏识和奖掖。老校友黄钰生(曾任西南联大教务长、南开大学教务长、天津图书馆馆长)在《早期的南开中学》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吴家琭,字玉如,晚年自号迂叟,与老同学通信仍用原名。善文牍,在南开曾任教。张伯苓当参政会副议长时,任秘书。多吟咏,近宋人。善书法,追踪二王,近年才被认为书法第一流。他是早年南开学校中的一个奇才、偏才。”少年的吴玉如,已具傲岸放达的性格,当年曾有《自题小像》诗:“何来小子太颠狂,把笔不曾顾四方。识得读书真理在,轻他南面不为王。”也正是这“识得读书真理在”的思想,伴随着吴玉如走过了85个春秋。

今天的天津市南开中学大门牌匾就是吴玉如题写的,十分庄重,取北魏风格而加以行书笔意。

说起吴玉如,不能不提到马忠骏老人。马忠骏不仅是吴玉如的恩人,而且后来还成了吴玉如先生的外舅。马忠骏,字荩卿,辽宁海城人,20世纪初是东北政坛的显赫人物。吴玉如先后任马忠骏的秘书、交涉总局总务科长、中东铁路局监事会秘书等职。由于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办事踏实认真,吴玉如深得马忠骏的赏识。

1925年马忠骏辞职寓居,营造遁园(今哈尔滨马家花园),他广交鸿儒文士,诗酒自娱,遁园中文人雅士咸集,成为哈尔滨的文化沙龙。吴玉如在文化氛围浓郁的遁园之中,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施展。

吴玉如在哈尔滨生活的这段时期(18至33岁)是他人生最精彩得意的时期。他21岁时临写的王羲之《兰亭集序》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早年书作。每字用笔中规中矩,从形似到神似,透出了吴玉如对古人用笔的领悟。就是到了中晚年,吴玉如的楷书、行书中,仍然带着早年刻苦临写《兰亭集序》的踪迹。

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转年,当时的东三省铁路公司理事长兼督办莫德惠赴莫斯科参加中苏谈判,吴玉如与中东铁路公司监事会监事、哈尔滨公议会议员刘泽荣作为成员,参加了这次历时一年有余的谈判。那时,苏联生活物资极度缺乏,吴玉如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饥寒交迫的考验。在莫斯科一年多的时间里,临有小楷《乐毅论》《黄庭经》及草书《离骚》,还创作了大量诗篇,以寄托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苏铁路问题谈判中断,吴玉如返回哈尔滨。也就是在这一年,吴玉如赢得了恩人马忠骏的九女儿马淑蕴的芳心。马淑蕴比吴玉如年轻14岁,精通日英俄语,于古典诗文亦颇具慧心,才貌双全。但好景不长,日本占领东北,吴玉如匆匆率家眷入关避难,其全部家产顷刻间化为乌有,多年倾心收藏的万余卷图书、碑帖也毁于兵燹。途经长春时,郑孝胥曾执意挽留吴在伪满洲国任职,吴玉如力辞不就。1933年吴玉如回到天津,离别天津17年(有“一别沽上十七年”诗稿留存),此时的吴玉如,上有老母,下有妻小,战乱中求得衣食,谈何容易。吴玉如心情复杂,又不肯向权贵低头,“雄睨岂无振翮心,掉头耻向公卿揖”,无奈之下,他选择了人生中第一次“南游”。

1933—1935年的三年中,吴玉如走遍了济南、上海、杭州等地,以文会友,鬻字卖文,兼教家馆,勉强度日。其间他留下了大量诗词手稿。

在经历了近三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吴玉如迎来了事业上的曙光。1936年张伯苓先生得知吴玉如已返津,即聘请并函准返母校任南开大学商学院教师兼经济研究所秘书。现在南开大学进门树立的张伯苓先生制定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八字校训,以及“范孙楼”“伯苓楼”题字均出自吴玉如手笔。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南开大学奉教育部之命,与清华、北大南徙并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吴玉如当时未能随校南迁。

1.吴玉如 杨柳枝词137cm×33.5cm1980 吴玉如艺术馆藏

1938年,吴玉如原计划去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只身奔赴内地。途经重庆时,他与周恩来重逢,在拜谒校长张伯苓时被张伯苓先生挽留任参政会的秘书。当时吴玉如曾一度踌躇满志,本以为能有一番作为。作词《南乡一剪梅》一首寄张伯苓、何醉廉:

零落分长乖,眇眇春愁杜魄哀。一寸芳心红未减,生是春荄,死是春荄。风雨逼瑶阶,紫燕呢喃傍镜台。为感多情依旧幕,风也归来,雨也归来。

不久事态大变,吴玉如秉持“君子不党”的理念,向张伯苓辞职,绕道缅甸,返回天津。吴玉如的重庆之行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回津即刻写下《辞蜀书愤》三首:

辞家万里缘何事,痛哭西来白发新。

方寸之间惟有母,百年以内几完人。

侯王威福皆陈迹,豺虎嗥啕孰可驯。

我自拘墟无眼界,吞声白屋作遗民。

台筑南单只自焚,国门筹策不堪闻。

与齐与楚同亡我,投北投南两废君。

举翮谁方雕鹗健,登坛空惜鹳鹅军。

朅来权作搜奇辈,浪迹平生已失群。

个郎生小鄙王侯,耻缚功名作死囚。

不向庙堂陈大计,能安绳户亦千秋。

私心只恨无人会,叔世难为直道谋。

汉史徒彰云折槛,上方未斩佞臣头。

2.吴玉如 陆游海棠诗27.3cm×49cm1963 吴玉如艺术馆藏

从重庆返津后,吴玉如深居简出。住在马场道老武官胡同12号一幢西式平房内(今照耀里小区)。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侵略军对沦陷区加紧压榨掠夺,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吴玉如的生活日益困窘。一些学生想在经济上援助吴玉如,但吴玉如性情执拗,不肯受“无功之禄”。于是学生们出谋献策,建议吴玉如举办书法展览会,展品标价出售,这样,也可有笔收入,维持一时生计。吴玉如同意了这个意见,经过几个月的准备,1942年秋,就在天津永安饭店(今新闻图片社)举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个人书法展览会。展品共300余件,真、草、隶、篆、行诸体皆备,大有擘窠,小有蝇头。参观展览的人熙熙攘攘,在那样民生穷蹙、社会动荡的日子里,能有那么多人去参观书法展览,实在是出人意料。在这以前近十年中,吴玉如的行书由苏轼、赵孟转向李北海、米芾,进而学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诸家临摹《兰亭序》,尤其对《麓山寺》《法华寺》《方圆庵记》《圣教序》用功最勤;于小楷多用功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正楷除学宗《龙藏寺》《夫子庙堂碑》之外,对北碑《崔敬邕墓志》《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尤其是对《元略墓志》用功最多,现存的半通《元略墓志》就是此时的作品;于草书对孙过庭《书谱》推崇备至;篆隶,上自《散氏盘铭》《毛公鼎》,中及汉隶,下至邓石如、赵之谦,皆有所临摹,书法日臻成熟。著名画家陈少梅、冯忠莲夫妇看了展览,不胜服膺。此也是陈少梅与吴玉如定交之始。后来冯忠莲还拜吴玉如为师,学习古文和书法。抗战期间,吴玉如全凭舌耕笔作,赡老抚幼,家里除去藏书,典卖殆尽。

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玉如任教于天津工商学院国文系。后来,天津工商学院经教育部正式批文改为津沽大学,吴玉如先生任国文系主任。1951年吴玉如因与校方某负责人发生龃龉,一气之下,决然辞职。“合则留,不合则去”是吴玉如一生最磊落的态度。自此年始,刚过天命之年的吴玉如就以“迂叟”为号。并作《吴迂》绝句以言隐退之意:“吴迂莫认作倪迂,能学倪迂似不迂。貌得倪迂迂可笑,能从神入便非迂。”全诗二十八个字,竟用了七个“迂”字,韵脚通押“迂”字,在诗歌中,这种体式称为“独木桥”式,也暗喻寓“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之意。之后几年,吴玉如以授徒鬻字自给,其间也曾为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校勘古籍。

3.吴玉如 诸葛亮诫子书34cm×136cm1972 私人收藏

4.吴玉如 观棋歌34cm×136cm1968 私人收藏

1958年“大跃进”时代,社会上浮夸之风甚烈,自撰并书“不尚浮夸实事求是,都归安定终和且平”一联针砭时弊。此联收入《吴玉如书法集》。

1961年,张伯苓夫人病逝,吴玉如为张伯苓先生夫妇合祔撰写碑文并书丹。全以北魏笔法,亦足见吴玉如魏碑功力之深厚。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只有拓片存世了。

吴玉如同朱启钤、周叔弢、章士钊、林志钧、顾随、严孟群、张学铭、黄琪翔、叶圣陶、俞平伯、张伯驹等交往,并有诗词唱和。俞平伯先生撰有“欣处可欣留客住,晚来非晚借灯明”一联。俞老请吴玉如书之。吴先生用章草体书写,并将其中“欣处可欣留客住”改为“欣处即欣留客住”。俞平伯先生见到后十分欣赏,给叶圣陶的信中曾提及此事:“顷承吴老赐联。笔法苍劲,佳作也。原句‘可欣’却写作‘即欣’,更觉苍劲,似接近陶诗,比弟原作为佳。为我俚言生色多矣。”(见《俞平伯年谱》)孤桐老人章士钊写给吴玉如的诗中有“泾县吴夫子,佳书胜倦翁”(倦翁,包世臣,安徽人,著《艺舟双楫》)句,盛赞吴玉如书法。

吴玉如一生寝馈于传统文化和道德之中,而且被这种日益式微的文化所“化”。这正是吴玉如的悲情。

对于简化汉字,吴玉如是极其反对且为之伤心,为之痛哭。曾有诗句:“文字国之魂,魂亡生所寄。”尤其是1974年,吴玉如见到《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愈加痛心不已,大声疾呼:“生为华夏人,应重己文字。毋为败家子,摧毁等儿戏。”“上下五千年,多少歌哭事。一一文字书,何可逐废黜。”同时,写下七绝《书愤》:“海王星数数冥王,冥想星河无竟疆。文字汉唐才几日,眇予何事哭兴亡。”幸而这批简化字不久就废除了,没有造成更大的混乱。“眇予”的吴玉如也只能长歌当哭来捍卫祖国的文字。

“文革”期间,中国戏院重新整修,请吴玉如题写了“中国戏院”四个大字,十分雄健,有李北海神韵。但当时天津主管文化的某领导看后,提出请吴玉如改写为简化字,还跑到吴老家里当面强调。吴玉如十分气愤,说了一句:“你去找工人阶级书法家去写吧!”随后,闭目假睡,使这位领导碰了一鼻子灰。更有意思的是,凡是给吴先生的来信,如用简化字,无论事大事小,事急事缓,他一概不开封。有问其缘故者,吴老将信扔在一旁噘着嘴说:“我不认得这些字!”

“国家不幸诗家幸”,细绎吴玉如先生诗作就会发现,越是动荡的岁月,其诗词之作越多,其胸中那种回肠荡气的沉郁、忧国忧民的感慨都能充分地以诗词表达出来。这一点在《吴玉如诗文辑存》一书中多有印证。

吴玉如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经几十年勤习钻研,其书法能融汇诸家风格,取唐、宋、元、明、清各朝名家之长,而又以“二王”(羲之、献之)为依归,形成了他端丽秀劲、遒健豪放、空灵飘逸的独特书风,尤以行草和小楷造诣最高。

吴玉如先生有首五言诗谈到自己学书法的经历:“忆我十二三,读书苦羸弱。书喜苏长公,涂抹未脱俗。弱冠困衣食,何暇事磨琢。惟性之所耽,昼失夜把握。如此年复年,三十乃稍觉。一艺果得之,非徒塑雕酷。能出真精神,天机外人欲。皮毛众可袭,真气不可夺。秋悟寒潭清,春领朝阳沐。倘不能是豁,岑楼空企足。”吴玉如还一贯主张:“作文、作诗、作词、作字,皆须胸中一尘不滓,清气盎然。否则,纵有十分功夫,终难超凡脱俗。但此清灵之气又从何来?天赋固有,学养尤要。”

80岁以后的吴玉如先生静穆如古刹老僧,似入“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之境。其书亦为之大变,瞬间由风恬日融水流花放一卷春和景明,忽变为石破惊天山倒海立,不啻气象万千,全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已出神入化矣!

5.吴玉如 楷书千字文12cm×18cm1954 吴玉如艺术馆藏

6.吴玉如 草书千字文12cm×18cm1954 吴玉如艺术馆藏

7.吴玉如 行书千字文12cm×18cm1954 吴玉如艺术馆藏

1966年,吴玉如的家遭到“红卫兵”洗劫,万余卷藏书及碑帖又一次化为灰烬。其中包括一些罕见的孤本、善本。吴玉如奋笔写道:“儿时吐属何为苦,世乱悲凉百感并。头白才知真乱世,儿时世乱是升平。”过来人都清楚地知道,这在当时是有多么大的胆量和危险,从中也正可以看出吴玉如先生深邃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也正可以说,将“文化大革命”直斥为乱世,吴玉如应为第一人。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晚年的吴玉如生活捉襟见肘,几濒临绝境,老友章士钊极力劝说吴玉如致函周恩来求助给予关照。吴玉如在章士钊劝说下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全信仅数百字,以文言文写成,毫无乞怜之态,亦无一阿谀奉承之语,还表明态度:“莫再做韩退之屡上宰相书以增丑恧也。”章士钊讲,周恩来看了信,笑着说:“吴家琭还是老脾气。”不久,周恩来责成天津市安排吴玉如的工作和生活。这样1973年吴玉如被聘为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特别顾问,有了一份每月6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1979年天津市文史研究馆恢复工作,吴玉如先生被聘为馆员,并发放月生活补助60元,吴先生立刻退掉了天津人民图书馆的月薪。

时光荏苒,岁序更替,吴玉如先生去世已逾卅五年,而声名日隆,人亡业显。先生的书法艺术,终将彪炳书坛而永垂后世!

8.吴玉如 杜甫组诗之五·独酌22.8cm×12.3cm1960 吴玉如艺术馆藏

约稿、责编:徐琳祺、史春霖

猜你喜欢

张伯苓书法
书法篇
书法
穷者的尊严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自黑也能激励人
张伯苓妙语
书法类
张伯苓在教育与政治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