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分析与阐述

2017-07-12谭宝媚

科学中国人 2017年23期
关键词:在实践中应急机制

谭宝媚

肇庆华思达环保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分析与阐述

谭宝媚

肇庆华思达环保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由于自然的灾害、生产中的安全事故、污染物的人为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危害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常常伴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主要是放射性的物质、污染物质等有害、有毒的物质进行到我们的环境中,如大气、水源、土壤等而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态环境等均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当事件发生后,要采取紧急的措施来加以应对,对这类污染事件进行控制。突发环境事件与一般状况的环境污染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以及排放途径,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环境污染、缺乏固定排放方式以及途径,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突然性,其扩散相对较为迅速,危害性较为严重以及污染物不明等特征。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分析与阐述

突发环境事件在实践中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别,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以及辐射污染等相关事件。对此相关政府部分以及公共机构在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应对的过程中,要对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会产生的相关影响起到足够的重视,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通过正确的方式与手段加强企业的重视程度,让企业与政府基于自身的教育在实践中通过一些具有制度化、程序化的措施以及方式应对。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突发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可以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应急指挥协调机制、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善后恢复以及重建机制、调查评估机制以及应急保障机制。

1.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实践中就是要与国家的一些常规管理机制进行系统的整合,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指挥系统以及常设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例如,在非危机的时期,协同相关专家对于各种不同类别的危机进行系统的总结以及划分,在实践中构建一个长期的反危机战略以及相关应急计划,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之下,通过环保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的共同合作以及分工合作,明确责任,在实践中要对于一些社会预防以及预警工作进行负责;而在危机状态之中,要保障其可以充分的协调协调的行政指挥机构,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要领导以及符合相关社会公关的协调工作,对于各种社会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进而在整体上高效的提升其应对能力。

2.多元化的应急管理模式,加强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合作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要充分的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如合理的借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5个发达国家的环境公共治理理论、制度以及相关管理模式,充分的借鉴“双向交织的一多关系”、合理借鉴法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日本的“环境世纪”并以及“环境立国”等相关发展战略,要积极鼓励促进其发展,要引导一些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到相关环境应急管理活动之中。政府应在实践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要避免对于各种公共事物进行大包大揽,杜绝政社不分等相关管理模式,要在相关工作服务领域中有效的推动群众自治相关社会生活的管理模式。

3.完善与优化现有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

3.1 要根据现阶段的实际状况,统一制定完善的监测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在实践中要对具体的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以及相关质量保证等相关应急监测内容进行系统的规范;

3.2 要提升对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视,加强资金投入,对于一些重点的企业以及流域范围内要安装一些在线自动监测仪器与设备,进而保障其可以有效的实现测定数据的相关网络信息传输;

3.3 要制定较为完善的应急监测预案,有效应对相关突发事件;

4.完善现有国家相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律规定

4.1 要在宪法中明确相关突发环境事件的紧急状态制度。严格规范在出现突发环境事件的时候要对于危机状况中相关权利的形式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我国要在宪法中对于紧急状态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于政府在的行政紧急权利的有效划分明确了一定的法律界限,通过较为统一、明确的公共应急法律对于在一些紧急状况之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进而保障政府可以充分的行使自身的合法权利,保障公民的各项权益不受侵害。企业在实践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开展工作,进而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4.2 尽快完善紧急状态法律,优化我国宪法内容。在政策上制定应急处理制定与法律上的应急处理系统可以互补,对此在实践中即便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环境应急处理系统,也要通过法律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有效保障。对此在实践中要制定的《突发事件与紧急状处置法》、《紧急状态法》等相关法律,进而在制度领域上提升国家强制力。

4.3 完善现有的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应急规定。在实践中要制定较为完善的《突发环境保护事件应急法》,对于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内容以及细节进行明确规定,并且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细则,对于相关应急体制、应急职责等相关内容进行完善以及补充。

4.4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立法中要提升对民事赔偿的相关制度的重视。民事责任在突发环境中对于一些补偿受害者以及灾后恢复重建有着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此在实践中要通过较为详实的信息资料在整理,通过周密的的归责原则、实际的责任主体、具体的责任内容、相关责任的免除、实际的赔偿限额以及各种追偿程序等对其进行逐渐的完善。在常规状况之下,实际的赔偿内容主要涵盖了受害方治理相关污染所应用的全部费用、受害方在环境污染实践中造成的损失、以及一些政府应急开支以及相关调查费用等内容。在实践中我国要提升对民事赔偿的重视,对于实际的归责原则、具体的赔偿数额、相关程序以及一些具有争议的解决途径进行系统的确定,在实践中要将突发环境事件侵权中的相关民事责任中“损害后果”的相关内容调整为可以为其他人的相关财产、人身等相关权益产生一定损害或者相关损害的危险,这样就会给相关受害者提供一些有效的救济,进而在实践中有效的降低实际的损失,规范了排污者的相关行为,进而避免及一些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出现。

[1]张敏,杨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2015:160-166.

[2]加强环保交通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关于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协议》和《关于加强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建设的通知》解读[J].环境保护,2014,19:12-15.

[3]刘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路径更新——从泉州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切入[J].孝感学院学报,2011,03:60-66.

猜你喜欢

在实践中应急机制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党纪与国法在实践中要相互契合分析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本期主题:为学
读报的启示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