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的风水环境应用

2017-07-12刘虹敏刘洋赵万清

消费导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风水舒适度湿度

刘虹敏 刘洋 赵万清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建筑设计的风水环境应用

刘虹敏 刘洋 赵万清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建筑设计通过利用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地形、风、水、温度、湿度等,从人的生理感受出发,营造出舒适的建筑空间。人体在建筑空间中对物理环境感受最直观的反应便是人体热舒适度,即对场地温度与湿度的感知,归根结底便是感知场地风与水对建筑微环境的影响。因此关注场地风水环境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对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人本设计有重要意义。

微气候 风水环境 热舒适度

一、中国传统“风水”与现代建筑设计

中国传统“风水”思想即是把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这个完整系统的每一个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而存在的。传统风水学的功能就是宏观地把控各功能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其结构,寻求最优的组合形式。传统风水学中通过对环境经验的总结,以实现场地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和谐共生。在今天看来,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去考虑,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设计,现今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便是对古代风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建筑设计的一大趋势为提倡建筑的人性化设计,这种趋势的本质就是一种行为需求的基本满足,一种生理与心理体验的基本关注。其目的在于使人于建筑环境中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并引导人们趋于自然的和谐中。现代建筑,以满足人类使用意图对自然进行改造,最本质的原点还是回溯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中,把人作为自然的有机组分融入到大自然跟新演替的规律之下。

二、现代建筑空间中的“风、水”内涵

现代建筑空间中的“风、水”要素,通过提取传统“风水”理论对环境以及环境文化的经验总结,主要在于关注场地风与水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并在充分研究场地现状风、水环境结构的基础上,结合使用者需求,在人性化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人性化设计体现在两个方面:人的需求和舒适度。人体舒适度对物理环境最直观的反应便是人体对温度、湿度的反应,即人体热舒适度。人体热舒适度,指大多数人对客观环境的热感觉,对建筑环境从生理到心理达到的满意程度。人体处于外部环境中,整个机体需要维持一种热平衡的状态,为了维持这种热平衡,建筑空间就需要在大的气候背景下提供健康、舒适、宜人的小环境,优质建筑小环境的建立就依赖对场地风环境与水环境的合理利用,协调作用。

(一)建筑空间的风环境

根据古人感知,在大地上除了地和水之外,余下的就是空间了,空间里有风。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空气流动带动了灰尘与水分的运转,使得我们呼吸的空气不断地更新净化,人才能健康的活下去。同时风的流动带动水分的蒸发,使得空气能保持一定比例的湿度。与此同时风也会带走人体体表多余的水分,使人体保持干爽和舒适。一般人在相对湿度45-55%的状态下感觉最舒适:湿度过低造成人体水分流失,人会感到干燥难受;湿度过高影响人调节体温的排汗功能,人会感到闷热。由此可见,风的流动与人体舒适度密切相关。在建筑设计中,对风的设计主要在于导风和障风。导风即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布置,有效的疏导有利风通过建筑场地,为场地带来新鲜的空气并带走滞留场地的尘埃;障风在于通过建筑风障的合理设置,将不利风阻挡于场地之外,庇护场所内的人文活动。

(二)建筑空间的水环境

泰勒斯说: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即万物最初诞生于水,任何一个生命体都离不开水,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与水息息相关。建筑设计同样也在水的引领下发展。

建筑空间中的水体对其周围的小气候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水体上方的高湿度空气,在建筑空间的合理导向下会随着风流向空间的各个角落,使区域内的空气湿度整体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

三、建筑空间的风、水环境运用

针对场地风、水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建筑空间的影响,特总结风、水环境在建筑空间设计运用中的一般特征,以期为人性化设计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构建途径。

Wind corridor:建筑设计之初,仔细研究场地现状风环境,与建筑场所所需满足的功能性。试图在建筑空间中建立一条线性的、有形或无形的风廊。根据建筑空间的不同功能需求,通过风廊围合或是贯穿建筑空间。并通过线性的风廊组合形成网状的风道网络,有序并合理的将建筑功能与网状风道结合,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同时,改善其小气候。

Water corridor:在风廊的基础上,引入线性的水廊,可根据风向的不同垂直或根据风廊的走势布局水廊。平行于风廊的水道与风廊交错布置,形成风、水交错的布局形式。水体的引入,能很好的与风廊进行生态功能复合,加强风廊对场地降温增湿的生态功效。

Water patches:水体的面积和布局是影响小气候效应的重要因素。水体面积越大对环境影响越大,单块的小于125平方米的水体对环境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多块、密集分布的小面积水体会对环境的降温增湿效果更显著。在人活动范围最密集的区域,往往导致温度升高且湿度降低。在这些热点区域,可考虑引入片状水体,并可通过扩大风廊或对风廊的有效利导增强风速,进而实现水体蒸发量的加大。通过加强风与水蒸气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热点区域的强降温及增湿。

四、结语

随着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问题的不断出现,虽然不能期望建筑设计能够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但通过改善微气候,降低能源消耗,提供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游憩环境则应是建筑设计的目标。

本文对古代“风水”理论中把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思考这一思想进行解析,并提取其风与水环境之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通过关注场地风、水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以期通过对风、水环境的合理利用来实现建筑环境的保护和人体环境舒适度的共赢。希望通过对场地风、水环境的浅议能对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1]李书严,轩春怡,李伟,等.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研究[J].大气科学,2008.

[2]陈睿智,董靓.国外微气候舒适度研究简述及启示[J].中国园林,2009.

猜你喜欢

风水舒适度湿度
植物有话说(十七) 松果:开与合,看湿度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工业锅炉饱和蒸汽湿度的运行控制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基于湿度控制的室内空气净化器高压电源设计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跟踪导练(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