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双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对其优良率的影响分析

2017-07-12冯龙庆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17期
关键词:单侧优良率胫骨

冯龙庆

214194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双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对其优良率的影响分析

冯龙庆

214194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

目的:探讨双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收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对照组采用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采用双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治疗后,试验组骨折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采用双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不仅骨折功能恢复状况良好,而且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短,有利于患者的尽早康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双侧切口钢板内固定;优良率

本文主要研究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双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对其优良率的影响,并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4~71岁,平均(42.6±3.23)岁;摔伤11例,车祸致伤27例,运动致伤1例,其他原因所致伤1例;骨折分型:Ⅴ型30例,Ⅵ型10例。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5~68岁,平均(43.1±3.31)岁;摔伤12例,车祸致伤25例,运动致伤2例,其他原因所致伤1例;骨折分型:Ⅴ型29例,Ⅵ型11例。两组之间一般资料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首先对患者骨折处进行石膏处理,并予以制动牵引。在肿胀状况消退后,对骨折处进行麻醉处理,并对膝关节前外侧进行切口复位。复位成功后,在膝前外侧处利用单侧钢板进行内固定术处理。在手术结束后的4 d,要对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功能性训练,并在术后8 d,对其进行膝关节被动活动的功能锻炼。②试验组患者采用双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在患者骨折处接受石膏处理后进行制动牵引,并待其骨折处肿胀消退之后,进行麻醉处理。之后在小腿上段后内侧与前外侧进行同时切口,在找到骨折断裂处后,需将骨碎片与血块取出,进行复位。在复位成功后,利用克氏针予以临时的固定操作,并采用C型臀X线机,对复位状况进行检查,并在骨折塌陷处置入植骨填塞,同时对韧带损伤予以修复,并在双切口位置处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进行固定。在手术结束后的4 d,需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功能训练,并在术后8 d,对其进行膝关节被动活动的功能锻炼。

效果评定:记录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出院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骨折愈合状况,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从术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疼痛状况、行走能力、膝关节稳定性等方面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予以评估,分值≥27分为优;20~26分为良;10~19分为中;6~9分为差。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表示用(±s),计数资料的组间率用率(%)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

结 果

临床指标比较: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出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治疗后骨折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试验组治疗后,患者骨折功能恢复优23例,良16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97.50%;对照组治疗后,患者骨折功能恢复优20例,良15例,中2例,差3例,优良率87.50%。经比较,试验组患者的骨折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为临床上较为典型的关节内骨折,主要是由于胫骨平台受直接或间接暴力因素所导致,若是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会导致患者出现膝关节功能性障碍,对其日后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上,针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多采用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该方法较容易导致固定部位松动、滑脱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单侧切口很容易致使创伤出现感染、坏死现象,无法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甚至有可能导致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的出现,不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双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不仅可以增强膝关节载荷,且抗扭转性能较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双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术能够有效弥补单侧钢板内固定术的各种不足,并防止骨折复位后出现再次位移,且该方法在患者的胫骨内外髁的内固定方面,稳定性良好,维持时间较长,能够促使骨折愈合[2]。同时,双侧切口钢板内固定对患者的胫骨平台损伤较小,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使患者骨折功能的恢复[3-5]。

综上所述,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采用双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骨折功能,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表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试验组 40 59.6±11.73 110.4±9.26 10.2±3.27对照组 40 79.7±12.04 178.2±8.79 16.3±3.78

[1] 童卫华,刘浩.锁定钢板与普通解剖型钢板置入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和安全 性 比 较 [J].海 南 医 学,2013,24(22):3311-3313.

[2] 任东彪.前外侧和后内侧联合入路双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复杂性骨折的疗效[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3):342-343.

[3] 吴彬,王海滨.关节镜辅助下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5):420-422.

[4] 黄茂春.单侧和双侧钢板内固定术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治疗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27):6077-6078.

[5] 苑刚刚,王勇飞.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30例的效果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2):107-108.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excellent rate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ith bilateral incision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Feng L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Xishan District,Wuxi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214194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ilateral incision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Methods:80 patients with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unilateral plate internal fixation,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ilateral incision plate internal fixation.Results:After the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In patients of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ith bilateral incision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not only has good condition of functional recovery,but also has less bleeding,short operation time,help patients recover as soon as possible.

Patients with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Bilateral plate internal fixation;Excellent rate

10.3969/j.issn.1007-614x.2017.17.18

猜你喜欢

单侧优良率胫骨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关于单侧布顶内侧安装减速顶的日常养护及维修工作的思考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多功能胫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观察
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Reaumuria soongorica root system architecture to arid environments
中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胫骨骨不连23例
单侧听神经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