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训练点必须瞄准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力
2017-07-12罗招琴蒲毅斌
罗招琴,蒲毅斌
1重庆市潼南区第二实验小学校;2重庆市潼南区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语文教学的训练点必须瞄准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力
罗招琴1,蒲毅斌2
1重庆市潼南区第二实验小学校;2重庆市潼南区教师进修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峦老师认为,语文的学科素养的培养包括五个方面:人格雏形、语文能力、阅读素养、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他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语文学习要做到“八个一”,即有一定的识字量、能写一手好字、读懂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能写一篇有内容有情感文从字顺的文章,有一副好口才,养成一种读书看报的好习惯,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颗博爱的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
一、走出传统误区,把握时代脉搏、树立大语文观念
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些误区。在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课堂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所以,我们要用新课改的清泉,荡涤“重人文,轻语文素养’的错误观念,走出语文教学的传统误区。
如果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圆的话,那么扎扎实实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圆点,而大语文学习则成了半径。大语文学习的多与少,直接决定了这个圆的大与小。
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应该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等。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可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二、不忘语文教学的本真,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扎实地抓好语文训练
素养并不是空中楼阁,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必须形成序列,环环相扣,在各个学段应有所侧重。所以,语文新教改无论怎么改,都必须避免只在花拳绣腿上下功夫,不能离开教学的本真,课堂教学应该成为以实用为基础的开放体系,语文素养的核心训练点必须瞄准学生未来的实用性,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显示和发展才能的机会,增加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增加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这样,才能夯实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基石。
语文能力涵盖听、说、读、写,是学生长大后必备的能力。为了解决学生“读的能力强,听、说、写的能力弱”的问题,精彩的故事导入以后,就要训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抓住要点听清楚,说的时候把要点说明白。学生吸收信息,择优整合是准确明白表达的基础。教师设计听和说能力口语交际课的训练时,应巧妙设置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带着问题读,引导学生说出文本中的关键词,明白了问题也就抓住了要点。
围绕问题,先让学生合作学习,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抓住要点,同桌互相汇报,补充。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听者更要边听边想边记,同时互相补充,最后,其他同学评议,是否抓住了要点。
教师要善于营造各抒己见的交际氛围,把各种意见进行综合整理提炼,相机点评引领,逐步落实训练目标,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训练中提高听和说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写字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教师的教学,只注重训练学生在作业本的格子里把字写工整,写美观。脱离格子以后,学生的字就不一定能美观工整了。其实,只要我们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开篇的时候和教学过程中,都让不同的学生到讲台上书写文本中的关键词,并提出明确的书写要求,要求大小均衡,长期坚持,学生写字方面的语文素养就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于永正老师堪为典范,他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写圆明园美景的方法:用关联词“有……也有;有……也有”加四字词语来写排比句的方式来概括介绍某一处大型景物。我们可以增加这样的设计,选择本土风物景观,如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介绍潼南湿地公园的美景,再用同样的方法回到课文中,介绍圆明园的其他景观。只要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循序渐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显著提高。
三、注重文化积淀,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语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以课内文本为支点,更好地向课外延伸,广泛进行课外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每天睡前选择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数十部中外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增加课外阅读量。
2.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读诗,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学生在校每天下午的25分钟读书时间里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可以是古代诗词,也可以是现当代诗歌)。下一次的阅读活动课前请一名孩子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增加文化积淀。
3.教学“留白”,沉淀历史文化。每周用一节语文课,给孩子们讲述《史记》《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等书上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在历史的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底蕴,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关注并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的永恒追求。我们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契机,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大语文教学和课外阅读为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