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湖到庙堂
——多元化格局中网络文学的现状和发展
2017-07-12谢世杰余姚市委宣传部215400
谢世杰 (余姚市委宣传部 215400)
从江湖到庙堂
——多元化格局中网络文学的现状和发展
谢世杰 (余姚市委宣传部 215400)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不足二十年间,中国的网络文学完成了从江湖到庙堂的跃升,从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路子”迅速发展为蕴藏着巨大文化潜力和经济利润的“新贵”,几乎重组了中国文学的格局。
与此同时,伴随其发展始终的争议也愈演愈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柏林墙”是否坚不可摧?如何理解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在可预见的将来,网络文学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解决:什么是网络文学?
一、历史和时代交迭的网络文学
当我们谈到网络文学,约定俗成的解释为: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文学作品。但如果从历史和时代两个维度来考量,这个定义却大有可商榷之处。
网络文学并非横空出世。历史上,每一次大众媒介的革命都会让每种文学形式迎来新一轮繁荣:明代商业印刷规模化,长篇小说风生水起;大众化报纸出现,连载文学兴盛一时;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传播壁垒,网络文学一下子迸发了出来,这些文学形式都归属同一门类——通俗文学或类型文学,它所代表的大众阅读作为对精英阅读的补充,形成了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土壤,但这个土壤在20世纪逐渐丧失了活力,沉寂了几十年后,伴随着技术革命又来了一次补课式的反弹,网络文学虽然在互联网的新土壤上生根发芽,究其本质却仍然是通俗文学。
但从时代性的角度考量,网络文学又不是通俗文学简单的转世投胎,与其说它是在互联网上传播和发展的文学,不如说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文学:完全开放式话语体系的创作模式才是其真正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根本所在。互联网颠覆了印刷文明时代孤独的创作-分享-评价模式,给网络文学打上了不同于其他任何时期通俗文学的时代烙印。
所以,不妨重新定义网络文学:那是具有交互性创作、分享、阅读及评价模式,通常借助互联网平台产生和传播的通俗文学。
二、迈出国门的中国式“野草”
经历了不足20年的野蛮生长,网络文学迎来它的黄金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前所未有的商业化。网络知名写手年薪动辄上百万,相关行业从出版、影视改编到版权出售在内的一整套IP孵化模式的产业链逐步成熟。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为27.7亿元,到2015年就已增长至70亿元,业界人士估计,2016年有可能达到90亿元。
更让国内文化界始料未及的是,中国网络小说迅速国际化。过去谈到文化输出,少不了美国的好莱坞,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那么现在还要加上中国的网络文学。这个说法并不夸张,在许多国家,中国的网络文学都受到追捧,美国甚至出现了一批粉丝自发组织的网站,翻译和分享中国网络小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WuxiaWorld(武侠世界)建站不到两年就已成为北美排名前1500名的大型网站,目前日均来访人数稳定在50万以上,访客来自美国、英国等80余个国家。可以说,中国式超大规模草根群体性且商业化的网络文学无论在体量还是在业绩上,都已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美国等国家的通俗文学、类型文学市场极其丰富,且版权保护完善,这使得本土的网络文学无处下脚,从而让中国的网络文学在世界性文化输出中得以见缝插针。
三、放下对网络文学的“傲慢与偏见”
然而,成功的商业链和国际化无法说服批评和质疑,从网络文学诞生之初便一路伴随着争议:受利益驱使海量增加、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学是否还有文学性?仙侠、玄幻、穿越……网络文学会把传统文学逐渐逼入绝境吗?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机会为后世留下经典的文学作品吗?
正如一开始所说的,网络文学究其根本还是通俗文学或类型文学,用传统文学的批评理论和艺术标准去评价它是有失公允的。一个健康的文学体系中,需要有传统文学的“阳春白雪”,也少不了通俗文学的“下里巴人”,它所面对的是普罗大众,这部分读者对于网络通俗文学自觉的底层关怀,平等交流的精神气质,自由通俗的表现方式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而且必须看到,虽然网络文学看似飘在天上,但其内在品质包含着对生活基本秩序、基本价值的朴素表达和深刻认同,网络文学不是另类,其与社会和时代从根本上说是同构的,它常常反映、表达着人们心中真实的向往、梦想。甚至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可谓国民心理的风向标,其主题的变化其实也是社会心理的变化,是国民心态自发选择的产物。中国最早研究网络文学的学者之一——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就曾说过:“要理解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网络文学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考察样本。”它作为通俗文学的首要目的,是抚慰当下具体的人,读《狂人日记》你不会想象自己是狂人,读《红高粱》你也不会觉得自己是“我爷爷”“我奶奶”,但读网络文学,读者通常会有代入感,幻想折射着现实的焦虑,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活中的压力。
而说到经典作品,事实上,在中外文学史上,不是所有通俗文学都能成为经典,但绝大多数名著在其诞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普遍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份额,张恨水作品的销量一定高于鲁迅的,J.K.罗琳作品的销量一定高于苏珊·桑塔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学的末日,传统文学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幻想中的“柏林墙”并不存在,两者并行不悖、互为补充,满足不同阅读需求。
但需要强调的是,放下对网络文学的“傲慢与偏见”,并不意味着对其放任自流,网络文学必须要引导,这是它的市场驱动属性决定的,这种资本的逐利性如果不加以他律和自律,就会跌破底线。网络文学并非没有意识输出,相反具有强烈的意识影响力,因此它必须确立自己的文化志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民族的、现代的,又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型通俗文学,不仅满足国人的精神需求,同时走向世界,这是网络文学作家和从业人员,也是整个文学界的重大使命。
四、走向多元化的中国文学格局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艺发展,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蓬勃发展但仍争议不断的网络文学定下了基调。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既为网络文艺尤其是网络文学正名,也指明了发展方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将对网络文学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上了日程。
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培训也在奋起直追。中国作协继2014年召开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之后,2015年又与四省市作协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网络文学论坛。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以及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形成南北中呼应,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这对网络文学的品质提升非常有利。
可以看出,“引导”和“宽容”正逐渐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两大关键词,一个多元化的中国文学格局呼之欲出。今后,与其致力于将网络文学收编成为主流,不如建立一个健康的文学生态:以传统文学为代表的精英阅读,和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大众阅读,庙堂、江湖,各得其所、互相补充。可以说,没有传统文学、主流文学与网络文学、通俗文学的密切交流、共存共荣,就没有伟大的中国文学,现在和未来同样如此。
谢世杰,1977-09 ,女,籍贯浙江余姚,余姚市委宣传部,中级政工师(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本科(学位),宣传文化思想领域(研究方向)。